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網的門檻前,渴望知識的我太窮了


在知網的門檻前,渴望知識的我太窮了


尊重版權固然必要,但如果高高矗立在知識與公眾之間的付費牆成了商家的搖錢樹,則知識產權保護也失去了其“保護知識”的意義,造成知識與財富的雙重壟斷。


過去這個春節,或許是中國普通民眾和學術走得最近的一段時光。


武漢P4病毒實驗室、特效藥、臨床試驗、超級傳播者……各種名詞滿天飛,人們匆匆打開電腦,不管能不能看懂,先下載一批相關論文再說。


於是,去年備受關注的知網再一次登上熱搜。


不久前,幾個學術資源數據庫用實際行動支持抗疫,放出了“免費”的消息。只是,這則喜訊在短暫刷屏後又馬上被闢謠——

維普確實是提供論文免費下載了,但知網提供的所謂免費服務卻是另有所指。


在知網的門檻前,渴望知識的我太窮了


二月初,知網因此前的免費公告引發讀者誤解而發佈說明並致歉。其中明確,知網在疫情期間提供的免費服務項目是指高校及職教用戶校外漫遊服務、OKMS·匯智系統以及知網研學三項。


其中OKMS·匯智提供的是機構的在線協同研究、協同管理服務,知網研學則是用於文獻檢索、筆記、思維導圖等的學習平臺。


翻譯一下,這三個免費項目中,唯一和“免費讀論文“掛得上鉤的,是知網研學提供的免費服務中,包括一項HTML碎片化內容閱讀,限每人每天可在線閱讀文獻不多於20篇。


簡言之,這次知網發的免費福利主要是一個辦公系統和一個學習平臺,而看論文該花的錢,還是得花。


人們得知“被騙”時有多憤懣,恰恰說明了對免費的盼望有多迫切。從科研人員到普通學生,從翟天臨到老百姓,天下苦知網久矣。


在知網的門檻前,渴望知識的我太窮了

不少網友曬圖顯示所需內容並非免費


重回千古之問:“知網是什麼?”


整整一年前,一句“知網是什麼東西”的天真發問掀開了高校學術作風問題的遮羞布。問題被掛著博士頭銜的翟天臨念出來,變成了年度翻車現場。


“無知網不論文”,幾乎已經是當代大學生的基本認知。作為論文選題的靈感庫,材料研究的素材集,懂得怎麼遨遊知網,是學術小白邁入新世界的必備素質。


中國的學術資源數據庫,當然不止知網一家。除了這次實打實發了免費福利的維普中國期刊,另外還有萬方數據庫、超星、讀秀等等。而其中知名度最高、影響力最大的,還是要數知網。


誕生於1999年6月的中國知網,由清華大學、清華同方發起建立,是中國知識基礎設施(CNKI)工程的服務網站,被定位為“以實現全社會知識資源傳播共享與增值利用為目的的信息化建設項目”。


在知網的門檻前,渴望知識的我太窮了

知網界面,免費說明已經出現在醒目處


但CNKI最早的產品並非網站,而是光盤。20世紀90年代初期,正值計算機技術方興未艾,CD光盤是當時最普遍的數據存儲工具。


1992年,國內第一張CD多媒體光盤出版。一年後,中國科技情報研究所重慶分所實現了在CD光盤上進行文獻題錄檢索的功能。


但當時的技術仍有缺陷,使用者在使用光盤檢索後,還需要通過紙本資源獲取一次文獻。解決這一問題的人,正是CNKI創始人王明亮。


1995年,他提出“版面顯示+全文檢索技術”,不僅可以檢索出題錄摘要,還能夠直接查看期刊全文。同時,以CD光盤為載體的數字資源基本實現了與紙本期刊同步出版。


在知網的門檻前,渴望知識的我太窮了

曾經的開創性產品CAJ,如今被不少人視為雞肋。/孔夫子舊書網


這一劃時代的產品被稱為“CAJ-CD”,一張薄薄的光盤,正式標誌著中國邁入數字圖書館時代,也成為知網誕生的前奏。而今我們所說的“中國知網”,就是CNKI開始向互聯網轉型後的研發產品。


和三大數據庫中的另外兩家——維普和萬方相比,知網對核心期刊、工具書的收錄範圍最為全面,還有獨家的碩博論文數據庫,其查重服務也涵蓋了期刊發表、本科畢業論文、研究生畢業論文等各種類型——當然,這都是需要付費的。


