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款流基礎概念

成年人的道路,艱辛,險阻。

但回報也多十倍。


一)擼分流的缺陷

在中國90%左右的卡壇內,其主要的流派是“擼卡積分流”。

擼卡是一件非常令人興奮的事。積分流大師整天在那裡炫耀,又找到一個洞,又找到一個洞。

以一張金卡5W為例,千二折算。50000積分=100元。

也就是“擼積分”的人,每次可以賺上100元。


賺錢這種事,“小額多次”是最最最令人幸福的。

好比同樣給你十萬,一次性給,高興勁最多也就二三天。

但是隔三岔五的給你100,300,500,感覺就像是遇見財神了。能快樂一整年。

  • 想要一天就有回報的,你是快遞外賣散工
  • 想要一個月有回報的,你是工薪上班族
  • 想要三五年獲取回報的,你是職業經理人。
  • 想用一輩子等候回報的,你是公司老闆。

擼卡這種事,因為回報給得太多太散,每一次都是100元。

積少成多,年終算一下總賬。其實總收入並不多。

就總體而言,“擼卡流”基本上一年約有四五萬的年收入。而某些職業的,純粹靠這個吃飯的,一年收入可以達到20萬人民幣。

200000 RMB = 1億積分


而再往上走,擼卡擼到一年百萬(月入十萬),這樣的人全國肯定會有。但屈指可數。

為什麼,你細想下去,“擼卡流”同樣有很多限制。

1)不是每一個銀行都可以擼的。

擼卡最主要的是工行,招商,光大,網付三大巨頭。

可是光大的積分基本是津幣。

ICBC在2013年之前只有積分功能,沒有積分兌換功能。堪稱神蹟。

CMB基本就是一個騙屌絲銀行。

而另一些“積分”很值錢的銀行。例如民生,浦發,建行。

對積分的管理要嚴格很多。儘管也有疏漏。


2)不是每一個時間段都可以擼的。

對於擼卡流來說,他是一個不停地“發現新洞”和“塌洞”的過程。

你找到了一個擼分漏洞。但是銀行不是傻瓜。

最多過了三四個月,銀行逐漸發現問題。就把洞堵上了。

所以這是一個“圍剿反圍剿”的過程。

你上BBS學學攻略,第一筆小錢賺得很開心。但是過三個月洞就塌了。如果你想要長期賺錢,你必須長期泡在裡面。

天天找,天天挖空心思鑽新的漏洞。

“長期”的成本就很可怕了。相當於佔去了你的本職工作。

所以擼卡能擼到上千萬積分的人也不多。


3)銀行的反擊。

如果你是民生銀行的風控。全中國信用卡積分“上億”的人有幾個?

