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觀察:石油價格戰的弦外音

9日,世界原油期貨市場發生崩盤,倫敦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開盤即大跌30%,盤中最低觸及31.02美元/桶,紐約輕質原油期貨價格最低達到27.96美元/桶,繼上週五收盤下跌10.07%之後又重挫32%。統計數據表明,這是1991年海灣戰爭以來世界石油市場發生的最嚴重的一次大震盪。油價暴跌還連帶引爆國際金融市場,包括歐美市場在內的世界主要股市全面下跌,美國標普500指數甚至觸發了熔斷機制。巨大的“黑天鵝”降臨,卻是事出有因。

造成國際市場極大恐慌的直接原因是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與以俄羅斯為首的非歐佩克產油國,未能就今年3月底以後的原油生產政策達成一致,實際上就是俄羅斯拒絕了沙特的減產要求。這就意味著2016年結成的沙特俄羅斯限產保價聯盟徹底破裂。從4月1日開始,各石油生產國將不再受到生產上限或減產的約束。

如果說談判破裂尚在意料之中,緊接著沙特的動作就更讓市場震驚不已。沙特單方面宣佈從7日開始大幅降低銷往歐洲、遠東和美國等市場的原油價格,折扣幅度創下近20年來的最高水平。與此同時,沙特還暗示如有需要將增加產量,甚至達到1200萬桶/日的紀錄水平。沙特重手出擊顯然是早有預謀。面對如此赤裸裸的價格戰威脅,俄羅斯不甘示弱,立即公佈俄政府擁有1400億美元的財富基金,足以在未來幾年支撐每桶石油25至30美元的低價。市場分析人士說,早就風聞俄羅斯不同意減產,而沙特也是心懷不滿,兩國現在一來一往纏鬥,好比兩隻龐然大物闖進了瓷器店,只會留下災難現場。

突發事件可能造成一時的恐慌,而真正決定市場價格的還是看供求關係。歷史上曾多次因為地緣政治危機或是戰爭影響而出現石油供應短缺,致使油價暴漲。而目前世界石油價格恰恰是掉進了所謂的“需求陷阱”,表現為預期需求不足,供應卻不斷增加,石油價格呈現出連續破位下跌。美國、巴西等國持續增產,圭亞那等新油氣區塊的投入生產,也影響著國際石油市場份額的歸屬。市場對於今年潛在的供應過剩因素早有預估。??

根據歐佩克預測,2020年全球原油需求增幅預計為日均48萬桶,低於2019年12月預測的日均110萬桶。然而,新冠肺炎疫情對2020年尤其是上半年全球經濟的影響可能超出想象,同時也對石油需求帶來重大負面影響。高盛分析認為,即便歐佩克與非歐佩克產油國仍有機會達成協議進行額外減產,也不足以阻止全球石油市場的自由式下落,今年第二季度全球石油供應過剩已是定局。在這種情況下,沙特突然宣佈增產,明顯意圖就是要打響一場全面的價格戰!目標似乎直指俄羅斯等非歐佩克產油國,迫使其早日返回談判桌前並接受限產協議。

正是考慮到供求關係日益緊張,去年年末,歐佩克與非歐佩克主要產油國宣佈加大減產力度,2020年第一季度將原油減產額度從每日120萬桶上調至每日170萬桶,沙特等國仍將繼續自願實施額外減產。國際油價隨之明顯上漲。截止2019年12月31日,紐約商品交易所輕質原油期貨和倫敦布倫特原油期貨主力合約收盤價格比2018年年底分別上漲約34.5%和約22.7%。但是,新增減產額並不能有效改變市場均衡,因為這更多意義上是提高減產協議執行力度之舉,此外沙特也試圖讓其他國家分擔其超額減產負擔。現實情況可能正好相反,諸如伊拉克、尼日利亞等重要產油國都在迫不及待地等待增加出口份額。更何況世界石油市場上另一個重要玩家正一步步地侵佔舊世界的地盤。

根據美國能源信息局的公告,美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石油生產國。預計今年原油日產量可達1320萬桶,比2019年增加90萬桶。國際能源署也承認,美國有望在2020年末或2021年初成為持續的石油淨出口國。由此看來,美國不但要取代沙特的頭號產油國的地位,還要漸漸佔領歐洲龐大的油氣消費市場,矛頭直指沙特和俄羅斯。事實上,早在2014年,沙特就曾大肆增產,試圖用低油價打擊美國頁岩油開發,最終功敗垂成,不得不拉攏俄羅斯等24個產油國集體實施減產。而美國不僅實現了能源獨立還成為石油淨出口國,其油巖氣生產也取得巨大成功,為了佔領歐洲市場,特朗普政府開始全面排擠、阻擊俄羅斯天然氣對歐供應,頻頻發動針對俄石油企業的制裁,包括阻撓即將完工的“北溪二號”項目。

由此看來,沙特此番痛下決心拋棄限產保價策略投入價格戰,意圖一箭雙鵰,進可攻,退可守。同時不排除俄羅斯配合演雙簧,俄羅斯與沙特可能不謀而合,利用打壓價格將美國頁岩油生產商擠出市場,最起碼能拖慢美國油氣進軍國際市場的步伐。

預計目前這場危機將持續一段時間,直到市場在劇烈震盪之後重新找到平衡點,恐慌終將過去。世界市場石油價格將會不斷探底,也許會到達每桶20美元的低位。但是,幾大石油主要玩家面對激烈的競爭,以及重大利益衝突,將如何進一步博弈,非常值得密切觀察。(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翁東輝)

關注同花順財經微信公眾號(ths518),獲取更多財經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