三足鼎立的格局下,對普通大學生來說,往往有一個知網就足夠了。或許也正是因為這種地位,知網的傲慢也與日俱增。


在知網的門檻前,渴望知識的我太窮了

知網三大刊物曾被作為國禮贈予伊朗總統


知網生意經:寫論文不賺錢,但囤論文賺錢啊


知網到底是怎麼賺錢的呢?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學術資源這本生意經幾乎不被大眾關注。直到翟博士驚天一問,把自己和翟天臨都帶進了坑裡。


中國最早的數據庫建設始於上世紀80年代,主要以地方圖書館資源的數據化為主。而數據庫商品化和產業化,則是90年代後期開始的。


從2015年的15.84億元到2018年的21.38億元,互聯網期刊出版行業的規模也逐年擴大。


去年,和眾多學術不端事件一起被拉到聚光燈下的,還有知網的如意算盤。


根據同方股份年報顯示,知網2017年度營業收入達到9.7億元,毛利率61.23%。利潤背後,是普通用戶糟糕的使用體驗,和知網十足難看的吃相。


在知網的門檻前,渴望知識的我太窮了


此前,因為漲價幅度每年都在10%以上,諸多高校都對中國知網叫苦不迭。


早在2013年,由於漲價過高,雲南高校圖書情報工作委員會旗下所屬的近10所省屬重點高校就宣佈停用知網;


2016年1月,武漢理工大學因續訂價格上漲而發佈停用通知;


2016年3月,北京大學官網上發佈了正與知網進行2016年續訂談判的公告,原因同樣是知網節節攀升的開價。


在知網的門檻前,渴望知識的我太窮了

太原理工大學的相關公告


售價這麼高,那知網的商品——學術資源,又是從何而來呢?


新京報曾有報道,按照中國知網的稿酬支付標準,博士論文著作權人每篇論文可獲得面值為400元的“CNKI網絡數據庫通用檢索閱讀卡”和100元現金稿酬;碩士論文著作權人則是300元的閱讀卡和60元現金稿酬。


而這些用閱讀卡和低微的現金稿酬買來的論文,放到知網上就是妥妥的搖錢樹。期刊全文計費0.5元/頁,碩士學位論文15元/本,博士學位論文25元/本,而知網的年下載文獻總量,為20億篇次。


在知網的門檻前,渴望知識的我太窮了

知網收費明細


且不說一篇博士論文付出的辛苦和一百塊是否對等,但是這種用更多知網論文來換一篇論文的做法,就足夠雞賊。一手“低買”,一手“高賣”,構成了知網的盈利模式。


當人們終於開始認真審視知網,才發現這家學術網站已經悶聲發大財這麼久。但無奈的是,知網必須被我們“原諒”,正如當初和其鬧掰的眾多高校,最後也大都不得不坐下來再談條件。


沒奈何,在國內,只要論文還得寫,知網就必須得用。所謂“被偏愛的都有恃無恐”,壟斷學術資源的知網,就更加有恃無恐了。


在知網的門檻前,渴望知識的我太窮了

知網將充值金額設置為50元起,即便被起訴也不覺得有問題


學術壟斷,誰也繞不過去的坑


面對爭議和指責,知網負責人曾在採訪中作出解釋:對於知網來說,版權成本是“大頭”,包括許多知網獨家資源和高成本的外文資料,“好的期刊資源價格也上漲了,加上公司的其他成本,我們的報價也就隨之上漲”。


也就是說,雖然知網在支付論文稿酬上給自己省了一大筆,但“囤論文”的成本卻依然省不下來。


據公開資料顯示,目前知網已與60多個國家地區700餘家出版機構達成版權合作,收錄外文期刊7萬餘種,圖書81萬餘種,共計2億多篇外文文獻。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在與海外交流逐漸密切的同時,知網也更加深入地參與到國際 “產業鏈”之中。


在知網的門檻前,渴望知識的我太窮了

知網達成合作的國際學術資源


縱觀全球的學術出版現狀,“寡頭壟斷”也是一個繞不開的關鍵詞。


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市場份額一直向頭部聚集。


目前,Reed-Elsevier(愛思唯爾), Tylor & Francis(泰勒-弗朗西斯出版集團), Wiley Blackwell(威利-布萊克威), Springer-Nature(施普林格·自然)和Sage,五家出版公司掌握著全球一半以上的出版期刊文章。


在知網的門檻前,渴望知識的我太窮了

愛思唯爾辦公區。/愛思唯爾官網


而這些國際上的學術出版寡頭身邊,同樣上演著高校控訴的橋段。2019年2月28日,由於合同談判破裂,加州大學單方面宣佈將暫停與愛思唯爾的合作,以抗議其高昂的訂閱費用。