不客氣地說,按照3000萬張的髮卡量,僅僅“卡內積分”超過50000分的,就可以篩到0.1%

可卡內積分超過500萬分的,可能是0.001%

卡內積分超過1億分的,這實在太耀眼了,躲也躲不過…………

銀行又不是傻子。這事也是有人盯著看著你的。

別的不說,一頁對賬單35條。如果你的消費記錄超過350條,你就要寄十封對賬信。

光這件事,就足夠傳得卡部人皆盡知了。

所以“擼分流”做不大。

那群人興高采烈地拿點銀行禮品、積分,是可以的。玩大了,上面都是瓶頸。


二)借款流

對於“透支借款流”來說。他們是非常非常看不起“積分流”的。

為什麼,你憑什麼看不起人家。有什麼標準。

標準只有一個:“賺錢的多少”。


對於積分流來說,他們大致是賺“幾萬~十幾萬”的數量級。每一年。

對於“借款流”來說,基本是賺“幾十萬~幾百萬”的數量級。每一年。

也就是相差十倍。


或者你這樣想。每一筆積分的利益,是“千分之二”。

而我們做預算,基本上可以做到24%年回報,也就是每個月2%。

坐著不動,相當於你蹦躂十次。

而24%這個數字怎麼來的呢。咳咳,咳咳,見之前“樓市的回報有多高”。

這個24%還是說得低的。更成功的人士,大致是透支300W,年賺300W。

“借款流”和“積分流”是完全不同的科技樹發展方向。

在於“借款流”看來。你辛辛苦苦地把錢借出來,T+1又急吼吼地還進去,是嚴重的“買櫝還珠”行為。


“借款流”的另一個特色,他是要承擔“風險,痛苦,壓力”的。

  • 如果你每天都結算工資,你是送外賣的。
  • 如果你三年後才有收穫,你是高階白領。

“積分流”是沒有透支的。也不用擔心“三天後5W卡賬到期,還不出怎麼辦”。

積分流天天數錢,每天100,數得超開心。

而“借款流”是一條“風險,痛苦,壓力”的流派。

它全部的秘訣,在於“靠信用卡拼湊出一條長期300W的現金曲線”。

借款流基礎概念


好比管仲對鮑叔牙說。

“兄弟,我準備去炒一套房子。需要300W現金的首付”。

“這是一個非常有前途的項目,將來一定會大發特賺的”。

“只不過項目要到五年之後才能變現。五年之內,欠你的300W都不能歸還”。

鮑叔牙悽慘一笑;

“哥哥,你去吧”。

“現金的事,你就不用管了。我會搞定的”。

“五年之後,記得一定要回來救我哦。否則我會屍骨無存的”。


這是一條非常,非常,非常慘的路線。

在這段時間內,鮑叔牙要承受非常非常重的壓力。活得痛苦不堪。

一般人是根本不能承受這樣的勞動強度的。

也根本不能承受這樣的精神折磨的。

這也是“透支借款流”人數那麼少的原因。

所以“借款流”和“積分流”,基本就一個是成人的遊戲,一個小孩的遊戲。

分道揚鑣。


三)揮霍享受流

在透支欠卡帳的人群中,還有一種類型。

如果你看各大信用卡BBS網站,還有一類人。是天天跑上來喊單,天天喊救命的。

“七張卡欠了40W,八張卡欠了50W”。

“父母都是內地縣城工人”。

“信用卡中心打催討電話來,語氣之惡劣,都讓人不想活了”。


這些人的特徵,是他們汲取了信用卡內的錢後,用於“奢侈享樂”了。

買包包,買化妝品,買iphone6。

花天酒地,真要花起錢來,幾十萬很快的。甚至都說不出大件用在了什麼地方。


這樣的渣滓,請不要和我們歸為同類。

清教徒的精神。多軍不配有車,從來不買包包,生活用品也很節儉。

對於我們來說,信用卡是一種“財務工具”。

是拿去做投資的。

是用來精算的。


四)留下買路錢

“借款流”和“積分流”的另一個區別。則“借款流”是不憚於付手續費的。

我們並不追求“無損”境界。

付錢付得爽快。


為什麼,省下一點不是更好麼。

錢不是越多越好麼。

因為《二階經濟學》,你要站在銀行的角度想一想。

銀行搞這麼大一攤子幹什麼,銀行是為了賺錢,為了利潤啊。

銀行辛辛苦苦地推“信用卡”服務,其背後是“個人小額貸款”。

銀行指望著從刷卡業務中保本,然後從借貸業務中賺取利潤。

你如果把樹都砍光了,明年就會來大洪水。

對於“擼卡積分流”來說,他們是一種竭澤而漁的行為。

年底結賬一看,銀行“哇,虧了這麼多”。

再拉大數據,按照每個人的“貢獻度”排個序。你也進黑名單了。


我們不想做這樣的事。歸根到底,我們希望和銀行“合作”做生意。

銀行希望借錢給你,收取利息。

我們希望問銀行借錢,支付“合理”的利息。

這裡面的爭議,主要是出在“利息”利率多少之上。

象銀行要求18%的信用卡透支,這肯定是不合理的。

分期普遍的手續費在14%左右,這也是不合理的。

我們希望的資金成本是5~8%。

美國的信用卡中心IRR,也不過就是8%,還是稅前。


所以“透支借款流”是願意支付一定手續費的。也願意以種種方式,維繫在銀行排名中的貢獻度。

我們並不追求“無損”。

你真的把銀行牆角挖光了,自己也餓死了。

如果要歸納通俗點說:“那種支付1000元年費的白金卡,我們是歡迎的”。

“個人小額借貸”再多點創新,就更好了。


[email protected],2016年6月24日午)




前二天媳婦檢查俺財務,發現“胥瑞琦”老師一共才發了4篇文章,我已經打賞過二次100元了。

為什麼,因為真的寫得好呀。尤其是今天大熱門新聞,“英國脫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