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門朝北開 韋陀菩薩坐正殿 律宗第一名山 寶華山隆昌寺1500年

從四方佛閣下來,我們將千華古村算大致逛完了,玉蝶湖邊有一個遊覽車乘車處通往寶華山隆昌寺,我和朱文鑫老師買了10元一張的景區車票,決定抓緊時間去看看。

山門朝北開 韋陀菩薩坐正殿 律宗第一名山 寶華山隆昌寺1500年

順盤山路上來大約只有四公里,路上要經過將軍洞、房車營地和山龜聽經等景點,也有不少遊客步行上山。隆昌寺位於寶華山山腰,此山雖然不高,但綠樹成蔭,溪水叮咚,山間時常雲霧縹緲,周圍36座山峰似36瓣蓮花,隆昌寺居中如蓮心,詩云:“山為蓮花瓣,寺在蓮花中”,此地殊勝無比。

山門朝北開 韋陀菩薩坐正殿 律宗第一名山 寶華山隆昌寺1500年


山門朝北開 韋陀菩薩坐正殿 律宗第一名山 寶華山隆昌寺1500年

隆昌寺地圖截圖

觀光車到一個廣場停下,右側小山包上有一座舍利塔,門前分列兩排羅漢,看起來門是關著的。我們跟著其他遊客往左邊路走去,經過一個水池(戒公池),水中立著一尊巨大的雙龍為基座觀音像。

山門朝北開 韋陀菩薩坐正殿 律宗第一名山 寶華山隆昌寺1500年


山門朝北開 韋陀菩薩坐正殿 律宗第一名山 寶華山隆昌寺1500年

往前又是一個廣場,廣場中央還有一尊觀音,墨綠色的。廣場左側兩顆高大的銀杏樹,據說有400多年的樹齡了,秋天的時候這個廣場一定非常美!

山門朝北開 韋陀菩薩坐正殿 律宗第一名山 寶華山隆昌寺1500年

樹後有照壁,上書“律宗第一山”,是佛教協會前會長趙樸初題的。看來這隆昌寺還有些來頭!據《寶華山志》記載:“寶華律宗為金陵四百八十大梵剎最上者,從南朝梁代(公元502年)寶誌和尚創寺算起,隆昌寺已逾1500餘年。

山門朝北開 韋陀菩薩坐正殿 律宗第一名山 寶華山隆昌寺1500年

廣場的正面有一座巨大的建築,門內是一層層的臺階,沒有時間去看了,回來查了地圖上面有慈舟律師紀念堂。

山門朝北開 韋陀菩薩坐正殿 律宗第一名山 寶華山隆昌寺1500年

佛教有八大宗派,律宗為其一,我記得律宗是由唐代高僧道宣創立,祖庭為陝西西安淨業寺。律宗因著重研習及傳持戒律而得名,因道宣後來住終南山,又有“南山律宗”或“南山宗”之稱。不知這“律宗第一山”的名頭又為何在江蘇句容?這引起了我探索的巨大興趣。

山門朝北開 韋陀菩薩坐正殿 律宗第一名山 寶華山隆昌寺1500年

廣場的右側才是隆昌寺的大門,門前蹲有兩石獅,門兩側各有一隻石鼓。門很窄小,這和律宗第一的名頭似乎有些不合。

山門朝北開 韋陀菩薩坐正殿 律宗第一名山 寶華山隆昌寺1500年


山門朝北開 韋陀菩薩坐正殿 律宗第一名山 寶華山隆昌寺1500年

唯其門頭上懸掛的一豎式牌匾,彰顯著與朝廷的不凡關係,上書“護國聖化隆昌寺”,是明代萬曆三十三年神宗皇帝御筆親題,據說當年神宗還敕賜給寺裡一部大藏經。

山門朝北開 韋陀菩薩坐正殿 律宗第一名山 寶華山隆昌寺1500年

這隆昌寺的大門值得多費筆墨介紹,因為它和常規寺廟有些不一樣。中國大部分寺廟都是坐北朝南的,而隆昌寺山門面北偏東。為什麼呢?一說為寶華山位於長江南岸,北面對長江,古時候陸路交通沒有水路發達,寺廟的香客大多是乘船來的,為了方便他們特意將原來朝南開的山門改為朝北;另一個說法是明清時期的京城在北方,將門朝北開是為迎接聖駕。其二山門窄小,僅容一人通過,據說這是因為隆昌寺是律宗寺廟,戒律嚴格,將門開得很小使僧人不能隨便進出,便於管理。

山門朝北開 韋陀菩薩坐正殿 律宗第一名山 寶華山隆昌寺1500年

門背後額上更懸有趙樸初題寫的“眾山點頭”四字,非常有氣魄,查了很久不知此語出自哪裡?有何典故?天下名山僧佔多,這裡的眾山應該是指代各處寺廟吧,我理解眾山點頭也就是指各處寺廟皆為隆昌寺點頭讚許。



