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次工業革命與世界市場的形成

知識要點:

1、18世紀60年代至19世紀初期:第一次工業革命

(1)首先發生在英國的原因

①政治前提:資本主義制度在英國確立。

②資金:殖民掠奪等資本原始積累。

③技術:工場手工業的發展提供了技術基礎。

④市場:擁有廣闊的殖民地。

(2)成就

①紡織機器:18世紀60年代,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妮紡紗機。

②動力機器:瓦特製成改良蒸汽機。

③交通工具:英國人史蒂芬孫製造出蒸汽機車。

(3)影響

①生產力:人類歷史進入“蒸汽時代”。

②生產方式:確立了工廠制。

③階級結構:資本主義社會逐漸形成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兩大直接對立的階級。

④世界市場: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歐美列強成為機器工業生產中心,亞、非、拉地區成為原料產地和工業品銷售市場。

2、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期:第二次工業革命

(1)條件:科學理論的重大突破。

(2)成就

①電力的應用:德國人西門子研製發電機成功,同時,電動機也被製造出來。

②新交通工具:19世紀七八十年代,內燃機問世,隨後汽車和飛機相繼問世。

③石油化工:提煉並製造多種化學合成材料。

(3)影響

①生產力:人類歷史進入“電氣時代”。

②生產方式:出現壟斷組織,自由資本主義過渡到了壟斷資本主義。

③世界市場:以歐美資本主義列強為主導的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進一步發展,並最終形成。

史料實證:

1.“英國人……幾乎已開始相信有一種在世界各地經商的神聖權力,並認為一些政府禁止自己的國家自由貿易是不合自然規律的,應受譴責的。”英國人產生這種思想意識的經濟根源是什麼?

答案 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發生,英國成為世界工廠。

2.《全球通史》在談到英國工業革命時認為:“工業革命不能僅僅歸因於一小群發明者的天才,天才無疑起了一定的作用,然而。更重要的是18世紀後期起作用的種種有利力量的結合。”這裡的“種種有利力量”主要包括哪些力量?

答案 君主立憲制的確立、圈地運動的開展、海外市場的擴大等。

3.斯塔夫裡阿諾斯認為:“電力時代,其引發力量不是來自生產技術本身,而是來自似乎同生產沒有關係的科學研究成果。”這些科學研究成果主要有哪些?

答案 發電機、電動機等。

歸納總結:

第一次工業革命首先在英國開始,期間最為突出的成就是蒸汽機的發明和改進。工業革命的發生不僅促進了生產力的飛速發展,而且對階級關係、經濟結構、國際關係等各個方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第二次工業革命同時在幾個比較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進行,以電力和內燃機的發明和應用為標誌。與第一次工業革命相比,第二次工業革命側重於重工業,對世界改造的力度更大,推動了資本主義經濟飛速發展,使東方完全從屬於西方,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基礎知識

1.第一次工業革命

(1)時間:18 世紀60年代~19世紀中期。

第一次工業革命(英國)發生的原因:

①政治前提: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以後,確立了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君主立憲制),為工業革命提供了政治前提。

②四個經濟條件:

a.資金, 殖民掠奪等資本原始積累。

b.技術,工場手工業的發展提供了技術基礎。

c.市場,國內及海外市場的擴大。

d.勞動力,圈地運動提供。

(2)過程和重要發明:

①過程:紡織部門→動力→交通運輸部門。

②發明:紡織機械——珍妮紡紗機、水力織布機;

動力機械——蒸汽機(瓦特、 1785年);

交通運輸——汽船(美•富爾頓)、蒸汽機車(英•史蒂芬孫)。

第一次工業革命使人類進入“蒸汽時代”

(3)影響:

①工業革命極大提高了社會生產力,人類歷史進入蒸汽時代;

②改變了社會階級結構;

③影響了社會生活,城市化進程加快;

④生產的組織形式發生變化,工廠製出現;

⑤自由經濟思想盛行,科學社會主義誕生;

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

⑦資產階級代議制得到鞏固;

⑧促進科技教育衛生等事業發展;

⑨環境汙染;

⑩貧富分化。

2.第二次工業革命

(1)時間: 19 世紀晚期~ 20世紀初。

(2)條件:科學理論的重大突破。

(3)成就:

①電力的廣泛應用:德國人西門子研製成功發電機,同時,電動機也製造出來,隨後電燈、電車、電話、電影等問世。

②新交通工具: 19世紀七八十年代,內燃機問世,隨後汽車和飛機相繼問世。

③石油化工:提煉出多種化學物質,製成多種化學合成材料。

(4)影響:

①生產力:人類歷史進入“電氣時代”。

②生產方式:出現壟斷組織,自由資本主義過渡到了壟斷資本主義。

③資產階級代議制得到完善。

政治上:

④世界市場: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進一步發展,並最終形成。

⑤國際關係:促進了全球性文化交流;擴大了資本主義世界與亞、非、拉美之間以及資本主義工業國之間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國際關係日趨複雜。

要點釋疑

1.兩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兩次工業革命與世界市場的形成

兩次工業革命與世界市場的形成

兩次工業革命與世界市場的形成

2.以多元史觀認識兩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1)從整體史觀的角度看,兩次工業革命中新型交通和通訊工具的發明為世界各地聯繫的加強提供了物質條件,推動了整體世界的形成和發展。

(2)從文明史觀的角度看,

兩次工業革命是人類由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轉變的轉折點。

(3)從近代化史觀的角度看,兩次工業革命推動了全球近代化進程,帶來了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經濟上的工業化和城市化;思想文化上的科學化;社會生活上的文明化。

(4)從社會史觀的角度看,兩次工業革命帶來了嚴重社會問題:無產階級相對貧困化問題(包括童工問題);城市化問題(如倫敦人口劇增);嚴重的集群性的社會問題:特殊人群(失業者、退休者、殘疾人等)的生活保障、醫療健康、教育、住房、社會服務(社會工作)等方面的問題。

(5)從生態史觀的角度看,兩次工業革命雖然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給人們生活帶來了巨大的便利,但也造成了自然環境的惡化和資源的過度消耗,影響了人類的可持續發展。

3.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的影響

(1)積極影響

①促進了世界各國社會生產力的蓬勃發展,進一步促進了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

②有利於世界各地經濟和文化的交流與發展,使先進的生產方式擴展到世界各地,衝擊和瓦解了各國傳統的舊的經濟結構,推動了人類近代化的進程。

③加強了世界各國的經濟聯繫,加速了世界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使世界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④近代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為今天世界經濟規範化和制度化的貿易體系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客觀基礎。

(2)消極影響:在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過程中,充滿著對落後國家和地區的殘酷殖民掠奪和奴役,給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國家帶來了深重的災難。這也是東方從屬於西方這種不合理、不公平經濟現象出現的原因,也是導致當今世界不合理經濟秩序的根源。

規律巧記

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

(1)一個實質:資本主義初步確立了對世界的統治。

(2)兩重影響:

促進了資本主義國家的迅猛發展;

給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帶來了深重的民族災難,但客觀上有利於推動其社會進步。

(3)三個動力:

根本動力是工業革命;

政治動力是各國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確立了工業資產階級的統治,為開拓世界市場提供了政治條件;

直接動力是殖民擴張。

(4)四個階段:

①以新航路的開闢為標誌的世界市場的雛形出現階段;

②以早期殖民擴張為標誌的世界市場的拓展階段;

③以第一次工業革命為標誌的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階段;

④以第二次工業革命為標誌的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階段。

考題探究

1.近代的機器與其說是需要的結果,不如說是被迫無奈時有意的發明產物。因為棉布緊俏發明了新式紡紗機和織布機,因為機械動力不足而改良了蒸汽機。這表明,工業革命時期的技術革新(  )

A.源於人們生活中的無意發現

B.著力解決生產中的迫切問題

C.推動壟斷組織的產生與發展

D.體現科學與技術的密切結合

答案 B

解析 近代的機器“是被迫無奈時有意的發明產物”,故A項錯誤;“棉布緊俏發明了新式紡紗機和織布機,因為機械動力不足而改良了蒸汽機”說明技術革新是為了解決工業生產中迫切的問題,故B項正確;壟斷組織出現於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故C項錯誤;科學與技術緊密結合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故D項錯誤。

