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代的山东青州市,旧时益都县的风貌,老照片带来的历史沧桑


山东青州市,旧称益都县。远古时期中国分为九州,青州就是其中一州,夏商时期为东夷所据,周朝是齐国所属。图为1939年8月的青州城的西城墙。

西汉时武帝元封五年,设青州刺史部,当时的治所之地设在“广县”。图为1939年8月的青州城街景。

公元399年,在今青州尧王湖修筑“广固城”,成为南燕的国都,历时12年。后来南燕被灭,广固城被夷为平地。图为1936年9月的青州城北门,即南阳城北门外,可见到图片左侧的万年桥。

南朝宋武帝刘裕消灭南燕后在南阳河北修筑“东阳城”,517年北魏孝明帝又令人在东阳城南修筑“南阳城”。图为万年桥的近景,俗称“北大桥”的万年桥,建于1032年,宋朝时候此桥的式样可以参考《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明朝万历年间才改建为七孔石桥。

北齐时期益都县治在东阳城,青州府治在南阳城。之后,从隋到清,南阳城一直是郡、路、司、府的治所之地,而东阳城却毁于北宋末期的战火。图为1936年东阳城的北门,如今图片中的地方被辟为“镇青门遗址公园”,位于尧王山西路与驼山中路交叉口西南侧。


1730年雍正帝派河东总督田文镜在益都县北督造“满城”,以作为八旗兵驻防之地,俗称“北城”,彼时满城占地面积约1000亩,城内主要有各类官衙、万寿宫、八旗兵住房等建筑。图片为拍摄于1936年的满城东门,原来清末满城有旗人万户,民国成立后城内居住的旗人只剩下700余户。

民国成立后,撤消青州府,只称“益都县”,1986年撤销益都县,设立青州市。图片展示的是青州现已消失的文昌宮,拍摄于1936年。文昌宮是古代供奉文昌帝君的场所,文昌帝君是掌管功名禄位的神祗,所以古人去参加科举考试前,都会来此祭拜祈福。

图为1936年的文昌宮门前,青州文昌宮旧址位于青云桥北侧。从图片可以看到前方有一石板桥,即全长45米的滚水桥,每当汛期来到,大水会漫过桥面,故得此名。它建于明代,之后曾多次重修,近代最后一次重建是在1835年。这座石板桥还在,位于青云桥东侧,2008年被改建为人行便桥。


图为1936年文昌宮里的“临淮王像碑”,此碑又称“大齐碑”,为573年所刻,高4.4米的石碑上原有文字1635字,现存1500余字,碑文内容主要记载了北齐临淮王娄定远重修南阳寺的事情。1782年此碑被放置在文昌宮,197年以后的1979年,此碑移入偶园。

图为1936年的驼山昊天宮。昊天宫,位于驼山山顶,原为驼山寺,元朝初期改为道观。昊天宮内有唯一留存至今的元代建筑——七宝阁,它是比较罕见的石质无梁双拱阁式建筑。

图为1936年驼山石窟的第三窟。驼山石窟开凿年代由北周至唐,有造像共638尊。其中图片中的第三窟既是驼山石窟中最高大的,也是石窟开凿年代最早的——北周时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