山門朝北開 韋陀菩薩坐正殿 律宗第一名山 寶華山隆昌寺1500年

從山門進來後,往西(右邊)進去是一個大院,藏經樓、大雄寶殿、方丈室成“一”字形排列,與左右廂樓及對面的大悲樓組成一回廊環繞的四合院,結構方正、對稱。這種寺廟的佈局比較少見,通常寺廟將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依次擺在一條縱線上。

山門朝北開 韋陀菩薩坐正殿 律宗第一名山 寶華山隆昌寺1500年

大雄寶殿前廣場上有一尊釋加誕生像,佛教傳說世尊誕生之時,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環顧四方曰: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此為釋迦牟尼佛八相成道的八相之一,寺廟內很少見。

山門朝北開 韋陀菩薩坐正殿 律宗第一名山 寶華山隆昌寺1500年

大雄寶殿內供奉有一座仿香港天壇大佛像,高5.24米,也是中國佛教協會趙樸初會長為隆昌寺定做的。

山門朝北開 韋陀菩薩坐正殿 律宗第一名山 寶華山隆昌寺1500年


山門朝北開 韋陀菩薩坐正殿 律宗第一名山 寶華山隆昌寺1500年

中國佛教協會還贈銅鑄韋馱像一尊與隆昌寺,此為隆昌寺一怪:韋陀菩薩坐正殿。佛教中四大天王每人手下有八神將,韋陀菩薩是南方增長天王屬下八大神將之一,位居32員神將之首。韋陀菩薩職責是護法安僧,寺廟一般都將韋陀尊天菩薩供奉在天王殿,面向寺廟。

山門朝北開 韋陀菩薩坐正殿 律宗第一名山 寶華山隆昌寺1500年


山門朝北開 韋陀菩薩坐正殿 律宗第一名山 寶華山隆昌寺1500年

隆昌寺四合方形宛如一座法壇,風格獨特,據說原有房屋九百九十九間半,文革中失修倒圯了一部分,仍有房屋416間,可見當初規模和氣勢。

山門朝北開 韋陀菩薩坐正殿 律宗第一名山 寶華山隆昌寺1500年

隆昌寺最興旺時有僧人近3000名,1500年間寺院起起落落,最早南朝梁代高僧寶誌和尚在山上結草為庵,設壇講經傳佛,使花山名氣大振,時有西域僧侶不遠萬里來山修行,寶誌即民間傳說中濟公和尚的原型。梁天監十三年,寶誌公圓寂後,寶華山逐漸冷落。

山門朝北開 韋陀菩薩坐正殿 律宗第一名山 寶華山隆昌寺1500年

直到明嘉靖年間(1522—1572),普照和尚慕名來山,仿效寶誌,再度結庵,普照和尚有“斷臂祭虎”的故事,深受世人尊敬,從而使寶華山再度振興。

山門朝北開 韋陀菩薩坐正殿 律宗第一名山 寶華山隆昌寺1500年

明崇禎十二年(1639),三昧律師(號寂光)應邀主寶華山隆昌寺,建壇傳戒,重建大雄寶殿、左右樓、大悲樓、廂樓等,大殿、山門向北。在隆昌寺開“千華蓮社”,相當於僧侶們的“協會”,各地僧人紛紛前來入社受戒,律儀規範盛極一時,它的成立使寶華山開始具備了“律宗第一名山”的芻形。

律宗的教理分成“戒法、戒體、戒行、戒相”四科,也稱“四分律宗”。戒法是佛所判定的戒律;戒行是戒律的實踐;戒相是戒的表現或規定,即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戒等。該宗的主要學說是戒體論。戒體是受戒弟子從師受戒時所發生而領受在自心的法體。即由接受的作法在心理上構成一種防非止惡的功能。這是律宗教理的核心理論。

......元明之際,律宗衰微幾至無聞。

明末清初有如馨在金陵(今江蘇南京)靈谷寺傳戒說律,南山宗又得重興。如馨弟子寂光在金陵寶華山建律宗道場,再傳讀體、戒潤。讀體(見月和尚,作者注)繼承寂光法席,以十誓勵眾,共同遵行,以律受戒,結戒安居,著作甚多。

三昧律師曾於崇禎七年去北京傳戒,譽滿京華,被賜贈紫衣。三昧律師又著《梵網直解》一書,宣揚天下,由是倍受尊崇,三味律師的師父如馨被南山宗尊為第十三代律祖,因此三味律師為南山宗第十四代律祖,寶華山第一代律祖。

山門朝北開 韋陀菩薩坐正殿 律宗第一名山 寶華山隆昌寺1500年



出了大四合院,由院內迴廊進入另一個四合院內,這裡有一個戒臺堂,也就是僧人受戒的地方,這就是隆昌寺最具特色之處。寶華山隆昌寺是目前國內最大的傳戒道場,是至今依然在傳戒的古戒壇。

