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個星怎麼就追成了“互黑互撕”的“宮鬥”?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粉絲文化、粉絲經濟的影響無處不在。與此相伴而生的飯圈亂象也並不是什麼新鮮話題。但如果不是最近的一系列相關事件,主流社會做夢也想不到飯圈能玩兒得這麼野。

粉絲文化、粉絲經濟最初發源於日韓,以“偶像養成”為最突出特徵,而且在其發展歷程中,越來越強調流量明星與粉絲個體成長的伴生性,並逐漸將粉絲與流量明星的關係,打造成“老母親養兒子”式的邏輯。

也正是在這樣的情境下,傳統的性別特徵顯著、且有著相對完美人格的“高大全”式的明星,對於飯圈背後的新一代青少年來說,也就不再具有過去那樣的影響力、吸引力。那些有一定缺點、性格也沒那麼完美的流量明星,反而更容易成為粉絲們文化娛樂消費的首選。

距離今天最近的最典型例證,就是2005年出道的日本大型女子偶像組合AKB48,“偶像養成”的商業邏輯在這一階段既已發展的十分成熟,也做到了相當的規模。這個組合的絕大多數成員們都來自日本的普通家庭,那些小姑娘都是經過各種日本式的嚴苛方式篩選出來,而且還分成若干組,並各自有對應的不同受眾和粉絲群體。

追个星怎么就追成了“互黑互撕”的“宫斗”?

AKB48成員與粉絲互動

總體來說,日本飯圈還相對比較節制,大部分粉絲並不會去影響流量明星們的日常生活。但粉絲文化、粉絲經濟在韓國則是另一番奔放的光景,各類應援層出不窮,如何放大流量明星的個人影響力是各家粉絲角力、比拼的焦點。

當這套“偶像養成”的粉絲文化、粉絲經濟傳入我國,日韓飯圈的種種運行模式也隨之而來,為流量明星一擲千金的行為開始由小及大、此起彼伏。在我國,粉絲文化、粉絲經濟最早引起主流文化的注意,也是因為這個原因。2016年年末,TFboys成員的慶生視頻,竟然被他們的粉絲安排在紐約時代廣場的巨幕上播放,而那裡正是前幾年官方出資播放中國國家形象宣傳片的場所——這在當時確實太刺激,足以讓過往的幾代人驚掉下巴。

最近的一系列相關事件背後折射出的最大問題,說到底還是青少年的心智發育和價值觀問題。為什麼當前以90後、00後為主體的青少年粉絲群體,願意全身心地投入到追星事業中,甚至扮演“私生飯”的角色?一大原因在於90後,尤其是00後,是我國曆史上第一代在非常接近歐美式原子家庭結構中出生的一個世代。與此同時,他們又是完全在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等新媒介文化土壤中生長起來的“網生代”。

原子化社會中人際關係的疏離,以及新媒體時代數字化生存疊加所造就的“群體性孤獨”,使得這一代人在其成長過程中,形成了迥異於既往代際的情感結構、文化經驗和自我認知。對比一下日本的經驗——原子家庭、獨生子女、生育率大幅下降、房價畸高……AKB48也正是在類似的社會結構和環境下誕生。

當前,我國的粉絲文化、粉絲經濟,也就是飯圈的實質,是粉絲以眾籌資金、財物的方式,主動參與到流量明星這一文娛產品的運營活動之中,這也是飯圈與傳統明星制度的最大區別特徵。對於粉絲而言,明星不再像天上的星星那般遙不可及,而更像是關係平等、聯結緊密的朋友、戀人、合作伙伴。從單純的仰慕者、追隨者,到明星的製造者、推動者,新一代青少年在追星過程中獲得了極大的成就感和認同感。

也正是因為海量的粉絲史無前例地參與到作為文娛產品的流量明星的形象運營活動,導致流量明星和粉絲結成了一榮俱榮的利益—情感共同體。前者需要流量數據來證明自己的商業價值,從而獲得更多參加演藝活動的機會;而後者為了讓自己心儀的流量明星持續走紅,創作更多被他們喜愛的作品,而使盡渾身解數為其造聲勢、刷票房、沖銷量等,提高各項商業指標。

時至今日,我國粉絲群體的消費能力越來越強,話語權也越來越大。除了常規的追星活動,粉絲在網絡上組織了無數個應援站,通過刷流量、造話題、控評論、炒熱度,深度參與到明星形象運營的各項活動之中。從某種程度上說,粉絲群體已成為左右流量明星前途命運的重要力量。

在粉絲的培養下,流量明星們獲得了極大的社會曝光度,他們雖然沒有傳統明星的“卡里斯馬”光環,但幾乎可以出現在完全不同媒介形態下的絕大多數文本之中,既包括紙媒、電影、電視等傳統媒介形態,也包括網大、網劇、網綜等網生內容,甚至還能成為網絡文學、網絡漫畫中的虛擬人物。CP粉與唯粉之間剪不斷理還亂的眼花繚亂的“鬥爭”,也大都發生在虛擬空間中,最近一系列相關事件的導火索就是在主流文化幾乎完全不知情的架空世界中被點燃——在過去這的確太過不可思議。

