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新發傳染病防治體系重大創新和技術突破”項目鑑賞!

“以防控人感染H7N9禽流感為代表的新發傳染病防治體系重大創新和技術突破”,該項目

獲得2017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技術、體系、經驗都有了!應該說,在技術層面,這次新冠病毒的快速發現和預警都已經做到了,但這場曠世國難還是發生了!是“新發傳染病防治體系”沒有起作用還是另有原因?我們今天鑑賞一下該項目的簡介。


項目名稱

以防控人感染H7N9禽流感為代表的新發傳染病防治體系重大創新和技術突破


完成人

李蘭娟,舒躍龍,管 軼,馮子健,袁國勇,高 福,袁正宏,王 宇,餘宏傑,王大燕,高海女,王 辰,鄭樹森,楊仕貴,楊維中,曹 彬,陳鴻霖,李 群,朱華晨,周劍芳,劉 翟,高榮保,吳南屏,胡芸文,姚航平,張 曦,俞 亮,鄭書發,吳 凡,盧洪洲,王 嘉,夏時暢,崔大偉,白 天,梁偉峰,林贊育,武桂珍,揭志軍,郭 靜,杜啟泓,盛吉芳,刁宏燕,向妮娟,楊益大,趙 翔,湯靈玲,鄒淑梅,餘 斐,朱丹華


完成單位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汕頭大學,香港大學,復旦大學,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上海市第五人民醫院,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浙江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項目簡介

新發突發傳染病始終是全球安全的重大威脅和人類面臨的嚴峻挑戰。2003年中國SARS的慘痛教訓記憶猶新。為了有效應對新發傳染病,項目組承擔國家任務,創建國家平臺,匯聚國家力量,發揮舉國體制優勢,協同攻關。2013年春,長三角地區突發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疫情,我國政府和國際社會高度關注。項目組快速行動,在發現新病原、確認感染源、明確發病機制、開展臨床救治、研發新型疫苗和診斷技術等方面取得了六項重大創新和技術突破,

創建了新發突發傳染病防治“中國模式”和“中國技術”,成功防控了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疫情。

  1.創立了以深度測序和高通量數據分析技術為核心的我國新發突發傳染病病原早期快速識別技術體系。應用該體系5天內迅速發現並確認了此次突發疫情病原是一種全新的三源重配H7N9禽流感病毒,第一時間向全世界公佈了該病毒全基因組序列,闡明其分子特徵、起源和進化機制,發現該病毒具有多個導致病毒突破種屬屏障感染人的基因特徵,使我國新發突發病原發現能力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2.創立了分子分型和溯源為特色的新發突發傳染病預測預警技術體系和防控模式。發現從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患者體內分離的病毒和從活禽市場環境分離的病毒基因序列同源性高達99.4%,從分子水平獲得了人感染禽流感H7N9 病毒從禽向人傳播的科學依據。通過迅速關閉活禽市場,實現了精準防控,防止了疫情迅速蔓延,大幅度減少了經濟損失。

  3.創立了從蛋白結構到哺乳動物模型精確解析新發突發傳染病感染和發病機制研究新體系。發現了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禽傳人的關鍵突變位點,揭示了“細胞因子風暴”等免疫病理反應是導致重症和死亡的關鍵因素,為臨床救治提供了科學依據,創新了新發突發傳染病發病機制理論。

  4.創建了引領世界的新發突發傳染病危重症患者救治的“中國技術”。首次系統揭示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患者臨床特徵,創建了“四抗二平衡”治療新策略,創造性運用“李氏人工肝”技術消除“細胞因子風暴”,顯著降低病死率,為全球提供了重症傳染病救治新技術,並使之成為國際指南。

  5.創建了我國流感疫苗快速研發新技術體系。成功研製我國首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疫苗種子株,打破了我國流感疫苗株必須依賴國際提供的歷史,提升了我國流感疫苗研發能力和水平,為應對重大新發突發傳染病提供了快速研發疫苗新技術平臺。

 

 6.創建了我國新發突發傳染病診斷試劑高效快速研發平臺。病原發現後兩天內成功研發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快速檢測試劑,被世界衛生組織推薦,向全球推廣,標誌著我國該領域技術已達國際水平。

  上述重大科研成果在《Science》、《Nature》、《NEJM》和《Lancet》等國際頂尖雜誌發表SCI論文248篇,影響因子大於30的論文19篇,5篇入選中國百篇最具影響國際學術論文,授權專利17件,出版專著25部,發佈指南38個。研究成果入選2013年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對保障人民健康、維護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成功控制MERS、寨卡等傳染病的輸入傳播,成功援助非洲控制埃博拉疫情,為全球提供了“中國經驗”,展現了“中國力量”,世界衛生組織(WHO)評價該成果具有里程碑意義,堪稱“國際典範”。我國在國際新發傳染病防治領域從“跟隨者”成為“領跑者”。

http://www.most.gov.cn/ztzl/gjkxjsjldh/jldh2017/jldh17hjxmjj/201801/t20180103_137344.htm

本文由科獎中心轉自科技部網站,僅用於學術分享,轉載請註明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