在此之前,加州大學系統每年至少要向愛思唯爾支付1100萬美元。但交得多還不是關鍵問題,問題是交得虧——


在愛思唯爾收取的費用中,一部分屬於“訂閱費”,即交了錢之後就可以閱讀文章;而另一部分是“文章處理費”,是指把文章放到網上、提供訪問入口的費用。這就相當於買一份論文,得交兩次錢。


加州大學提出要取消訂閱費,只交文章處理費用,但被愛思唯爾集團斷然拒絕。8個月的拉鋸戰後,加州大學正式退訂愛思唯爾旗下期刊,並免費向全世界研究者提供加州大學的所有論文。


2014年,德國康斯坦茨大學(University of Konstanz)也因為愛思唯爾訂閱價格在5年裡增長了30%的驚人報價,全面停止訂閱愛思唯爾學刊。


2018年,瑞典和匈牙利的許多大學也跟隨德國同行的步伐,相繼不再與愛思唯爾續約。


在知網的門檻前,渴望知識的我太窮了


而另一邊,論文作者作為這些出版集團的“供應方”也提出了抗議。


2012年,著名英國數學家Timothy Gowers曾在博文中向全球科學界發出號召,集體抵制愛思唯爾出版集團。


原因是Gowers教授認為,這家旗下坐擁《柳葉刀》《四面體》《細胞》等知名學術期刊的出版集團正在無償取得科學家們的研究成果以及評議工作,而刊登論文的期刊卻一再漲價。


這種與中國知網 “高賣低買”如出一轍的行為,來源於出版社盈利至上的商業模式:


目前,科學家的實驗項目開展大多由政府出資,作為其研究成果的論文則是免費提供給出版商,出版商再付錢給科學編輯,讓他們判斷作品是否值得發表、檢查語法問題。


然而,這個“判斷”工作實際上大多並不需要科學編輯負責。“是否值得發表”的標準是論文的科學有效性,這往往是通過“同行評議”來決定,而這一過程主要是由科學家志願完成的。


所以結果就是,科學家們提供了科研成果和評議結論,而出版商依然是隻需支付微薄的成本就可坐享其成。


在知網的門檻前,渴望知識的我太窮了


堪稱“知識界的海嘯”。


無論國內外,出版商作為“中間商”賺差價的行為都如出一轍。普通人罵歸罵,在這樣堅固而龐大的商業鏈條面前,也只能萌生無窮無盡的無力感。


沒有人能夠阻擋,我對知識的嚮往


不是沒有人試圖改變這一局面。


面對寡頭出版集團的強勢壟斷,少數自身實力過硬的學術機構可以通過退訂抵制,而對於個體而言,轉向盜版,幾乎是一種必然會產生的選擇。


盜版資源網站應運而生,其中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無疑是Sci-Hub。2011年,哈薩克斯坦神經學家Alexandra Elbakyan創立了這個能夠提供多學科論文的資源網站。


在逐漸發展壯大的過程中,網站將愛思唯爾、施普林格·自然等多家大型出版商旗下的期刊文章都收入囊中。有人甚至指出,幾乎可以說99%的付費文章都能在Sci-Hub裡下載到。


在知網的門檻前,渴望知識的我太窮了

Sci-Hub官網


在違法的邊緣如此膽大妄為地試探,Sci-Hub在造福廣大研究者的同時也註定要陷入長久的麻煩。


2015年,網站創辦人Elbakyan收到了來自愛思唯爾的訴訟通知,紐約聯邦法院最終裁定侵犯版權,要求其關閉在美國的服務器。


這場官司的確讓Sci-Hub不得不頻繁更換網址,和執法機關“躲貓貓”,但它也使Sci-Hub從此名聲大噪,成為全世界最大的盜版學術資源網站。


尤其諷刺的是,據媒體報道,在Sci-Hub收到的文獻下載請求中,有四分之一來自經合組織的34個成員國——那些理應最易獲取文獻的富有國家;而出版業大寡頭扎堆的美國,則是Sci-Hub文章的第五大下載國。


可見,有錢是一回事,但當午餐的價格貴得離譜,免費午餐的誘惑就會直線上升。


和出版集團的游擊戰打了這麼多年,Sci-Hub總歸是在躲躲閃閃的日常裡勉強存活了下來。


在知網的門檻前,渴望知識的我太窮了

創始人亞歷山德拉·埃爾巴金,也曾飽受“高價知識”之苦。/wiki


而另一邊,在加州大學系統作出與愛思唯爾“斷交”的驚人之舉後,學術界和出版界也更加意識到促進學術資源自由傳播、拆除阻擋知識交流之牆的重要性,推動“開放獲取”(Open Access,簡稱OA)越來越成為大勢所趨。