只不過,新一代青少年在追星過程中獲得極大的成就感和自我認同感的同時,深度參與到流量明星的具體工作、日程生活中的慾望也進一步膨脹,他們的這種狂熱也極易被利用。

為了迎合粉絲群體的這種心理需求和邏輯,在狗仔、媒體、經紀公司、職粉等多方的合力下,大量曝光流量明星的隱私、炒作其緋聞,將其工作、生活透明化。而其中一部分盲目、缺乏理性的粉絲群體,在資本的縱容、慫恿之下則一步步走向瘋狂,相關應援行為也開始僭越道德底線,演變成擾亂影視行業生態、影響社會秩序的“暴行”。

比如對於由粉絲組成的飯圈,資本會按照粉絲的執著和投入程度,來對他們進行分級,鼓勵他們為心儀的流量明星造勢。在具體過程中,顏值崇拜、拜金、攀比、暴力等,粉絲追星過程中存在的諸多價值觀有著嚴重問題的亂象不斷浮出水面——粉絲們既創造出了成百上千個專用術語,形成了一套獨有的語言體系,其中也不乏“坐地排卵”“帥的合不攏腿”之類的低俗詞語。

而且,一旦有人與特定粉絲群體意見相左,就會出現訴諸人肉搜索、人身攻擊、詆譭造謠,甚至打架、鬥毆等暴力行為。資本如此的縱容、慫恿,在無形中也讓一些追星行為演變成以“愛”為名,違反社會規則和道德準則的嚴重不當行為,進而造成不良社會影響。

近年來飯圈的亂象已經屢見不鮮。例如,2016年,為了給日本某偶像團體成員投票,就有粉絲在百度貼吧等網絡社區籌集數百萬元人民幣,然而最終投票結果卻與所籌款項存在較大出入,組織者被懷疑侵吞票款,影響極其惡劣。

而在2018年的某知名“偶像養成”類網絡選秀綜藝節目中,某選手的粉絲為了購買視頻網站的會員給流量明星投票,通過第三方眾籌集資網站,共籌得總額超過1000萬元的資金,可投票後卻僅能提供十餘萬元購買視頻網站會員的票據。類似的案例近年來數不勝數,涉及金額或大或小,一些案例雖引發一定的關注,但多半不了了之,受害者的經濟損失也很難追回。

去年7月11日,因為一句“你是我的《南京條約》,是我淪陷的開始”,飯圈的亂象也曾被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不少網友發博稱,某些流量明星的粉絲,以《南京條約》“作梗”,向自己心儀的流量明星“表白”。在我們的近代史部分,有一些恥辱、痛苦的歷史記憶是我們不能冒犯的民族情感底線。以國恥作梗,充分暴露出相應粉絲群體心智發育層面的多重問題,對於粉絲文化、粉絲經濟,顯然需要進行價值觀的正向引導。

同樣,去年年末、今年年初,韓國某流量明星慶生,其粉絲們為了應援,為了證明自身的粉絲“合格性”,其在我國的一些粉絲也向該流量明星所在的韓國軍隊贈送了一定禮物。此事雖然沒必要過於上綱上線,但基於眾所周知的歷史常識,這種行為無論如何也不該受到任何鼓勵。

追个星怎么就追成了“互黑互撕”的“宫斗”?

此前發生的膠鞋應援事件

何況,由於飯圈內部複雜的運作邏輯、規則,在糰粉中,還經常會有成員粉絲“互黑互撕”的現象。實際上這種“互黑互撕”的“宮鬥”,也是特定粉絲群體心智不成熟和價值觀偏差的一個具體表現,資本在這其中同樣起到了非常不光彩的推波助瀾的作用,漠視或者說是縱容了特定粉絲群體的一些不當行為。

在互聯網時代,特定的群體擁有特定的趣味,同時也期待進行不同程度的公眾表達,這本無可厚非。但是在具體表達的過程中,所有人都必須要考慮公共傳播的各種因素,要為自己的言論負責,不能侵犯我們這個社會最基本的價值、情感和道德規範。

當代中國青年文化、亞文化,在我國移動互聯網時代呈現出了極為獨特的文化經驗。這一代年輕人身上有兩種特殊性,一是代際經驗的特殊性,另外一種是媒介經驗的特殊性——這兩種特殊性的疊加,直接導致我們的主流社會基本不瞭解他們的實際想法和日常形態。比如80後就未必能理解90後、00後,更遑論50後、60後。這涉及的是整個社會的心智發育和價值觀引導問題,彼此貼標籤顯然不會解決任何問題。

年輕人肯定是要學會成長,但上一代如何理解、引導下一代,這同樣也是對上一代人心智水平和價值觀的巨大考驗,上一代並沒有什麼例外。從宏觀上講,這就是如何實現文化治理能力、文化治理體系現代化的最為真切的現實挑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