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懲罰6歲女兒把她單獨留在家:不是生了孩子,就會當父母


為懲罰6歲女兒把她單獨留在家:不是生了孩子,就會當父母

懲罰孩子真的有用嗎?

文 / Kaforniay


因為6歲的女兒沒寫完作業,身為150+萬粉絲的育兒博主和老公按照之前的約定,帶著另外兩個孩子去珠海長隆過週末了。他們把女兒一人留家過夜,拒絕了阿姨和鄰居的幫忙,還讓她餓了就自己燒開水泡粉絲吃。懲罰目的不是讓孩子“不能出去玩”,而是讓她體驗到“被拋棄,被孤立”。半夜孩子說一個人在家害怕,媽媽就開了新的條件,如果完成了雙倍的作業量,才會接她過來。


最後這位大V母親洋洋得意:“感謝自己變得如此心狠手辣。”這不是她第一次對孩子如此“狠心”,幾個月前就曾發微博說“把小米趕出家門,在咖啡館打完卡再回家。”


底下一堆謾罵的聲音出現,後來微博刪了,該博主也發了致歉聲明:


為懲罰6歲女兒把她單獨留在家:不是生了孩子,就會當父母

為懲罰6歲女兒把她單獨留在家:不是生了孩子,就會當父母

截圖自微博


有網友表示:作為媽媽的身份,有什麼需要道歉的?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誰敢說自己的方法天衣無縫?一百個人有一百個養法,一百個家庭有一百個模式。不用拿放大鏡看問題,誰都不是聖賢。我特別理解媽媽無時無刻不在反思自己,不要因為這件事質疑自己。


還有的網友表示:這不是親子教育,這是育兒PUA,對沒法反抗的弱勢者進行威脅和懲罰,如果你不能讓我滿意,那麼你血脈相連、最親最近的父母都會毫不留情地把你拋棄。單獨把一個6歲的孩子留在家裡過夜,即使有電話和遠程視頻監控,萬一真的發生緊急情況,自己怎麼來得及處理?哪怕不談孩子的安全問題,這個教育模式也是錯誤的,這樣做不僅無法教育好孩子,而且還是自身控制慾強大的體現。


為懲罰6歲女兒把她單獨留在家:不是生了孩子,就會當父母

為懲罰6歲女兒把她單獨留在家:不是生了孩子,就會當父母


懲罰是因為深愛孩子?

該博主前兩天發微博展示兒子十歲就讀《社會契約論》《愛彌兒》,經常捧著大學機械專業書啃,讓大兒子自己一個人坐專車上培訓班,讓兒子快樂教育結果讀書不好,這兩天又在分享快樂學習沒用、打雞血才有用的言論,二女兒三女兒都開始瘋狂培訓班路線。底下不乏有擁護的寶媽。


懲罰孩子獨自留家、漠視兒童權益這種錯誤的觀點為什麼能被部分人認可並廣泛流行,是因為本身有大量同樣認知的受眾。


就像被抨擊了一百多年的“哭聲免疫法”,造成的傷害是不可逆的。但是到現在,仍然有家長為了不過分溺愛孩子而一直沿用。


在綜藝節目《奇葩說》裡,辯手詹青雲便提出過父母是需要資格考試的。考試的方法當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筆試。大家都是第一次當父母,做得不夠完美,這很正常。在育兒的過程中,育兒觀念和教育方式發生變化,也很正常。但是我們終究需要和孩子一起成長,不斷磨合和調整親子之間的相處模式。而這些過程,就是父母們被考察的過程,他們需要通過一次次的測驗,來進行查漏補缺。那些出過書就自稱育兒領域的網紅博主和自以為是的父母們,育兒最易犯錯。


為懲罰6歲女兒把她單獨留在家:不是生了孩子,就會當父母

截圖自《奇葩說》


《無條件養育》中提到為何懲罰不起作用,因為懲罰可能會撤銷一些正在進行的“好處”,會令孩子暴怒;懲罰是權力使用的榜樣,曾經的受害者以後或許會成為施害者;懲罰還會惡化親子關係,讓孩子誤解成:父母的愛是附加條件,只有聽從了父母要求才配得到愛;讓孩子重點關注懲罰和行為本身,為了逃避懲罰而耍小聰明,變得自私自利,而不能達到反省的目的。


從小有父母溫柔支持的那些人,過得陽光又勇敢。父母為了懲罰而懲罰,給孩子刻意製造不愉快,阻止他們獲得快樂,人為讓他們吃苦頭,無情地把孩子推向孤獨黑暗的空間,他們會因為恐懼而和父母疏離。

父母的這些情感暴力會在孩子心裡留下空洞,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斷地渴望去填補它,常常會為此付出代價。強烈被拋棄感的孩子容易出現邊緣型人格,如安吉麗娜朱莉。


