豆瓣8.3《孽債》:從時代背景和複雜人性淺析“知青”的命運軌跡


豆瓣8.3《孽債》:從時代背景和複雜人性淺析“知青”的命運軌跡

導語

“爸爸一個家,媽媽一個家。剩下我自己,好像是多餘的……”這是一句刻在腦海裡不可磨滅的歌詞。1995年,一部萬人空巷的電視劇橫空出世——《孽債》,對70、80後來說,這絕對是小時候印象最深的電視劇之一。

這部電視劇簡直是催淚重彈,看一次哭一次,25年前,我9歲,情緒隨著劇中的五個小主人公的喜怒哀樂起起伏伏,邊看邊偷偷抹眼淚。

黃蜀芹導演是地道的上海人,她的作品以細膩真實著稱。1995年執導的電視劇《孽債》獲第15屆中國電視劇飛天獎長篇電視連續劇三等獎,本劇同年在上海電視臺以滬語播映,創下了42.62%的超高收視率,也創下了當年的“上海最高”,與其同期播映的《三國演義》在其衝擊下,由15%降為8.6%。此後,《孽債》被多家省級電視臺轉播,但由於政府介入,滬語版播放被停止,而改用普通話版。直到2005年,作為該劇播出10週年紀念,上海電視臺才獲得特許重播滬語版,收視率達到3.6%,創下單日電視劇收視率的最高。

說它萬人空巷一點不誇張,該劇播出期間,上海電視臺曾因播出“群星愛心演唱會”節目而把《孽債》停播一天,儘管事先電視臺多次打出字幕向觀眾說明,但觀眾根本抑制不住強烈的收視渴望,不少人打電話詢問電視臺,並說明只要當晚播,再晚也沒意見,上海電視臺當時不顧整整200萬元的廣告損失,將每晚播一集改成兩集,這才讓觀眾解了饞。

25年後,這部劇依然在網絡上佔據一席之地,豆瓣評分高達8.3。

這是怎樣一部史詩般的電視劇,經得住時間的考驗,歷久彌新,今天小編就從時代背景和複雜人性兩個方面解析一下該劇霸屏的原因。

01 《孽債》創作的時代背景,反映了知青這一代人的悲歡離合

1968年到1978年,誕生了一個時代的符號“知青”,即自願從城市去到農村和農墾兵團務農或建設保衛邊疆的“知識青年”。萬千熱血青年響應“上山下鄉”的號召,前赴後繼奔赴祖國邊疆。他們在那裡揮灑著自己的青春,充滿了對未來與前途未卜的迷茫與彷徨。

電視劇《孽債》根據葉辛同名小說改編,葉辛1949年出生於上海,1969年3月31日插隊落戶,1979年10月31日調到貴州省作家協會,整整十年七個月。在這十年間,葉辛作為知識青年,經歷了知青上山下鄉的全過程。

豆瓣8.3《孽債》:從時代背景和複雜人性淺析“知青”的命運軌跡

葉辛談到創作《孽債》的初衷是在他離開農村那一天在路上偶遇一起下鄉的上海女知青小丁。小丁嫁給了當地農民,按當時政策就不能回城了。葉辛看到她手裡牽著的留著鼻涕的五、六歲的娃娃,就問她:“你怎麼辦?”,當時那個女知青本來笑著的臉,一下子就陰沉下來了。

後來葉辛又陸續聽到一些知青後代和他們父母之間發生的故事,其中有一個在雲南聽到的故事成為了葉辛提筆寫《孽債》的契機。

豆瓣8.3《孽債》:從時代背景和複雜人性淺析“知青”的命運軌跡

被黃蜀芹導演改編成電視劇之後,在上海引起了轟動,上海知青的壓抑情感得到宣洩,同時全國各地的知青也產生情感共鳴,這是葉辛小說改編的第二部電視劇,中國首部知青題材電視劇是他的《蹉跎歲月》。

當時已是94歲的巴金長臥病榻,可每次播出《孽債》,巴老就會讓人將病床搖起來,讓自己靠在枕頭上看電視,家人不解:“你又不是知青,看這個幹嘛”,巴金說:“我看的不是知青,是已經過去的一代人的生活”。

02 特定歷史時期,“知青”們被返程狂潮裹挾著,為前程放棄愛情和孩子

對於《孽債》,葉辛解讀說:一個男知青討兩個老婆,一個女知青嫁兩個丈夫,這個故事後面折射出來的是一代人的命運,它帶著時代的烙印,其折射出來的是這代人的命運和情感經歷,讀者會從中獲得耐人尋味的思考。

據資料考證:

西雙版納墾區的黎明農場,共有知青117人,已婚8人,未婚同居104人,私生子9個。大返城時,離婚6人,棄子9人,其餘全部各奔前程。

勐棒農場有知青9000餘人,到1978年10月,登記結婚只有415人,事實婚姻達7000多人,非婚姻生子200多個。1979年2月到5月,離婚300餘人,棄子無數。勐臘農場知青離婚1000多對,棄子或送人達數百個。

這是時代的悲劇,無關男女。

知青的孽債是深重的,一百多對夫妻裡,走到最後的只有一對。十之八九離鄉回城的男女知青,拋棄了他們的愛情甚至他們的孩子。正如孽債主題曲裡唱的“美麗的西雙版納,留不住我的爸爸……”


