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的“時尚造型師”陳楠:讓中國傳統文字活起來

當甲骨文變成表情包,把數千年前的古老文字定格成動畫,說出一個個小故事;當甲骨文也唱起嘻哈,“知道這麼多,因為刻在甲骨文”,刨地尋根古老文化;當甲骨文變成手中的新年賀卡,遠方的郵戳,讓現代的交流感染上人文的溫度;這些,在陳楠和他的工作室都實現了。他甚至設計了一套漢儀陳體甲骨文字體,在網絡上免費下載使用;歷時三年增補完善的《漢字的誘惑》行銷東亞文化圈;2017年11月,甲骨文入選世界記憶名錄。在甲骨文字體設計和文化推廣上躬耕近20年的清華美院博士生導師陳楠教授,希望讓漢字承載的中華文化在年輕人的日常中刷屏、滾動、傳遞下去。

文/September 採寫於2018年1月 圖、視頻/由受訪者提供

微信:September1990(個人自傳性作品)


陳楠的微信背景圖是一樁經歲月沖刷、表面鎏金漸漸褪去、露樸見拙的雕刻。而只有一個漢字——“字”。字如其人,陳楠把對漢字的用心融入了每天的衣食住行,執著地沉迷於現代生活與古老文字碰撞的火花之光中。

甲骨文的日常

陳楠的工作室琳琅滿目,在大量的書籍畫冊之間,隨處可見各種設計作品,從世界各地淘來的小文創、玩具手辦……“這些豐富的元素可以帶來隨時隨地的創作靈感。”

而工作室的標誌,是由代表 “眼耳鼻舌身意”的六個甲骨文字的組合圖形,來表現“視聽觸味嗅”,暗喻跨越不同維度的創意設計。

至於他的工作日誌,則是以甲骨文字體設計的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標註週一至週五。陳楠是個熱衷書寫與手繪的人,自初中以來的手繪本、草圖已經累積了上百本,從沒有丟棄過。他說,這是清華美院的專業傳統,幾乎每一位藝術家、設計師都有這個習慣,隨身帶著手繪構思本,用以記錄設計草稿、工作日誌、以及隨時迸發的靈感。

陳楠1991年考上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今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四年後因為成績優異留校任教至今,這一教就是23年。

他的專業是視覺傳達設計,而對於字體設計的學習是這個專業最重要的基礎課程之一。陳楠饒有興趣地說:“當年喬布斯退學就是去學習字體設計的,這對後來蘋果電腦與平面設計專業的淵源密不可分。”無論是黑體、宋體等規範印刷字體,還是圖形和字體相結合的創意文字,反覆艱苦的訓練打造了陳楠字體設計的基本功。

現在,陳楠是清華美院博導、碩導,有十幾名研究生在讀,他將漢字的研究與創作實踐融入到了教學之中。每個學生過生日時,都會收到他的一份特殊禮物:親筆創作的“甲骨文名繪”,根據學生名字的甲骨文字組合的一幅文字畫,再配一首小詩或祝福語,裝裱在畫框。這是量身定製的禮物,學生們都覺得特別珍貴。過節過年的時候,他也會為親朋好友繪製甲骨文賀卡,今年的賀卡是“年年有魚”。他強調這些是一種工作生活的氛圍。


甲骨文也瘋狂

談起設計甲骨文的過程,陳楠回溯到近20年前的緣分。1999年,李政道先生髮起了藝術和科學學術活動,陳楠受邀為這個展覽活動做視覺整體設計。那時,他剛剛30歲。他提交的作品所應和的主題,正是一款用數字化精神武裝起來的古老的甲骨文。

此前,在大學期間,陳楠與母親合編了一本關於中國古代吉祥圖案的書,從此他迷戀上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許多設計理念,試圖找到現代設計的秩序化語言,創作設計中文字體。此時正是計算機網絡剛剛興起的時代,陳楠開始考慮以矢量、網格和數學幾何的新方法設計甲骨文。“甲骨文是漢字最早的字體,這種接近於圖的象形表意文字,具有遠古人類純真的視覺審美,用數學的方式加以秩序化設計會更加有趣,容易接受,適合現代審美。”

陳楠將甲骨文放在密集網格中,利用直線、垂線、斜線、弧線的比例,解決字體在不同方向和大小尺度上的協調。在此基礎上,他通過基礎組合、設色、故事化元素,將原始的甲骨文組合成具有網絡創意的、容易引人聯想的甲骨文字畫。

由於目前能辨識的甲骨文並不十分規則,陳楠需要解決字體、字面在數字化網格中的大小統一、字體筆畫粗細和字體布白的調整,終於在2000年左右推出實體設計。但將甲骨文形成一套完整的字體,陳楠一琢磨就是18年。

他從漢字的彩陶刻符中探索漢字雛形的設計規律,從甲骨文、金文、東巴文以及東亞漢字圈找出字形和書寫工具的傳承,又從擅長的裝飾文字繪畫、圖形創意設計等方面,將傳統漢字藝術化。

2016年陳楠和字體設計公司開始合作計劃推出實用字庫,2017年9月28日,全球第一套甲骨文設計字庫“漢儀陳體甲骨文”終於成功上線,1.0版涵蓋3500個常用字符。

