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投資者應對“遭遇戰”的能力

定性分析風險

在期貨市場中,我們經常會遇到一些因突發事件造成期貨價格大幅波動的情況。突發事件,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嚴重社會危害,需要採取應急處置措施予以應對的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雖然突發事件及其帶來的影響不可預測,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們一定會出現,而且每年大大小小的突發事件從未缺席。不過,我們若能從一次次的“遭遇戰”中總結經驗,經過豐富和完善,這些經驗一定是具備價值的。

分類

筆者把在期貨市場中遇到的突發事件分為五類:一是企業生產經營狀況,包括裝置問題、違約風險、運輸物流等;二是政策變動,比如,稅費調整、行業規範、標準變化等;三是自然災害和疾病,比如,地震之類具備破壞性的自然災害以及傳染病、蟲害等;四是政治、宗教與軍事事件,包括恐怖襲擊、地緣衝突等;五是交易制度,流動性、限倉、強平等問題帶來的價格波動以及交割風險等。

為什麼要對突發事件進行分類呢?因為應對突發事件最重要的就是時間,我們可以把一些常規的不需要量化的工作做在前面。就是先給突發事件作定性分析,然後把其納入到研究框架中,明確它的影響因素和影響程度。

示例

首先來看第一個例子,某個化工廠的裝置發生爆炸,這屬於第一類突發事件――企業生產經營狀況,可以重點關注裝置爆炸對企業自身以及企業所處產業鏈的影響,通常不會涉及更廣的層面。一方面,對企業自身而言,要看損失在不在企業可承受的範圍內,未來能否恢復正常生產,有沒有補救的措施,未履行的訂單作何處理;另一方面,從對行業的影響來看,這種情況通常是利多其產成品生產,利空上游原料市場。把這種突發事件定性後,我們可以把它的具體影響在研究框架中量化出來。例如,該工廠因爆炸導致的產能和產量損失是可以計算的,對市場短期和長期的供需影響是可以衡量的,進而明確標的當前價格是低估還是高估,從而形成投資決策或預案。

其次來看第二個例子,2019年增值稅稅率下調,這類政策變動事件可能會影響宏觀經濟的波動,同時也會影響產業發展。政策覆蓋面及其性質決定了對宏觀經濟的影響,毫無疑問增值稅下調是利好消息,但對於期貨品種的近月合約而言,產業受到的影響更直接。增值稅下調使得很大一部分工廠和貿易商在政策落地前後有“稅點套利空間”,即進項大於銷項,這會導致流通環節的現貨需求大幅增加,同時遠期合約是含稅價,基差會大概率走強,這就完成了定性分析的部分。定量的部分是預估對現貨需求的提升空間、基差變動的幅度,有能力的話,還可以考慮對宏觀的提振作用有多大。

最後一個例子是,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部分中小企業面臨生存壓力。政策層面已經考慮到相關困難,從中央到地方出臺了一系列措施,幫助企業渡過難關。從短期來看,疫情對於宏觀經濟有一定的影響,會加大中小企業的生產經營壓力,但這種影響是短期的、可控的。從長期來看,我國經濟基本面穩中向好的運行態勢不會改變,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力也不會因暫時的疫情而減弱。在此背景下,期貨市場“危”中有“機”,投資者應該重點關注商品市場出現的變化,理性把握特殊時期的投資機會。

除了以上分析,同時還要留意突發事件引起的系統性影響,如果事件的影響超出原有研究框架的範圍,就可能面對極大風險。比如,近日原油市場就因為OPEC的超預期行為出現了幾十年未有的罕見波動,並由此引發市場通縮預期,導致大宗商品及股票市場大跌,事態的發展表現出一定的失控風險。此時,最重要的就是採取控制措施,儘快將期貨頭寸降低到可控水平。因為該類事件對市場和投資者情緒的影響都是巨大的,我們無法保證市場的理性運行和自身的理性交易,而降低頭寸有助於迴歸理性分析。雖然突發事件可能會帶來巨大的風險,但同時也意味著存在少見的投資機會。

總結

實際上,在進行期貨交易時,我們遇到的突發事件類型有很多,對待以及處理方式卻大體相似,歸納起來就是可以把不同類型的事件區分開來,首先明確它的性質、影響對象以及特點,完成定性分析和邏輯梳理;其次把分析結論納入研究框架中;最後落實到具體標的上,進行量化評估。

總之,突發事件各有不同,當突發事件出現時,我們可以完善並總結應對突發事件的方式和方法,這樣才能使得應對突發事件的經驗既高效又客觀合理,我們才有底氣堅定果斷地參與交易,最終從突發事件的影響中獲利。

(作者單位:中州期貨)

關注同花順財經微信公眾號(ths518),獲取更多財經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