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年齡65歲的“夕陽紅造林隊”讓荒山披綠裝,10年種樹500萬株


河北省邯鄲市涉縣位於太行山深處,素有“八山半水分半田”之稱,境內山嶺縱橫,石厚土薄,造林十分困難。資料顯示,建國之初,涉縣的森林覆蓋率僅有2%,水土流失極其嚴重,脆弱的生態成為制約當地發展的最大瓶頸。

涉縣太行山崇山峻嶺間,有一位被當地人譽為“樹痴”的造林人——楊喜慶。10年間,他和他的“夕陽紅造林隊”,從最初的10多人發展到現在的600多人,攻克了裸岩造林、客土造林等多項難題,創造了500多萬株林木的“奇蹟”,昔日一個個童山濯濯的山場,披上了鬱鬱蔥蔥的綠裝。

1971年,22歲的楊喜慶成為了涉縣偏店鄉一名林業技術員,從此便與種樹結下了“不解之緣”。2009年退休後,無法割捨對造林事業的熱愛,楊喜慶帶頭組建了自己的專業造林隊伍。他的造林隊伍,年齡最大的75歲,最小的61歲,平均年齡在65歲左右,因此也被稱為“夕陽紅造林隊”。


楊喜慶說,他20來歲就在大隊的林業隊工作,在那個時候,他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總認為荒山造林、栽植果樹,整個山區應該就是走這條路。1979年楊喜慶到偏店鄉林業站擔任林業站站長,2009年退休。

楊喜慶一生愛好林業,退休後,他把村裡退休人員、村裡退休支書、主任叫到一起說:“咱身體好,咱乾點兒啥?”後來,大家都說咱去造林,看看能不能先把偏店鄉的林造好了,再去縣裡造林。這樣,楊喜慶的造林隊伍便成立了,一開始組織了10多個人,有退休人員,有村裡退休支書、主任,還有林業隊長、技術員,後來增加到20人,到現在600多人。

一開始,小打小鬧,慢慢越幹越大。10年下來,再看山坡上一坡坡的林,一坡坡的樹,“夕陽紅造林隊”的老夥計們很有成就感,很高興。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2015年,楊喜慶不幸被檢查出賁門癌,手術後,他一邊恢復身體,同病魔抗爭,一邊研究最困難的裸岩造林法,一個信念在他的腦海支撐。

位於涉縣縣城西部的鳳凰山總面積近1萬畝,其中3000畝裸岩密佈,坡陡缺土,石質堅硬,成為造林的硬骨頭地區,曾嚇跑了很多工程隊。2016年,還在身體康復期的楊喜慶帶著他的造林隊自告奮勇、主動請纓,承擔了鳳凰山裸岩造林任務。

山上寸土沒有,雜草難生,怎麼種樹?峭壁難攀,從腰間繫上繩子懸空而下鑿石挖坑,再用石片壘出魚鱗坑;沒有土,就架起捲揚機捲土上山;沒有水,就在山頂用沙袋壘砌蓄水池,用三四個水泵接力抽水上山;山路崎嶇,樹苗都靠人工一棵一棵扛上去。憑藉著多年的經驗和摸索,“夕陽紅造林隊”一舉攻克了造林難題,使鳳凰山成為了太行山石質山地生態景觀林建設的典範。


楊喜慶道出了他的種樹經驗:造林的大方向就是客土造林,大苗、大水、大坑,首先是先挖坑,光石頭的地方,先用石頭壘起來;然後把土填平,然後再挑好苗,苗就沒有病蟲害,又生長旺盛;第三樣就是大水,澆水時要衝到裡面石頭,一層一層加土,既把樹保溼,又不透風。第一年樹木成活後就要長30到50公分。起初1.8米至2米的樹,三年後長到3米、4米。

把山坡上鬱鬱蔥蔥的樹林當成自己的孩子一樣,他說:“你看這些樹有尖兒、有梢兒,圓滾滾,多好看。我不想讓它們磕碰,不想讓它們受一點災,一旦有自然災害或者下冰雹,我的心就跟著了火一樣,真是心疼它們啊。”

“夕陽紅造林隊”的隊員們說,荒山上不僅要種樹,最難的是把樹種活。楊喜慶對種樹的要求格外嚴格:刨坑、圍板、客土、栽樹、澆水、管理,經他們種植的樹苗成活率在90%以上。為加快造林進度,造林隊又開展冬季大苗造林試驗,通過塗抹防凍液、添加生根劑、塑料膜保溫等相繼克服了防寒植苗、冬水灌溉、開春保苗等一系列難題,並探索出大坑大水大苗和多樹種混植等專業化造林新經驗,實現了一次造林、一次成林,多彩造林。


一個個嚴寒酷暑,一個個春夏秋冬,“夕陽紅造林隊”的隊員們住過帳篷、啃過乾糧,每天早出晚歸,一干就是十幾個小時。10年來,“夕陽紅造林隊”已從最初的10多人發展到現在的600多人,很多隊員都成了獨當一面的造林“工程師”。他們相繼完成了太行山區“三線”綠廊建設、偏店白玉嶺、309國道和青蘭高速兩側荒山綠化、鳳凰山和後池等重點造林任務。

截至目前,“夕陽紅造林隊”已高標準完成造林500多萬株,極大地改善了當地的生態環境,產生價值上千萬元,用自己的雙手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真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