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年輕科學家的信丨我從來沒有改變過

給年輕科學家的信丨我從來沒有改變過

良師益友,是多麼有愛的title。

——題記


印象裡有一本書叫《給青年詩人的信》,好了,現在來了《給年輕科學家的信》。


鄭也夫在序言中說,理想的科學家只要有中高等智商就夠了,聰明到知道哪些研究可以做,但不至於聰明到厭倦研究。

——感謝教授對年輕學者的鼓勵。

但是,他補充道“必須能夠享受長時間學習和研究的樂趣”;嗯,完全沒錯。


人類目前已完全進入科技時代,不可能退回去了。

雖然各學科發展的速度不盡相同,但基本上,科學知識的成長速率大約是每15年至20年增加一倍,因此至今累積了驚人的知識量。

沒有什麼科學奧秘可以長久隱藏,任何人隨時隨地都可一窺究竟。

要不了多久,只要敲幾下鍵盤,就可以取得所有已公佈於世的科學知識。


給年輕科學家的信丨我從來沒有改變過

本書作者愛德華·威爾遜是博物學家、演化生物學家。

寫出過《大自然的獵人》《繽紛的生命》《生命的未來》《螞蟻的故事》等一系列書。

我一字不漏地閱讀他的少年經歷,然後贊同“先有熱情,再談訓練”的原則。

雖然一生中必須要面對的那些重大關頭,常常蘊含危機和失敗;然而,順從持久的熱情所做出的努力,從來不會白費。


說到這,是時候給科學來個定義。

科學是關於現實世界,關於我們周遭的一切及人類自身的,成體系且可檢驗的知識。與神話和迷信截然不同。

科學致力於以最有效的方式獲取事實知識文化,越來越多受過教育的人已開始將它視為一種習慣。

在科學研究中,會不斷聽到“事實”“假設”“理論”這些字眼。

只有在瞭解研究過程,或者親自體驗過之後,才能逐步理解這些概念的完整意義。


科學始於發現一種現象,或是找到一種物質。

這種現象的性質是什麼,是什麼引起的,源自何處,會產生怎樣的後果?

這就是科學問題。

那,科學家如何找到科學問題的答案呢?

總是會有這樣那樣的線索,讓人產生各種想法,提供解決方案。

最明智的做法是一開始就儘可能地列出各種可能的答案,然後全部進行檢驗,直到合理的解釋連在一起,使人們達成共識。

這過程有時很快,但有時則相當漫長。


比如,1859年達爾文《物種起源》出版。

許多人認為,他的學說只是一種理論,而不是事實。

其實,光是達爾文時代的證據就足以說明演化是事實,至少在某些年代的某些生物身上發生過。

今天,人們已經從植物、真菌、動物到微生物等各類生物的眾多遺傳特徵中累積了許多有說服力的演化證據。這些證據來自生物學內的每一個學科。

所有的解釋都環環相扣,迄今還沒有發現任何例外,因此可以很有信心地說“演化是事實”。


雖然我是一名文科生,對科學懷有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興趣;不過它最吸引我的反而是,科學的力量,不僅來自某一個學科,也來自基礎學科之間的關聯。

它們彼此印證,互為支撐;從一個物質、一種現象身上,能達到全體共有的某種神奇境界。


它不僅不會奪走各種人文學科的精髓,恰恰相反,科學可以提供一些方式來增添人文學科的內涵。

“人從哪裡來”“人類是什麼”根本不是哪一個門類的專屬問題,我分明看到各種學科在此交織。

只能說,各種可以掌握的知識瞭解得越多,越能看到一個問題的方方面面。

你知道多少身兼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哲學家的偉人?


在所有思索的過程裡,我們的全部意識只是過程的一部分而已。

對任何未知的現象持開放的態度,習得不同學科教給人的邏輯思考,然後放手去探索現實世界。

幸福會降臨在那些終其一生、樂此不疲地投入到同一個研究對象的人身上。

而不用去管這個人具體從事的是什麼學科,什麼課題的工作。


在未來的某一天,你已為這個目標走過漫長而堅持的歲月。該怎樣評價這樣的過程?

能夠自由選擇感興趣的研究主題,並且堅守下去,毫無疑問是種幸運。

在增廣見聞之後再回頭來看自己,你的行為在這個新的自己面前是否依舊站得住腳?是否成為一個對他人和世界有用的人?


天性中有益的情感會在逐漸成熟的過程中得到更深刻的體會、覺察和理解,但它們都是在童年和青少年時期誕生和爆發出來的,然後延續下去,成為一生奮鬥努力的源泉。

對自己嚴厲、嚴謹是必要的,但別忘了,也請對自己溫和。

那些真正的學者、科學家,很可能在最開始的時候已經發現了珍貴的天性和毅力,並由此走上寬廣自由的科學之路。


給年輕科學家的信丨我從來沒有改變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