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清華教授的感慨:學術會議最缺的就是真學問

忝為學者,不能不參加學術會議。見得多了,忽然悟得,學術會議本身就值得作為學術研究的對象好好研究一番。


因此,請動筆墨,將一鱗半爪的觀察與思考記錄下來,其間不免摻和進不少以偏概全之見。文不見佳,意有所偏,讀者寓目於此,不可不察。


▍雞肋式學術研討


學術研討會,學術最不重要。


沒有人,為了學術目的搞一次研討會。搞研討會,是因為有一筆會議經費需要花掉。經費多,就搞得規模大些,來個豪華版,錢沒花完,不行就再搞一回。


有的研討會,是國家機關與學術單位聯手搞的,這種研討會,與機關的業績掛鉤,為了領導的成績單有好看的一筆,就搞個研討會,營造出“鹹與改革”的氣象。


學術研討會,在哪裡開很重要,去開會隨便旅遊一番,會議主辦方給報銷往返交通費,免費提供食宿,外加旅遊,功德就十分圓滿。


學術研討會,能見到哪些與會的人,也很重要。大家多日不見,藉此機會彼此握手言歡。年長者可以直觀瞭解彼此還健在,初出道者拜見一下大咖,留個好印象,將來評職稱和參評各種學術獎項,也好得個照應。


一位清華教授的感慨:學術會議最缺的就是真學問


一些學術期刊的編輯很受歡迎,有的人來套近乎,順便打聽一下自己投的那篇稿子是否能被採用,為以後發稿子蹚蹚路,做些鋪墊。


沒有人,為了學術目的而參加研討會。參加學術研討會,大多是為了捧場。大咖去參加研討會,算是給面子;有頭有臉的官員參加研討會,算是撐場子;初出道者參加研討會,是為了增加露臉的機會,隨便替會議主辦方湊個人氣兒,履行“完形填空”的大任。


學術會議,研討的話題令人敬畏,絕對是主題重大,敘事宏大。會議進行中,大家鄭重其事,彷彿軍國大事都是通過這類研討會議決的。


在有限而特定的時間與空間內,很多學者聚集,有泰斗焉,也有漏斗焉,在會議進行中,有顧盼自雄的,也有正襟危坐的,有不苟言笑的,也有表情豐富的,“有嫋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的”,與會者老是那些熟面孔。猗歟盛哉!


一次又一次會議參加下來,雖然不知研討出來個啥,但是會議的形式還是很莊嚴的。閒來無事,將學術研討會的生態作一番描摹,似可為局外人留下一份剪影,意義不可謂不非凡。


會議上發言,內容不重要,重要的是誰發言。沒人管你學術上有無創見,聲望到了,自然有人安排你發言,不發言的,可以點評(如今學臺灣逐漸改叫“與談”了),既不發言也不點評的,就主持一下。


發言、點評與主持,早就變成了一種資格、一種待遇。偶爾遇到自己提出什麼都不想做、只來參會的大咖,大家覺得怪對不住人家似的。


一位清華教授的感慨:學術會議最缺的就是真學問


到域外開會,就頗不適應。人家要求寫出論文,並根據論文內容決定誰有發言的資格,鄭重其事,很不利於心理健康。我們自己搞研討會,腦子與耳朵都可以放家裡,只帶一張嘴來,發言時間一到,就按主持人安排說上一嘟嚕話,時間過了,就住嘴。吃會議飯的時候,這張嘴還有大用場。


會議印有日程,大家按議程行事,絲毫馬虎不得。政府部門組織的會議,除了議程表外,還有座次表,拍照位置表,趕上有研討會論文集的,更顯得十分正式。


每人發言限定時間,會議還是以超時為常態。主持人強作幽默,實則俗套,會場時時有尬笑,掌聲很廉價,代表著一種禮貌。


一位清華教授的感慨:學術會議最缺的就是真學問


魯迅曰:“時間就是生命,無端的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是無異於謀財害命。”會議大廳坐一天,說與不說,聽與不聽,都挺累,坐兩天,就更累。


累了下來,發現不知都研討了些啥。反正覺得會議大廳,更像個犯罪現場,被謀殺者間雜著自殺者(無端浪費自己時間的)橫七豎八地倒在血泊中。那時間,那臥姿,那血泊,誰都看不見。


▍羞於稱學者


法律界的研討會,既有學者,也有實務部門的與會者,學者往往是主角或者座上賓。


對於學者發言,可以多一份期待。畢竟,學富五車,傾倒四座,高屋建瓴,一語中的,這一類美好詞彙,都可用來形容學者的高談妙論。


學者之價值得以展現的機會,一是講臺,一是學術研討會,深厚的知識土壤,能夠長出妍麗的思想之花。筆耕的稼穡,舌吐的蓮花,怎不令人期待?


