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的成長經歷成就了董卿?這3件事,從身心靈各層面都滋養了她

提到春晚主持人,15年前人們想起的是倪萍,15年後便是董卿了。

董卿和倪萍一樣,連續主持過13屆春晚,再沒人超過她倆了。

很多年輕觀眾甚至認定除夕晚上的標配,就是由董卿開場,李谷一結束。

這樣的榮譽,不是任何一個人都能獲得的,但董卿當之無愧。

那麼如此大氣、知性,能侯住任何場合的董卿,又是如何練成的呢?

說起來,這和她父母從小對她的教育分不開。

可以說,正是她的父母從身心靈三方面為董卿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才有了董卿後續無限的發展。

怎樣的成長經歷成就了董卿?這3件事,從身心靈各層面都滋養了她

一,閱讀——心靈的自由

隨著《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等節目的熱播,人們開始重新認識了董卿。

發現她非但溫暖、可親、沉著、專業,而且學識淵博。

從她身上,觀眾真正感受到,什麼是“腹有詩書氣自華”。

然而,董卿在節目中體現出的博學,絕非一朝一夕能達到的。

這和她從小養成的閱讀習慣密不可分。

當然沒有孩子一開始就愛上閱讀,特別是看那些全文字,字還不大的大部頭書,真是小孩子的噩夢。

但董卿的父親不這麼認為,

看書就要看正規的,經典的,最好是世界名著。”這是董卿父親的一貫理念。

不管董卿接受與否,6歲開始,她就必須在每晚睡前讀一小時這樣“枯燥”的世界名著。

可能小孩子的潛力就是如此的無窮吧,

董卿在父親的監督下,非但每晚堅持了閱讀,且將閱讀習慣真正融入生命中。

現在的董卿,每晚不看書簡直就覺得渾身不舒服,

在接受採訪時,董卿說:“我不覺得每天睡前看書一小時很難完成,是一件需要堅持的事,它就和吃飯、睡覺一樣,是很自然的需要。

怎樣的成長經歷成就了董卿?這3件事,從身心靈各層面都滋養了她

每天閱讀1小時,看似時間不長,但,堅持一週容易,堅持1年,10年,20年就很難。

而董卿能做到,這大概就是從小養成的習慣,帶給她的財富。

我在看她這個採訪時,曾大致算了一下,按平均一本書10小時看完的速度,董卿至少已經讀了上千本書了。

很多人認為書看過後,過幾年就根本記不得什麼了,看了有什麼用?

其實看書的目的,是為了融會貫通

看一本書確實是沒多大用處,但若看100本書,其中很多內容便能串起來,若看更多的書,你甚至能自由組合書裡的內容。

中國有句古話“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說的就是這個意思,你讀到什麼境界,你就能“有神”到什麼程度。

如果覺得沒用,那不是讀書沒用,而是讀的太少,還要繼續努力。

退一步說,即使不寫文章,也人人都需要閱讀,為什麼?

因為閱讀帶給人的快感是高層次的

怎樣的成長經歷成就了董卿?這3件事,從身心靈各層面都滋養了她

怎樣的成長經歷成就了董卿?這3件事,從身心靈各層面都滋養了她

二,家務、跑步——錘鍊身體

董卿從6-7歲開始,家務全包

這個全包的概念是什麼呢?

比如洗碗,是一天三頓飯,全家的飯碗都要董卿洗。

就更別說掃地、整理房間什麼的了,全都是小董卿幹。

想想我們現在的孩子,6-7歲剛讀一年級,早上能一叫就起就不錯了,還要負責洗全家的碗,洗完再上學,每天如此,簡直不可思議,但董卿就是這麼成長起來的

怎樣的成長經歷成就了董卿?這3件事,從身心靈各層面都滋養了她

除了幹家裡的活兒,寒暑假還要外出兼職打工

從初中高年級開始,每年假期,董卿父親就會幫她找工作。

怎樣的成長經歷成就了董卿?這3件事,從身心靈各層面都滋養了她

這些打工工作都不是坐辦公室裡的文職工作,而是去賓館做清潔工。

16歲的董卿就要擔起一上午收拾10間客房的工作量。

收拾的內容包括:鋪床、整理、打掃衛生間、跪著擦乾淨地面、浴缸……

如果做不完,她父親已經早就和酒店打過招呼了:“嚴厲對待董卿,做不完不能吃午飯。”

怎樣的成長經歷成就了董卿?這3件事,從身心靈各層面都滋養了她

你以為寒暑假打工,平時家務全包,就是董卿青少年時全部的體力活兒了嗎?