為懲罰6歲女兒把她單獨留在家:不是生了孩子,就會當父母

為懲罰6歲女兒把她單獨留在家:不是生了孩子,就會當父母


你以為是的愛,其實是控制和傷害:失去愛的邊緣型人格障礙

1998年至2000年,朱莉連續三年憑藉《喬治·華萊士》《霓裳情挑》《移魂女郎》獲得3次金球獎,2次艾美獎提名。她在《移魂女郎》中飾演一個邊緣性人格障礙角色,贏得了一座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


碰巧的是,在這迷茫又困頓的人世,身為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的朱莉就像個莽撞又嗜血、還未長大的孩子,以痛為生。


安吉麗朱莉與布拉德皮特2016年9月16日結束了他們的夢幻的婚姻生活。三段婚姻的失敗,來自於童年的傷害。


父親婚內出軌,遭受母親無窮盡折磨。父親的缺位和母親的粗暴與漠視讓朱莉從小獨自承受悲慘的童年生活。14歲與初戀男友互相傷害,16週歲時,朱莉與她母親的男友有染;21歲朱莉與米勒閃婚並在他們的婚禮上,朱莉一身黑衣,用自己的血在衣服上寫下米勒的名字和“他是我丈夫”的字跡,不到兩年分居;25週歲她又與比自己年長19歲的比利轟烈相愛並且相互交換血液,三年後分開;朱莉有眾多情人,甚至與名模珍妮保持著同性關係;不顧皮特已有家庭的事實,執意與皮特發展,最終皮特與原配離婚。


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情緒反覆無常,易於激怒別人,缺乏安全感。在親密關係中,經常發脾氣;自戀人格,無法持續相信別人,有時候會扭曲別人的用意,人際關係不穩定;容易沉淪於多角關係,容易對對象進行理想化,極度渴望被認可與愛,需要通過不同的配偶,來證明自己的魅力和存在感;存在長期的空虛感。對於無法獲得的愛,會用自殺來鉗制對方。


童年缺失父母關愛的人極易在青春期形成邊緣型人格,且終生難以擺脫。


孩子需要的不是被拋棄,更是有效的指導。


為懲罰6歲女兒把她單獨留在家:不是生了孩子,就會當父母

為懲罰6歲女兒把她單獨留在家:不是生了孩子,就會當父母


讓孩子習得自我控制

孩子的認知能力和思維水平都是有限的,所以才需要法定監護人和法律的保護。同時,孩子需要知道如何有效進行自我控制,遵守規則。


控制不了衝動並不是孩子的錯,他們身心還不夠成熟。父母如何讓孩子培養控制衝動情緒和行為的能力,可以參考以下的一些方法:


1、幫孩子理清規則

在懲罰之前,父母們需要給孩子設置一致和清晰的行為規則並幫助他們理解,需要介入孩子錯誤的行為,使孩子接受行為規則,明確告訴他們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會發生什麼。同時全家人規則意識應當一致,讓孩子養成自律的習慣,逐步學會自我管理。


2、以身作則

很多父母認為大聲喊叫可以讓孩子停止他們的錯誤行為,其實不講理的父母正是孩子不講道理、控制不住自己的行為榜樣。


3、對孩子寄予合理恰當的期望

有些家長,孩子3歲就被要求熟背名言詩詞,6歲必須獨立在家煮飯,是不是太“揠苗助長”了?家長應該依據身心發展規律,合理期望孩子行為。


4、分析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

孩子不做作業,是作業太多?太難?還是故意引起你的注意?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原因也影響著孩子對自我行為的控制,比如生氣、疲勞、緊張,當然,還有“糟糕環境因素”


《成為你想做的父母》中,作者勞拉・戴維和珍妮斯・肯瑟提出了“糟糕環境因素”(lousy local conditions),當孩子在一個他根本控制不了自己的環境中,或者孩子被逼著做不喜歡的事時,他不可能控制的住自己。

孩子在試圖學習和理解這個世界的過程中必然會犯各種錯誤。大多數父母認為孩子應該在監護人的教育下較少甚至不犯錯,孩子就應該做正確的事,實施控制和給予相應的懲罰。

培養孩子的自我控制,並不是讓孩子一味聽家長的指令,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學會自我規範,增強情緒管理能力,在任何場合都能自覺地控制行為,遵守規則。除了引導,還需要讓他知道,遵守紀律和規則是為了幫助孩子適應社會,培養自律能力,而不是為了懲罰他們,不能因為孩子犯錯就去羞辱、傷害甚至恐嚇他們。

這世上並不存在在家很乖但上學後突然變差的“聰明”孩子。其實,教育從孩子出生就開始了,問題也是與日俱增,被家長忽視的情緒問題、品行問題會在新的階段中頻繁爆發。孩子的路很長,作為父母更是任重道遠。


—— 今日作者 ——

Kaforniay




“你如何看待懲罰孩子獨自留家?”

為懲罰6歲女兒把她單獨留在家:不是生了孩子,就會當父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