在這種新模式下,作者付費出版自己的論文並保留論文版權,而讀者無需再向出版社付費便可以查閱論文全文,大大推動了科研成果在互聯網平臺上的自由傳播。


2012年7月6日,劍橋大學出版社發行了名為《數學論壇》(Forum of Mathematics)的OA期刊,並決定在該期刊發行的最初三年放棄出版盈利,向論文作者提供期刊全部文章的獲取權。


2014年12月,《自然》出版者集團宣佈將開放旗下40餘種雜誌的研究論文供讀者閱讀,但並不能免費複製、打印或下載。這種半開放相比起過去,無疑已經是巨大的進步。


就在剛剛過去的2月18日,繼2014年全球排名第三的多學科類期刊《自然通訊》成為“開放獲取”期刊後,施普林格·自然集團再次推出了《通訊-材料》《通訊-地球與環境》兩本OA期刊,在推動“開放獲取”的進程上顯得誠意滿滿。


在知網的門檻前,渴望知識的我太窮了

為抗擊疫病,越來越多的知識平臺打開了大門


而在世界同行持續變革和國內用戶不斷批評的雙重壓力下,知網也試探著在開放獲取上邁出了一小步。


在不久前的解釋中,除了疫情相關,知網還列舉了三項長期免費項目。


就2020年度而言,根據知網目前提供的免費服務,註冊用戶可以免費獲取1911年~2011年間共11402種期刊出版的文獻4089萬篇,約佔全部期刊文獻的59.8%,另外還有同時段出版的碩博學位論文、會議論文等。


而面向作者的免費服務則是一項開始於2019年9月的新規定,作者可以免費瀏覽、下載知網所收錄的該作者在國內以及在國外OA期刊發表的全部論文全文,曾經一度被調侃的“作者上知網下載自己的論文還要給錢”的情況將不復存在。


畢竟,知識最大的意義之一正是在於傳播。


尊重版權固然必要,但如果高高矗立在知識與公眾之間的付費牆成了商家的搖錢樹,則知識產權保護也失去了其“保護知識”的意義,造成知識與財富的雙重壟斷。


在知網的門檻前,渴望知識的我太窮了

著名物理學家霍金,身體力行支持知識共享


2017年10月,在劍橋大學網絡資源“開放獲取周”活動中,著名物理學家霍金將自己24歲時撰寫的博士論文《膨脹宇宙的屬性》(Properties of Expanding Universes)發佈到了劍橋大學的開放獲取數據庫,供公眾自由下載。不到24小時,論文被下載將近6萬次,甚至一度導致網站崩潰。


霍金的這一席話,道出知識共享的真諦:


“我希望能激勵世界各地的人們仰望星空,而不是隻盯著他們的腳下。讓他們想知道我們在宇宙中所處的位置,並試著去理解宇宙。不僅是我的研究,而是每一個偉大的、具有探索精神的研究,對於任何人來說,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都應該可以自由不受阻礙地訪問。”


無論如何,疫情壓力下的千呼萬喚,終於換來了知網的改變。但是,在一種不夠合理的產業格局裡,這種來自消費者的吶喊,又能給壟斷者帶去多大的影響,而這種影響,最終又能持續多久呢?


霍金已經遠去,當我們循著他的背影,試圖眺望宇宙深處,眼前卻橫亙著知網們的龐大身影。



《漲價過高!北大等多所高校停用中國知網》,中國青年報

《你不知道的中國知網:年收入近10億,閱讀卡當作者稿酬》,新京報

《學術期刊付費閱讀模式再引熱議 開放獲取是學術出版的未來嗎?》,中國社會科學網

《世界最大盜版論文網站Sci-Hub日益繁忙》,中國青年網

《〈自然〉宣佈:開放所有研究論文》,人民網

《全球學術“拆牆”在路上》,羊城晚報

《施普林落·自然新增兩本開放獲取期刊:涉材料科學與地球環境》,澎湃新聞

《霍金博士論文開放引熱議,宇宙的奧秘要從大爆炸理論說起》,澎湃新聞

塗佳琪,楊新涯,王彥力.中國知網CNKI歷史與發展研究[J].圖書館論壇,2019,39(09):1-1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