甲骨文字體的文化推廣是陳楠創作的重點,在19年的設計研發歷程中,先後推出以甲骨文為元素的動畫片《射日》,“吉祥語賀歲系列”等。字庫上線後,他也推出了不少文化衍生產品,包括“生肖甲骨文”系列的手機殼、真絲小方巾、生肖印章等。為了針對青年人的審美與互聯網社交媒體的特點,他還開發了手機表情包《生肖甲骨文》《甲骨有表情》、嘻哈風格MV,微信甲骨文在線轉換器等。

甲骨文在網絡時代的“瘋狂露臉”還在繼續。


甲骨文的理想

2017年12月26日,甲骨文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錄”,受教育部委託,陳楠為此主持了甲骨文紀念封、以及個性郵票和郵戳的設計工作。陳楠很高興看到,這離“甲骨文的理想”越來越近了。“過去,我們對傳統文字的傳播不夠輕鬆,有些刻板與嚴肅,偏於說教,尤其是文字比較高深的學問,有點讓人望而生畏。”陳楠坦言,在創作甲骨文作品之初就考慮到對年輕人普通大眾的重要性,設計展開都注重了年輕活潑現代的設計語境。

2013年陳楠將漢字藝術設計的實踐和心得出版成書《漢字的誘惑》, 囊括了他關於漢字同設計思維與方法研究的文脈梳理、最新觀點與學術成果。隨後在中國臺灣地區發行繁體字版本,並與日本、韓國簽署日文版權輸出協議。

最近在與鹿晗合作的“鹿晗願望季”的甲骨文推廣微博,目前已經有3000多萬的點擊率。“漢字不是簡單地作為記錄語言的符號,而是一直在擺脫這種唯一的角色,體現在衣食住行用中。漢字文化藝術是隱形的文化傳播領域。漢字將是一種文化符號而不僅僅是文字符號。”陳楠說。

他的工作室的最近的動態是,世界唯一女性文字“傳奇女書”網站與字庫轉換器也已上線。而“漢儀陳體章草”的草書設計字庫也即將上線。


對話:日常書寫是漢字傳承的基礎

記者:關於甲骨文的文化應用,接下來還會有哪些形式?

陳楠:秉承一直的設計宗旨,針對年輕人、孩子們的設計研發,繼續推廣漢字,推廣傳統文化。有幾個特別重要的項目策劃進行中。

記者:你在設計甲骨文字體的時候,有沒有一些來自生活中的啟發?

陳楠:我很喜歡在日常生活中對藝術的享受和體驗,有很多來自衣食住行中的靈感對我的創作有益。對於一個創意人,思維死板、不熱愛生活,缺乏靈感,很難做出很棒的作品。我也喜歡不斷和設計師、同事、老師去交流,教學相長,相互促進,在教學中也會將觀察自然中的美,體驗生活中的細節,作為訓練的方法。

記者:現代的人使用手機、電腦過多,對漢字的書寫越來越不夠,您在平時也會有這個問題嗎?

陳楠:這是一個問題,書寫對於漢字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其實心手合一、心靈手巧,我個人非常注重於手寫與手繪。我寫書都是手稿,一篇篇累積下來,然後錄入到電腦裡改稿。現在,年輕人大多用電腦輸入,不少人字寫得不好看。我是特別推動書寫的人。我的每一個研究生會發本子給他們,要求把字寫好看。隨時隨地的記錄創作靈感與筆記。我會注意再每個環節把字寫好,無論畫草稿、寫評語、總結,記錄答辯問題時,都會把字寫得儘量工整。早晨有時間,我也會擠出時間臨時臨字帖,這個時候是我覺得很幸福的狀態。 漢字的書寫也是其傳承的重要保證。

記者:你對年輕人使用漢字什麼建議?

陳楠:進入互聯網信息時代,許多傳統的行為習慣都被改變,漢字的錄入主要依賴拼音,某種程度上已經變成表音字,而不是表意字。對於文化的推廣,可以更多的思考,有關生活方式與行為的設計,書寫、手繪這些都是主要的行為,通過明信片,手繪視覺日記等年輕的方式,也可以讓年輕人體會文化傳統的美。但我們也不排斥它的印刷美。宋體是橫平豎直,不像寫出來的,而是拿刀刻在木頭上刻出來的。所以應該讓一個人保持有效率地用漢字工作,也要花點時間體驗下漢字的書寫。

記者:甲骨文進入世界記憶名錄,將對甲骨文和中國漢字文化的推廣起到什麼作用?

陳楠: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化事件,影響深遠。首先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國際化傳播,世界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瞭解,遠沒有想象的那麼深入、透徹,對於甲骨文的研究與推廣特別需要國際化的關注與推廣。甲骨文既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也是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甲骨文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錄”,對世界瞭解和認識甲骨文以及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推動作用;對於增強中華民族自豪感,提升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促進作用。

人物簡介:陳楠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博士生導師、中國古文字藝術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視覺傳達設計系副主任,漢儀陳體甲骨文字庫與甲骨文表情包設計者。

後記:這可能是比較沒存在感的一篇文章,包括採訪對象也是。有些甲骨文的改造的確非常有意思,但不得不說,有些也略顯牽強。陳教授也做一些城市景觀的改造。一年後,有一位讀者輾轉找到我詢問陳教授的聯繫方式,為的是幫她承擔的某項建築項目改造提供主意。陳教授的形象怎麼說呢,古著中帶著點商人的感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