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拳无疑是公认的实用格斗自卫术-那么泰拳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呢

现代泰拳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


泰拳无疑是公认的实用格斗自卫术-那么泰拳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呢

泰拳


泰拳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已经风行世界,其独有的格斗、 竞技乃至训练方式,极大地影响和促进了世界武坛现代擂台搏击 术和实用自卫术的发展。诸如日本踢拳道、美式踢拳、欧式自由 搏击等,无不是泰式风格比赛竞技的翻版。作为闻名四海,威名 远播的世界最强武技之一,它究竟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呢?

一、现代泰拳是在古泰拳基础上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古泰拳是在古代泰族先民与大自然的生存斗争中,以及在与 周边国家的长期争战的历史过程中产生的。形成现代泰拳的有体 系的古泰拳由何人所创,起源于何时,在泰国已无史可确证,只 有多种民间传说。其中可信度较高的一说,认为古泰拳是由一种 称为“藩蓝”(又有译“奔南”)的古拳演变而来。在公元1518 年,暹罗王改革兵制,下谕令编制了泰国第一本载有拳法的兵书 《制胜术》。该书除武备、兵器等方面内容外,首次收入古拳法 “藩蓝”。到公元1555年至1606年的拍纳黎萱时代,“藩蓝”被正式列入泰国军事训练项目。泰王拍纳黎萱史称“黑王子”,善 于作战且精通拳法,正是他率领泰军解放被缅甸占领的暹罗,光 复了大城皇朝。连年战争使泰王拍纳黎萱认识到保家卫国必须要 有一支勇敢善战,武艺高强的军队,因此特将“藩蓝”纳人军队 正式训练科目。后此种军事化拳法又广泛传习于民间。据说“藩 蓝”古拳乃真正无限制格斗技艺,认为人体任何部位都可当做攻 击武器。招式包含头撞、口咬、擒拿、抓捏、挖眼、肩撞、臀 顶、摔跤、拳打、足踢、膝顶、肘击等无所不用,极其凶狠毒 辣,大大增强了军队战斗力。故至此以后,古泰拳就作为泰国军 人击剑术和刀术的一种很好补充而被研习。他们认为泰拳是一种 随时都准备好了的自卫武器,如果一个士兵既精兵械格斗,又善 于利用与身俱来的有效武器(拳、脚、肘、膝等)格斗的话,他 就能够打败只擅一种格斗方式的敌人。例如在泰国历史上出名 的,史称“断剑名将”程逸府拳术奇才乃通里,就是其中的典型 人物。据说他在赢得一场重要的泰拳比赛后,获当时的华裔泰王 郑昭赏识而赐封“蛮披猜”并提拔为将军。蛮披猜一生追随郑王 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传说在某次战斗中,他挥剑英勇杀敌 以至剑断成两截。艺高人胆大的蛮披猜立即扔掉断剑,用自己擅 长的泰拳,以四肢八体为武器徒手继续战斗,最终凯旋,从而受 到泰国人民的广泛颂扬。另一位被奉为“民族茱雄”,并被历来 泰国拳馆奉为宗师的古代泰国战士乃克侬东,是在一次战斗中被 俘后,凭借其精湛绝伦的泰拳技艺,当着战胜国国王的面,大败 该国九名拳师,至第十名不敢与之战。这不仅捍卫了他个人乃至 泰拳格斗技艺的荣誉,亦深深打动了该国国王,赏其两名美女并 释放他回国。现在乃克侬东作为泰国人心目中第一位为泰拳赢来 国际性荣誉的泰拳师,备受人们推崇,有赞诗曰:“伟大的名字 乃克侬东,亘古不灭……他为我们的国家赢得了荣誉,我们永远 爱戴他。”历史上这些为国争光的泰拳师都极大的奠定了泰拳在泰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从而推动了泰拳在军队、民间乃至皇室贵 族中间的推广和普及,由此形成了现代泰拳的雏形。

二、现代泰拳的形成与发展,是古泰拳同外国武技,特别是同中国武术自古交流、融合的结果泰民族和中国有着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据相关史料可知, 今日泰族的主源是由古代云南迁到泰北边境昌盛一带的一支。中 国古史表明,从秦汉到唐朝,军中格斗技巧和民间武术已经随人 滇汉族移民及军人传递到西南大陆的南昭(今中国云南景洪至昌 盛区域,当时称为南昭,后称大理国,居住着今日泰族先民)。 至19世纪,清朝与暹罗国(泰国古称)国家和民族间交往更为 密切,其时侨居暹罗华人已达七千万人,不少国王身边的侍卫队 和雇佣军,就是华人。而早在华裔暹罗王郑昭时期,已经建立暹 华联军,由此暹罗和中国之间的拳术交流自是源远流长,有着熔 炉互冶的极密切关系。换言之,古泰拳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国武 术的影响存在着微妙的关系,这从泰国古拳遗风于今日泰国内地 及中国傣族聚居地区同出一辙即可初窥之。

公元1782年,曼谷王朝时代,暹罗国同西欧诸国交往开始 频繁,武术交流亦随之而来。公元1788年,法国技击家赴泰公 开挑战,泰王遣禁卫军拳师与之交手并亲临观战,设赏金五十 秤,轰动一时。公元1898年,泰王拉玛五世设立“皇廷拳师” 制度。但凡重大活动,不仅吸引了泰国全国拳师赴京献技,更吸 引大批外国武术家赴会作赛,几成惯例,极大促进了泰拳与外国 拳术的交流和互融。

公元1912年,当西风东渐,西洋拳击流传进人泰国之后, 其赛制、形式及拳技更为泰拳所接纳,成为古式泰拳向今日现代 泰拳演变的重要转折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