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月餅脫脫”手藝人 27年雕刻技藝傳承非遺文化


月餅模具,在孝義俗稱月餅脫脫,是月餅成型必不可少的器具。孝義傳統手工製作月餅模具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其背後還包涵了豐厚的文化寓意。閆建平,孝義市舊尉屯村人,今年44歲,從17歲起便隨父母學習月餅脫脫雕刻技藝,27年來,他帶著對傳統文化的滿腔熱愛,一刀一鑿製作著千姿百態、樂趣橫生的月餅模具,不僅堅實耐用,而且紋樣美觀大方,遠近聞名。|主編:劉昱|責編:張春穎 王琪|山西新聞網特約攝影師:孫燕

每次選料,閆建平都要親自去山東,選擇百年以上樹齡,直徑40公分以上的上好山梨木,用塑料布遮蓋存放兩到三年讓其自然陰乾,切成小塊後置入水井中“放水”,撈出後繼續陰乾半個月,才可以進行製作。一塊好餅模在“打月餅”的過程中要經得起敲打和水的考驗,所以,對木料的要求高,選料的好壞,對餅模的質量起著關鍵作用,不僅要堅實耐用,還要細膩有韌性。

閆建平的餅模全都選擇上好的山梨木,“山梨木木紋纖細、板面光滑、便於雕琢且成型後不易走形,可以長期保存。”閆建平一邊查看一邊說道,“現在也選用人們比較喜愛的,可以用來當做工藝品的非洲紅花梨木來製作月餅模具。”


閆建平將陰乾好的木料準備好,開始裁料。別看這小小一塊月餅模具,製作起來卻並不簡單,木料選好之後,要鋸成大約4釐米厚的坯料,閆建平用電鋸將陰乾好的木料裁成小塊兒狀,方便後期雕琢。

裁好的大小不等的木塊置入水窖中放水,直到木塊沉入水底,才打撈上來。在這段時間,閆建平常常查看木塊在水中被泡的程度,有時為了一塊木料,經常半個身子被泡入水中,但他一點也不覺得辛苦,對於喜歡的事情,付出永遠值得。

接著,選擇陰乾好的木塊和對應的紙卡開始製作月餅模具。先要根據紙板,在選好的木塊上畫出要製作的模具輪廓。看著不起眼的一步,也是十分關鍵的一步,這影響到後期在雕刻時的圖樣大小和花樣,需要有極強的耐心。

然後在開槽機上給模具開槽,俗稱“開方”。樣式繁多的雕花,就是在這槽裡呈現。近年來,閆建平為了讓月餅脫脫走的更加長遠,他開始想的更多,成立起了自己的工作室,積極傳授製作月餅脫脫的技藝,讓這項民間技藝擁有了更廣闊的發展前景。

閆建平沒有繪畫基礎,如今爐火純青的技藝全靠這麼多年的積累。每次雕花前,他都給模子畫底稿,只是寥寥幾筆,畫個大概,不過,一拿起刻刀,圖樣就都在他心裡裝著了。模具上的字或者畫都是反著打底稿,因為習慣了反刻字,現在他有時寫字都會不經意寫反。

工作臺上擺放著30多把大大小小的刻刀,反口、正口、圓口,還有斜鑿、扁鑿等。“這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我做脫脫的刻刀總共有上百把,這些都是自己製作的,要根據雕刻圖案的大、小、彎、直,自己打造出來。雕刻花紋時用力要恰到好處,刀跟著手轉。每一刀都要慎之又慎。”


閆建平用雕刻工具開始深雕。製作一件餅模,短則兩三天,最長需要三個月。他曾經制作過一個直徑60多釐米的大團圓模具,由很多人物和龍鳳組成,“刻一下就要轉一圈,我就圍著那個大傢伙,一點一點兒地刻了三個月。”

一件模具用雕刻工具要用到深雕、浮雕、淺雕等雕刻技藝,每換一次工具,意味著雕刻時的面積、力度、大小等都需要改變,各種雕刻手法也在這常年累月的積累中愈發成熟。圖為閆建平在用淺雕技藝雕刻模具。

閆建平用圓鑿修飾模具內邊緣,再將雕刻好的模具用紗布稍微打磨,最後將雕刻好的模具放在電鋸下,用電鋸切除多餘的外邊緣。如今,閆氏月餅脫脫已被列入呂梁市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閆建平也被評為呂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電鋸切的稜角邊緣在皮帶上磨圓潤。嫦娥奔月、桃榴相會、龍鳳呈祥、五福捧壽、八仙祝壽、年年有餘、萬事如意……樣式繁多、雕花各異的紅花梨月餅脫脫,在傳承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在圖案設計方面更加美觀,深得當地人的喜歡。

空氣壓力機吹去木屑粉塵,開始上油,用牙刷均勻塗抹使油吸收。一件極具中國特色的月餅模具,就已經完工,飽含著創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閆建平會把雕刻好的新作品擺放在展櫃裡。

閆建平始終堅持用心去製作每一件產品,不僅繼承傳統,讓雕刻工藝大放異彩,呈現出濃厚的古典味,更開拓創新,追求多樣化、獨特性。並在傳承非物質文化時與時俱進,在圖案設計上不斷推陳出新,還把“孝”“義”文化蘊含其中。他希望能將這深厚的文化底蘊不斷的傳承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