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的是“風箏精神”



重要的是“風箏精神”

電視劇《風箏》,被很多觀眾認為是繼《潛伏》之後,又一部極具人氣的諜戰片。劇中的男一號鄭耀先,由該劇的導演柳雲龍扮演,其高超的演技讓無數觀眾為之嘆服,也讓鄭耀先這個人物牢牢地印記在絕大多數觀眾的心。

  而隨著劇情的不斷深入,尤其是鄭耀先在國民黨軍統屢次遇險,又屢次利用智慧脫險,且能夠將最重要的情報送到中央,很多人開始通過手機、電腦等查閱有沒有鄭耀先這個人物的原型了。結果當然是失望的,因為,儘管歷史上很多在國民黨高層潛伏的中國黨員,都似乎能夠與“風箏”掛上一點鉤,尤其是八十年初期電影《敵營十八年》的那名英雄,似乎也與鄭耀先想象。但是,真實的“鄭耀先”,確實沒有。

  事實上,有“風箏”的原型也好,無“風箏”的原型也罷,已不重要。重要的是,“風箏精神”的閃耀。因為,在“風箏”的身上,可以看到無數英雄的影子,看到那些為了革命事業,為了新中國解放,為了中華民族興旺,更為了中國人民的尊嚴,趕走日本人、打倒國民黨不懂犧牲一切的精神。更重要的,他們當中的相當一部分人,至今沒有人知道他們的身份,不知道他們所做的一切,甚至有的人還含冤而去。

  有人說,象鄭耀先這樣的英雄,儘管做出了巨大貢獻,卻直到死前才得到組織的完全認可,才能恢復“自由身”,是不是太殘酷、太委屈。放在今天來看,確實非常殘酷,也非常委屈。但是,在那個年代,又有幾個扮演這樣的角色的人不是生活在極其殘酷的環境下,不是承受著極大的委屈。就象鄭耀先一樣,軍統的六哥、“鬼子六”,幾乎所有的共產黨人都想消滅他,而在國民黨內部,想置他於死地者也不計其數。可是,他又怎麼去向組織訴苦,又怎麼能夠通過訴苦得到組織的完全認可。因為,他們揹負的是別人無法想象的責任,是一旦上下線斷了以後就永遠無法證明自己的尷尬。他們所能做的,就是默默承受。

  我黨秘密戰線的領導人周恩來曾經將那些出生入死的英雄比喻為戰鬥在“龍潭虎穴”之中,如錢壯飛、李克農等,都可以認為是“風箏”的原型,是“風箏精神”的集合體。正是他們在秘密戰線的行動,獲取了大量在戰場上得不到的秘密,才使得中國共產黨在與日本帝國主義、國民黨的抗爭中獲得了勝利的條件,取得了中國革命的勝利。而這些秘密戰線的同志,不僅要面對來自於敵方的危險,有時還要面對來自黨內叛變者的更大危險,顧順章、向忠發等的叛變,就都對秘密戰線的同志造成了極大傷害,讓許多秘密戰線的同志付出了生命。

  也許,所謂“風箏”,可能就是秘密戰線同志的精神象徵。他們每個人都可能象“風箏”一樣,依靠一根線維繫著與組織的聯繫,然後獨立地在空子飛翔。而一旦這根線斷掉,他們就象無線的“風箏”一樣,沒有著落,而必須等待放“風箏”者重新給他們繫上一根線,才能與組織建立聯繫。從這個角度來講,正如鄭耀先所言,他已經夠幸運的了。畢竟,他找到了組織,也最終能夠公開自己的身份。許多秘密戰線的同志,直到死可能都不能暴露身份,如1938年入黨的閻又文,到1962年病逝都沒有公開中共地下情報人員的身份,直到1993年其子女才找到當年與其單線聯繫的情報人員以及情報部門負責人後才知道父親的真實身份。

  曾幾何時,有些人開始對歷史上的英雄產生質疑,甚至做出褻瀆英雄人物的言行。說實在的,看看《風箏》這樣的電視劇,真的無法想象,那些質疑英雄的人是會做何感想。縱然“風箏”是虛構的,但是,“風箏精神”卻是英雄們集體精神的結晶。那些活著的和犧牲的秘密戰線的英雄們,哪個不是值得永遠學習的榜樣,哪個不是應當永遠銘記在心的烈士。

  有人可能會質疑《風箏》虛構得太懸乎、太神奇,把鄭耀先描寫得太超人、太偉大。殊不知,這些神奇與偉大、機智與靈活,在中國革命史上都是能夠找到出處的,是經得起歷史檢驗的。縱然不是一個人的行為,也是整個秘密戰線同志的共同精神。對我們來說,需要記住的,除了英雄的名字、英雄的事蹟、英雄的音容笑貌之外,不就是英雄的精神嗎?不正是這樣的精神,指引和鼓舞著全體中國人民在經濟社會發展之路上不斷向前、不斷進步嗎?也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精神,“風箏”這根線,才永遠不會斷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