2.18世紀,有英國學者說:“英國的貿易造就著紳士,而且已使紳士佈滿這一國家,因為商人的孩子,或至少是他們的孫子,開始與出身最高貴和出身於最古老家族的人一樣,成為地道的紳士、政治家、議員、樞密院官員、法官、主教和貴族。”這說明當時英國(  )

A.資本主義經濟正在改變社會面貌

B.傳統的經濟政治格局已被徹底顛覆

C.紳士由貿易多少和經濟地位決定

D.國內外貿易推動了工業革命的完成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英國的貿易造就著紳士,而且已使紳士佈滿這一國家”說明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英國的階級結構發生了變化,越來越多的人成為紳士,即經濟發展改變了社會面貌,故A項正確。材料中只是說明越來越多的人成為紳士,不是對原有的格局的徹底顛覆,故B項錯誤;C項“決定”說法過於絕對,排除;材料體現不出工業革命的完成,故D項錯誤。

3.1760年,除倫敦外,只有布里斯托爾的人口在5萬以上。1841年,倫敦人口差不多有224萬,是80年前的3倍;全國10萬人口以上的城市有9個,5萬以上的有24個。這表明英國(  )

A.完成了工業化進程 B.完成了城市化進程

C.城鄉結構明顯改變 D.人口總量迅速增長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不能反映出完成了工業化和城市化,故A、B兩項錯誤;城市人口增加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大量農村人口遷移到城市,這會改變城鄉結構,故C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這並不表明人口總量迅速增長,故D項錯誤。

4.1813年和1833年,英國先後廢除東印度公司和中國的貿易壟斷權。20年代,英國同各主要國家訂立了互惠關稅協定,把工業品的進口率降低到平均30%的水平,取消了絲織品的進口禁令,降低了生絲、羊毛、煤等的進口率稅,廢止了包括機器在內的所有輸出品的限制。這表明(  )

A.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已經形成

B.自由貿易成為當時主流思想

C.工業革命提高了生產的效率

D.殖民掠奪穩固了英國的地位

答案 B

解析 19世紀中後期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基本形成,與材料時間不符,故A項錯誤;英國取消貿易壟斷權和禁令,降低關稅,減少限制,反映了自由競爭、自由貿易的經濟思想,故B項正確;材料未涉及生產效率的提高,故C項錯誤;此時英國的地位主要是靠工業革命來實現的,而非殖民掠奪,故D項錯誤。

5.1890年,美國國會制定了第一部反托拉斯法,即《謝爾曼反托拉斯法案》,這也是美國曆史上第一個授權聯邦政府控制、干預經濟的法案。但在隨後的10年裡,美國的工業壟斷組織卻從24家增加到157家,資金總額增加了近7倍。這表明當時的美國(  )

A.放棄了自由資本主義經濟政策

B.國會力圖維護美國中小企業的利益

C.反壟斷法缺乏廣泛的社會基礎

D.壟斷組織適應了大工業發展的需要

答案 D

解析 美國告別自由放任時代,進入國家大規模干預經濟時代是在20世紀30年代,故A項錯誤;B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事實上,反壟斷法受到了廣大社會中下層人士的歡迎,故C項錯誤;壟斷組織是對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局部調整,它的出現適應了大工業發展的需要,故D項正確。

6.1921年,美國喜劇大師卓別林參觀福特工廠,並與福特在總裝流水線旁微笑合影。當時人們把福特看成創造奇蹟的大師。但15年後,卓別林在影片《摩登時代》裡卻毫不客氣地諷刺了他的這位資本家朋友和殘酷的流水線。該變化主要反映了(  )

A.壟斷下的機器大生產的弊端日漸暴露

B.大規模的經濟危機可能會隨時爆發

C.壟斷資本家成了美國社會的眾矢之的

D.電影的發展能夠反映出時代的變遷

答案 A

解析 第二次工業革命後,壟斷組織出現,隨著其規模不斷擴大,其弊端也日漸暴露,故A項正確。材料不能體現大規模的經濟危機可能會隨時爆發,故B項錯誤;壟斷資本家並未成為美國社會的眾矢之的,排除C項;材料並未涉及“電影的發展”,排除D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