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陰的故事,那些藏在時間裡的人居記憶


重塑即墨生態人居理想/


如果說有一樣東西,既將我們成長的時光如數記載,又代表城市日新月異的發展,那一定是建築。


從居者有其屋到擇優而居

對於我們這代人而言,70年代的城市,只存在於長輩的敘述之中,那個時代典型的筒子樓,一條狹長的走廊串連著許多個單間,只有樓道兩端通風,擁擠、昏暗、破舊。一個個單間小如鳥籠,也沒有單獨的洗漱間、廁所,只有一個公共洗漱間,每天早上洗漱、上廁所都要排很長的隊;所謂的廚房,就是自己家門口支一個爐子。


在那個年代,房子真的僅僅是拿來住的,僅僅是能夠遮風擋雨。


時間走到離我們近一些的80年代,我們進入了"單位住房分配"時代,筒子樓逐漸被"單元樓"取代。居住環境和條件有了提升,每家都擁有設施相對完備的獨立房子,但所有的設計也僅僅的滿足居住。但由於沒有一個特定成文的分房標準,所以那個年代爭搶分房的悲喜劇情時不時就要上演一回。

光陰的故事,那些藏在時間裡的人居記憶

光陰的故事,那些藏在時間裡的人居記憶

(示意圖)


不過好在,那個時候的福利房,有衛生間、有廚房,還有了客廳,讓我們的居住條件上了整整一個臺階。我們許多人,就是唱著"春天的花開秋天的風以及冬天的落陽/憂鬱的青春年少的我曾經無知的這麼想"在這裡擁有了無憂無慮的童年。

不斷生長的城市人居

當流水它帶走光陰的故事,90年代我們真正迎來了新的住房時代。可最終,進入2000時,我們放眼望去,整個城市只有密密麻麻的高不可攀建築。


尤其是社區整體佈局和戶型規劃空間上的"硬傷",讓我們非常無奈。內部配套非常簡陋,只有簡單的綠化和老舊的活動器械,屬於業主的歸屬感與尊貴感寥寥無幾。在戶型上更是如此,比如有的戶型臥室大、客廳小;有的戶型無陽臺,臥室不朝南;有的僅僅是兩居,無法滿足升級需要……

光陰的故事,那些藏在時間裡的人居記憶

(示意圖)


當我們成為一家之主,迎接越來越多的家庭成員,居住環境的改善與升級成為我們的當務之急,我們渴望一處住所,為我們帶來歸家的儀式感,寬綽的餐客廳,輕鬆容納一家人的歡樂時光;明亮的廚房,盡情展示太太的精湛廚藝;溫馨的兒童房,讓孩子擁有綠野仙蹤裡的童話小天地……

光陰的故事,那些藏在時間裡的人居記憶

(示意圖)


這裡藏著升級的生活

而在即墨新中芯汽車產業新城,一個致敬城市美好生活、領銜城市居住標準的社區正在精緻生長。即墨·青特城,兼顧繁華與自然,三大公園環繞,面龍泉河壯闊,享都市繁華,打破生活與自然的界限,將河、城、公園都藏納於建築的方寸之間。

光陰的故事,那些藏在時間裡的人居記憶

(效果圖)


生活方式的革新同樣藏著戶型中,即墨·青特城,讓美好的生活方式成為每一個家庭的日常。約87-135㎡公園華宅,入門即三居,讓生活煥然新生,享受高品質的生活,收藏一家人的笑語歡聲。

光陰的故事,那些藏在時間裡的人居記憶

(示意圖)


《飛屋環遊記》裡有一句臺詞說:"幸福是每一個微小生活願望的達成。"而美好的人居正是我們這代人最基礎的生活願望,不同的居住之所創造不同的生活環境,演繹的是我們不同的生活方式以及對幸福的感受。


即墨·青特城,踞繁華與自然交匯的理想之地,以極質自然美學,譜寫即墨人居典範,最大限度升級幸福感受。紅盤再啟,全新樓棟,當紅面世,意向登記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