豆瓣8.3《孽債》:從時代背景和複雜人性淺析“知青”的命運軌跡

十年一夢,大返城的洶湧狂潮將這群已不再年輕的知識青年帶回家鄉,在這片他們曾經耕耘過的熱土上,不僅曾留下汗水和淚水,還有他們生命的延續。

當年的那些老知青們回城後各自有了穩定的工作和美滿的家庭,他們漸漸忘卻遠在他鄉的記憶和兒女。而在邊疆雲南,一群知青的孩子知曉了自己的身世,他們結伴乘火車來到上海,只為找到生養了他們,卻又將他們拋棄的父母。

然而,上海的親生父母都有了新的家庭,新的兒女。千里尋親的孩子們哪裡知道,他們的到來就像一枚枚炸彈,給父母的新家庭掀起巨大的波瀾。

五個孩子最後的結局讓人唏噓不已,四個回了西雙版納,一個誤入歧途,坐了牢回不去了。

豆瓣8.3《孽債》:從時代背景和複雜人性淺析“知青”的命運軌跡

03 任何時候,拿太極端的情況去考驗人性都只會得到不想聽的答案

《孽債》中的人物個個性格鮮明,作品既關注知青們的下一代,又挖掘了人性深度,對每一個上海家庭的欲求與良知搏擊的生動刻畫,顯示出傳統文化中,對美好道德迴歸的呼喚。

劇中的五個孩子:沈美霞(上海知青沈若塵和傣家女子韋秋月的女兒)、梁思凡(上海知青梁曼誠和傣女羅秀竹的兒子)、安永輝(同為上海知青的吳觀潮和楊紹荃的兒子)、盛天華(上海知青俞樂吟和版納漢子盛加偉的兒子)、盧曉峰(上海知青盧正琪和傣家女子依荷的兒子)。

五個孩子剛到上海的時候的境遇:沈若塵將女兒美霞安置在哥哥家,美霞在那備受歧視,沈若塵才將美霞帶回自己家中;思凡的父親梁曼誠見到他的第一句話是:“你為什麼要來上海?”讓梁思凡暫住到青工小黑皮家;永輝的父親吳觀潮見到他的第一句話是:“你有什麼證據證明你是我兒子?”安永輝當時無語,流著眼淚低下頭,喃喃自語道:“我沒有證據,我沒有證據……”,於是他將兒子帶到一家小招待所住下,隻字不提回家的事;天華母親俞樂吟拒絕見天華,在熱心老漢盧品山的幫助下,俞樂吟終於出面認子,天華也在外婆家住下了;盧曉峰從別人口中知道了父親坐牢的實情。

豆瓣8.3《孽債》:從時代背景和複雜人性淺析“知青”的命運軌跡

看到自己的父親或母親都有了新的家庭,新的兒女,五個孩子聚在黃浦江邊,上海的家不像他們想像的那樣,他們是一群“多出來的人”。

美霞在新家裡備受弟弟的欺負,被弟弟用鉛筆刀劃傷,她在痛苦和憤恨中出走,雨越下越大,美霞渾身溼透,如風中飄零的葉子。

思凡的妹妹云云因為這個不明不白的哥哥而被同學恥笑,繼母凌杉杉不堪忍受,要梁曼誠勸兒子回雲南。思凡在追車時從車上摔下成重傷,可能會終生殘廢。

永輝在又一次撞見母親楊紹荃私會情人時,懊惱地奔回招待所,又因為看到母親被情人毒打時為母親出頭,與母親關係融洽了許多,後來永輝的雲南養父母來上海接永輝,永輝表示要回雲南去,楊紹荃暈倒。

曉峰和一家人的努力,父親盧正琪終於平反出獄了。盧正琪表示要回西雙版納去,和曉峰的母親團聚,曉峰心花怒放。

天華的母親俞樂吟自顧不暇,與情人屠英德大夥過日子,天華結識了小太妹玉敏,玉敏夥同天華詐騙、搶錢事發,被警車帶走,俞樂吟精神徹底崩潰了。

豆瓣8.3《孽債》:從時代背景和複雜人性淺析“知青”的命運軌跡

五個孩子在上海經歷了他們這個年齡不該承受的人情冷暖,找到了親生父母,卻又因為他們對知青歲月的不願提及,混得好的在上海有了事業、家庭,混得不好的自己生存都成問題,不論哪一種情況都考驗著做父母的這群人的欲求與良知。

任何時候,拿太極端的情況去考驗人性都只會得到不想聽的答案,這種極端情況就是那一代上海青年10年的知青經歷,一年、兩年、五年,之後在前途未卜政策不明的時候,他們無奈地選擇融入當地的生活,娶妻、嫁人、生子,本以為一輩子就這樣了。

十年後,一紙返城令,讓無數男女知青們放棄所有、不顧一切地回家鄉,人性的自私、原始慾望戰勝了經營十年的愛情、親情。

結語

葉辛說:“通過這個故事的殼子,寫出的是整整一代知識青年的命運,迴歸當中的命運,當年上山下鄉的命運,而這個命運又和情感問題、子女問題糾合在一起。孽債這兩個字太刺眼,太觸目驚心,是整整一代知青難以還清的感情債。”

知青歲月是一代人的陣痛,總有人懷著複雜的心情回憶那些日子,總有人在反思人生時掉下熱淚。一代人的青春,是知青們用汗水和眼淚、苦澀和艱辛、希望和憧憬寫就的。


點擊“關注”讓我陪伴你看世間百態,享美好生活。

作者簡介:藍蓮花,85後中年少女,信奉“珍惜身邊人,做好眼前事”,與君共勉。歡迎關注今日頭條:巍巍藍蓮花,給你不一樣的觀點,期待你的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