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切行為,都是為了保持平衡


《人的全景》|人的一切行為,都是為了保持平衡

豆瓣評分:★★★★★ 口感:檸檬雪碧


今天推薦的這本書叫做《人的全景》,本書作者池宇峰博士,清華大學蘇世民學院實踐教授,完美世界董事長,曾獲“2012中國文化產業年度人物”、“2014中國互聯網年度人物”等多個獎項。


本書是作者通過多年觀察和深度思考,所洞察出的一套全新的思維模型——全因模型。它是指人生的所有行為都是有原因的,都可以追溯到一個最基本的模型。而這個模型的底層思維,就是人的一切行為和思想,都是為了保持平衡。

推薦理由:

1.人的一切思想和行動,都是為了保持平衡

人的一切行為都是有原因的,但原因並不完全是為了追求“好”的東西,有時我們會可以去追求一些“落後”的體驗。原因就在於,過往的經歷也會對我們造成影響,我們需要在“舊”的過去和“新”的未來之間保持平衡。

2.心理失衡的原因是結果與目標不匹配

日常生活的種種經驗,會讓我們對世界有一個固定的看法,對行動的結果有一個預期的判斷。然而當行動所產生的實際結果與預期目標不一致時,人們就會產生心理失衡的狀態,而懊悔、慌張、擔心等情緒就是你對心理失衡的感知。

3.進行社會比較是人類的天性

社會比較,是人類社會演化的產物。人作為群體性動物,無時無刻不在比較中確認自己在群體中的地位。這其實和人類祖先的生存環境有關。在遠古時期,人類的生存資源較少,擁有資源的多少,就代表著一個人能力的強弱。通過比較,人們就可以判斷自己會更加成功還是會被淘汰。

4.比較結果會對身體和行為產生不同影響

從生理上看,比贏的時候,體內會產生大量使人愉悅的激素,讓人產生快樂、興奮的狀態。而比輸的時候,就會產生緊張、焦慮、痛苦等負面情緒。從行為上看,比贏的時候,成功所帶來的成就感會推動我們不斷提升。而失敗以後,則會採取請教、學習或者消極逃避等各種策略來降低壓力感。

5.大腦中的平衡補償機制——彈簧人機制

當我們被失敗或者消極信息打破平衡時,大腦會通過自我補償機制來幫你恢復平衡,作者將其稱之為“彈簧人”機制——包括通過改變事情在心中的重要性,從而降低困難行為的優先級,比如覺得運動其實沒那麼重要,所以不用堅持鍛鍊。還有改變事情發生概率,選擇對自己有利的概率偏好,比如賭徒總認為自己的運氣會比別人更好一些。

6.“彈簧人”機制沒有好壞,關鍵在於你如何運用

從好的一方面來看,“彈簧人”會在行動前尋找支持行動的理由,從而幫助我們調節負面情緒,堅定我們行動的信心。從不好的一面來看,過度依賴“彈簧人”機制會阻礙我們成長,讓我們長期處於一種自欺欺人的狀態,不敢面對挑戰。

7.通過“成長四益”升級自己的認知能力

初入職場的年輕人,由於人生經驗較為單一,常常會遇到新的挑戰,從而打破自己的內心平衡。作者給出的建議是,通過成長四益不斷提升自己的認知水平,豐富自己的閱歷。具體來說,四益是指——開卷有益,出門有益,開口有益和交流有益。

8.擁抱改變,讓挑戰變為難得的機遇

隨著閱歷的增加,人們會遇到新的不平衡——改變。當人們熟悉了某種節奏,往往就不願發生改變。面對難以改變的困境,作者也給出了兩條建議:一是重設比較對象。當剛開始改變時,我們不要和原有的能力進行比較,而是要和改變時最初的狀態進行比較。二是啟動“扳道工思維”,把每一次改變都當做是一次人生新的機遇。

9.只通過“月鏡糾偏”幫你擺脫自查無錯

大多數人很難發現自身的錯誤,因為人們總是盡力保持一種內在的平衡,按照自己的標準做事。當你發現已經有一個月沒有人給你提意見時,就有可能陷入了自查無錯的陷阱。你可以找一位和你沒有直接利益衝突,但又很瞭解你的人作為你的“月鏡”,每月定期為你提提意見。

10.看似平淡無奇的道理,其實才是真正有用的道理

人生就是一個不斷打破平衡-恢復平衡的過程,而平衡最關鍵的因素就是能力與目標相匹配。一方面我們要不斷提升自我,讓自己的能力配得上自己的野心。另一方面,我們也要不斷開拓眼界,讓人生的目標多元化,合理化。最後,去傾聽那些最樸實無華的道理,所謂大道至簡,最簡單的道理,才是真正有用的準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