遠遠不是,從小學開始,董卿就被父親要求

每天跑1000米,雷打不動。

這個運動強度,估計男孩也不一定能扛下來吧。

但所有這一些,帶給董卿的是:

  • 過硬的身體素質,為她今後闖蕩事業打下身體基礎;
  • 動手能力強,凡事不一驚一乍,自信淡定處之;
  • 有急智,遇緊急情況,各種變通的法子迅速冒出;
  • 做事有條不紊,思路清晰,輕重緩急處理得當;
  • 處事周到,考慮全面,對差錯或預期問題更敏感;
  • 耐心、恆心,知道有些事情急不來,有忍耐力。
怎樣的成長經歷成就了董卿?這3件事,從身心靈各層面都滋養了她

三,堅韌但不執拗——放下心結

看到這裡,可能大家也能多少感受到,董卿的童年其實並不是那麼輕鬆愉快。

她自己對童年的形容是壓抑、刻板、沉悶。

之所以董卿會有這樣的感受,是因為她的父親是個要求極高,且不容商量,一定要堅持到底的人。

這樣性格的人,讓孩子戰慄的同時,也傳遞出了一種堅韌不拔的品質。

但在童年,或者已長到青少年的董卿眼裡,是感受不到這點的,

那時的董卿只感到痛苦,她甚至在陽臺上刻下:這樣活著還有什麼意思?!

刻下這句話,並非是要走極端,而是小董卿想讓父母看到它,從而放鬆一點對自己的要求。

父母看沒看到不知道,但父母的嚴厲從未鬆懈。

回想幼年,已經成為著名主持人的董卿仍不免感嘆一句:有時候真懷疑自己是不是他們親生的。

怎樣的成長經歷成就了董卿?這3件事,從身心靈各層面都滋養了她

以發展心理學的眼光看,這樣成長起來的孩子,很容易走偏,心理有創傷,容易有心理問題,但為什麼董卿依然能傳遞愛和溫暖,對父母也很感恩,似乎從來沒有受過童年的嚴苛養育呢?

這裡不得不再次提到董卿的父親,

這真是一位有大智慧的家長。

在董卿成年,正式走上工作崗位後,

看到足以讓自己放心的女兒,這位父親做了很重要的一個療愈孩子內心的舉動。

那就是:道歉和解釋。

道歉讓孩子感到被看見,被尊重,這份感動會瞬間對家長產生強烈的認同感。

而解釋,則讓孩子明白父親教育理念產生的原因。

如果沒有解釋,孩子永遠會覺得是自己做的不夠好,自己是差的。

這樣的孩子很容易自卑。

而如果孩子知道了,父親小時候也是被這麼嚴厲對待,也從沒體會過溫言軟語,

怎樣的成長經歷成就了董卿?這3件事,從身心靈各層面都滋養了她

她就會明白,父親的嚴厲不是因為孩子太差,而是父親給不了孩子自己沒有的東西

父親小時候也沒有得到,或體會過被溫柔以待,所以他也給不了他的孩子。

一個父親能向孩子真誠的“道歉”和“解釋”,這份反省力,這份勇氣,足以讓孩子瞬間釋懷!

這是一個堅韌但不執拗,同時也很有執行力的父親,

身教重於言傳,父親的這些表現,除了療愈了孩子童年創傷,同時也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怎樣的成長經歷成就了董卿?這3件事,從身心靈各層面都滋養了她

沒有一個原生家庭是完美的,

原生家庭的創傷在每個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

但做子女的不應執念於此,要往前看。

而父母呢?

如果有機會,就在這個春節,真誠地向孩子敬杯酒,道個歉吧,

這絲毫不會降低你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

恰恰相反,你的這個舉動,會讓孩子從心底裡更敬愛你。


—END—

  • 喜歡我的文章,請點擊關注【處處有心】,每日都有微頭條,或長文章更新~

處處有心

兒童發展及教育心理學專業,二級心理諮詢師,上海心理學會會員。

在兒童及青少年心理諮詢工作中,有10年以上實戰經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