山門朝北開 韋陀菩薩坐正殿 律宗第一名山 寶華山隆昌寺1500年

照壁上“戒”字為寶華山第二代律祖見月律師(1601—1679)所書,釋讀體(字見月)住持隆昌寺34年,對隆昌寺貢獻最大。照壁兩翼有走廊,有小門進去,後面是一間一間很小的房間,為屏教所。

山門朝北開 韋陀菩薩坐正殿 律宗第一名山 寶華山隆昌寺1500年

隆昌寺戒臺原為木結構,見月大和尚改為石制壇,分為上下兩層。戒壇堂高四丈,深三丈六尺,四周以層欄護之,並承以蓮座,鏤刻精美花紋,顯得十分莊嚴沉穩。

山門朝北開 韋陀菩薩坐正殿 律宗第一名山 寶華山隆昌寺1500年

戒臺只有有放戒資格的寺院才能擁有,是給僧人發放畢業證書(戒牒)的地方。僧人們將在此受戒並取戒諜視為最高的榮譽,持有此證到全國的名山古剎、各地寺院都會受到熱忱地接待,吃住全包,香火好的寺院還會給路費盤纏,有人將隆昌寺比喻為佛教界的北大、清華。隆昌寺律院先後放戒七十餘期,戒僧遍及天下,東南亞、日本等地許多信徒也慕名前來受戒。

山門朝北開 韋陀菩薩坐正殿 律宗第一名山 寶華山隆昌寺1500年

隆昌寺的殿主體院落與七個小院相連,院中套院。院與院相通,處處有門道迴廊連接,佈局合理,相互有機聯繫,形成律宗道場的特有格局。沿著北端西側向東建造有齋堂和下客堂小院、銅殿和無樑殿小院、祖祠堂小院和師姑樓小院。

山門朝北開 韋陀菩薩坐正殿 律宗第一名山 寶華山隆昌寺1500年


山門朝北開 韋陀菩薩坐正殿 律宗第一名山 寶華山隆昌寺1500年

銅殿是寺內重要古蹟,距今已有370多年曆史。銅殿形式為樓閣式,高2.3丈,結構精巧,雕刻細膩。梁、棟、窗、瓦、屏、楹悉範銅為之,殿後壁嵌銅一方,故名銅殿。供觀音大士像於殿中,四壁刻畫如來諸菩薩及帝、釋、天、人像。

山門朝北開 韋陀菩薩坐正殿 律宗第一名山 寶華山隆昌寺1500年


山門朝北開 韋陀菩薩坐正殿 律宗第一名山 寶華山隆昌寺1500年

銅殿上方懸掛著“蓮界雲香”四字橫匾據說是康熙皇帝手書,被薄膜包著保護了起來。

山門朝北開 韋陀菩薩坐正殿 律宗第一名山 寶華山隆昌寺1500年

殿前丹墀石欄圍護,有石階進出,殿左右對稱,為明代萬曆33年(公元1605年)建造。

山門朝北開 韋陀菩薩坐正殿 律宗第一名山 寶華山隆昌寺1500年

銅殿左右兩側是無樑殿,左為文殊無樑殿,右為普賢無樑殿,均系明代建築物,高3.2丈,三間兩層樓閣式,門窗頭上刻著雲紋、二龍戲珠等圖案。因無樑無柱,門窗不用一木,純系磚瓦建造而成,故稱為無樑殿。

山門朝北開 韋陀菩薩坐正殿 律宗第一名山 寶華山隆昌寺1500年

因個人興趣點不同,且隆昌寺院落錯綜複雜,我和朱文鑫老師早已走散。待朱老師電話催促時,我還在無樑殿附近迷路。

山門朝北開 韋陀菩薩坐正殿 律宗第一名山 寶華山隆昌寺1500年

雍正十一年(1733)清世宗曾令寶華山律院住持、律師赴京授御戒,寶華山的名望達到頂峰,後世僧尼均來此受戒,以為正宗。

山門朝北開 韋陀菩薩坐正殿 律宗第一名山 寶華山隆昌寺1500年


山門朝北開 韋陀菩薩坐正殿 律宗第一名山 寶華山隆昌寺1500年

補記:律宗由鑑真傳到日本成為日本律宗的始祖,著名的弘一法師也是律宗的代表。佛教協會網關於隆昌寺的介紹非常詳盡,自三昧律師至今,寶華山共有22代律祖,而寶華山宣傳最多的傳說:“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六上寶華山,六進隆昌寺”,反而沒有記載。


我是啡著名攝影師陳俊林,網名咖啡蟲、因圖君。一名拍了30年照、開了18年咖啡館的攝影師。

認真寫文,碼字不易,您的打賞是最大的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