初次涉足學術研討會的雛兒,得瞻學者的丰神,更是滿懷期待,希望學術研討會是一場思想的盛筵。


多次與會,我曾留心觀察,想感受學者比實務部門的與會者發言,有何高明之處。


觀察的結果往往令人失望,學者的發言,大多未能展現學者的學術專長,其見識未見得比實務部門的與會者強多少,學者的角色,不具有無可替代性,有他與沒有他與會,有他與沒有他發言,沒有什麼實質上的差別。


形式上的差別是有的,有學者充門面,壯聲勢,讓很多學術研討會帶著學術氣息,尤其是著名學者前來賞光捧場的學術研討會,看與會者名單,已覺功德圓滿,不必聽他們玉音放送,已可用興奮之筆為會議禮讚。


當學者輪流發言,已經準備了滿滿一胸懷的敬意也就慢慢消逝了。聽其發言,大話套話者有之,陳詞濫調者有之,信口開河者有之,思想貧乏、邏輯混沌、語言乏味者兼而有之,從中找不到打動人心的表達,更不見啟發心竇的思想,除了有發言的形式意義,並無表達的實際價值,側耳傾聽,謀殺的都是彼此的時間。


一位清華教授的感慨:學術會議最缺的就是真學問


究其實,當今學者滿坑滿谷,雖然頂著學者的頭銜,其實並無多少真實學問。學術研究之創見,本應是學者安身立命之本,如今之學術界,對於學術原創性並無嚴格要求,所謂學術研究成果,屬於真正有知識增進的不多,自然就有許多無學之人混跡其中。


即使有些學者對於有的學術問題有所心得,也不是一通百通,什麼都懂,在各種研討會上就各種問題發言,自然力不從心。


學者缺少真實學問,原因不外乎以下幾種:


一是不重視新知識的獲取,缺乏書卷氣,是當今許多學者的通病,學者本應為“書淫”,如今的學者卻似乎讀書量不足,殊不知學者主要的知識來源是書籍,但許多學者自斷源頭活水,不肯花時間讀書,知識貧瘠,學問云乎哉!


二是思想上懶惰,即使博覽群書,凡事不去用功精研究,也沒有自己的創見,轉述別人的思想,並非學者的價值所在,但是真要思想,又恐於精氣神有損,如錢鍾書先生所言:“有些人,臨睡稍一思想,就會失眠;另有些人,清醒時胡思亂想,就會迷迷糊糊地入睡。”沒有艱苦探索,哪來的獨到見解?


三是缺乏學術研究的刺激源,學術研討會上沒有熱鬧的學術爭議,更沒有激烈的學術交鋒,其樂融融,你好我好大家好,彼此心照不宣。學術圈充滿混碗飯吃的傢伙,學術研討會上,大家相見會心微笑,都知道沒有幾個人在學術路上披荊斬棘,半斤八兩,同儕尊重,謹遵緘默法則,不必說破。


當學者本身並不尊崇學問的時候,學術研討會就成為學問的荒漠。叔本華曾言:“對於絕大多數學者來說,知識是手段而非目的。這就是何以他們決不可能寫出傳世佳作的原因。因為若要如此,他就必須把知識作為目的來追求”。


論文、專著,只是評職稱或者評獎的工具,達到目的就好,誰管那裡面有沒有真實學問。


學者無學,言之必然無物。除了很多研討會重複來重複去的議題,可以將上次覆上次的發言重述又重述,若輪到自己對於素乏研究的議題發言,自然就要扯淡。


美國學者哈里·G·法蘭克福就曾尖銳指出,當人們對於自己不熟悉的話題侃侃而談假裝很懂的樣子,扯淡就開始了。學術研討會上偏多這種扯淡,好在大家都不計較,畢竟,會議的形式大於實質,認真做甚?


說到認真,恰是解決各種只重形式不重實質的研討會的不二法門。可惜,我國的民族性格中恰恰缺乏“認真”這一味藥,學術研討會的雞肋化遂成為當今學術界一種堅忍不拔的現狀,無足為怪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