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行為,好習慣,大成長


微行為,好習慣,大成長

關於習慣是如何養成的,或者說怎麼養成一種習慣,許多人對此都很感興趣。原因很簡單,一個好的習慣帶來的收益是無窮的。這個道理人人都懂,但並非人人都能順利地養成一個好習慣。因為,將一種好的行為,刻意培養成習慣,意味著我們要打破自己的舒適圈,與自己的惰性做鬥爭。既然是鬥爭,那就意味著堅持、毅力、意志,還有犧牲。

比如說健身,大家都知道健身的好處,但是要養成健身的習慣,我們冬天可能要放棄溫暖的被窩,夏季可能要放棄冰爽的可樂,還有平時與朋友的聚餐、好玩好笑的抖音……最重要的是,我們去健身,除了能馬上得到一身汗和累,真正的收益與效果卻不一定明顯,或者說不能立馬見效。而如果我們放棄健身,我們的身體,思想立馬就能感受到舒適。在這種一進一退之間,我們就很容易鬆懈下來,最終導致習慣養成計劃失敗。

很多人也去研究可行的、有效的、輕鬆的習慣養成理論或方法,比如說,21天習慣養成法。今天我們要說的這本書《微習慣:簡單到不可能失敗的自我管理法則》,也是一本關於習慣養成的書。作者斯蒂芬·蓋斯,和我們大多數一樣,能坐著的時候,絕不站著;能躺著的時候,絕不坐著。但是,他又想做一些事情,比如我們前面說的健身。不出意料,他失敗了。

微行為,好習慣,大成長

和大多數人不同的是,這傢伙有點兒軸,他既想舒服,又想把事做成。於是,在懶人思維的驅使下,他開始研究各種習慣養成策略。最終斯蒂芬·蓋斯發現導致他健身失敗的原因,並不是每天需要投入的30分鐘時間與精力,而是為了達到他的健身目標,所需要投入的努力加在一起多得嚇人。當他一想到要投入這麼多努力,就心灰意冷了。

針對這點,斯蒂芬·蓋斯想出了一個改進方法,把每天的健身任務不斷地進行分解,直到最後不能再分解為止。他發現,健身每天最少的任務就是做一個俯臥撐。這個好像沒什麼難度。於是,他也不管有沒有效果,就每天堅持做一個俯臥撐,反正做總比不做要強。

一段時間之後,斯蒂芬·蓋斯發現完成這個目標沒有一點壓力。相反,大多數時候,他在做完一個俯臥撐後,沒有立即起身,而是順便多做了幾個。差不多半年以後,他就成功的將健身地點從家裡轉移到了健身房,健身的習慣在不知不覺中養成了。後知後覺的斯蒂芬·蓋斯開始反思自己的健身過程,將其遷移到其他行動上去,同時他還在網絡上分享自己的做法。結合自己的研究與網友的反饋,斯蒂芬·蓋斯將其這套習慣養成理論方法命名為微習慣,並寫成了這本小冊子《微習慣:簡單到不可能失敗的自我管理法則》,在豆瓣的評分還不低,7.6分。

微行為,好習慣,大成長

《微習慣》介紹的方法,共分8步,分別為:

第一步,確定目標習慣和計劃。這個不說,我們要養成什麼習慣,然後分解成最小的行動目標。

第二步,挖掘每個微習慣的內在價值。這個動作,我感覺很奇怪。我們在確定目標時,是經過思考的,我為什麼要培養這個習慣?培養習慣不是誰交給我們必須完成的任務,我們不是被動的接受,而是自發的行為。因此,當我們決定培養某個習慣時,我們一定是先想過原因的,這個習慣有什麼價值,它能帶給我們什麼好處。

第三步,明確習慣依據,將其納入日程。這一步的主要工作是確定每天在什麼時間來完成微習慣計劃,是固定的時間點,或者是在某件事情後,具有相對的彈性時間,還或者是完全沒有時間限制,只需在當天完成即可。

微行為,好習慣,大成長

第四步,建立回報機制,以獎勵提升成就感。我個人認為,微習慣本身自帶有一個非常有效的獎勵機制,就是正向激勵機制。

我們在習慣養成時,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有時候養成計劃因為客觀因素耽誤了一天,或者說因為懶惰中斷了一次之後,我們就會感覺非常的愧疚,責怪自己沒有毅力,沒有自控力,進而產生挫折感,對自己能不能做好,能不能堅持下去產生懷疑。挫折感是我們習慣養成計劃中的一個重要阻礙。

微習慣是小到不可能失敗的行為,我們完成它毫無壓力,順手之餘即可完成。因此,它不會讓我們在培養過程中產生挫折感,相反它還會給予我們成就感。還是以健身為例,1天1個俯臥撐,如果有一天我上床準備睡覺了,發現自己今天沒有完成這個事,我可以馬上在床上做一個俯臥撐。這樣一來,我每天的計劃都可以完成。這個非常重要。前面說在習慣養成時,一個重要的阻礙就是中斷後的挫折感。那如果我們沒有中斷,那得到的就是成就感,是一個正向的激勵。

很多時候,我們做完一個仰臥撐後,並不會馬上起來,而是會想,反正已經開始做了,也不累,不如多做幾個吧。在這種思維下,我們一般會順手多做幾個。如此一來,意義就又不一樣了,我超額完成了計劃。這種成就感更大,提供給我們心理的正向的激勵也就更大。

當然,我們也可以在完成一段時間後,給予自己一份額外的物質獎勵,進一步激勵自己也不是不可以。

微行為,好習慣,大成長

第五步,記錄與追蹤完成情況。即對每一天的完成情況進行記錄,一段時間後進行分析總結,找出前段時間不足之處,予以改之;而對其中做的好的行為與方法,進一步強化。

第六步,微量開始超額完成。超額完成計劃,不是任務,也不是指標。因此,我認為它不需要規定從哪一天開始超額完成計劃,全憑我們行動時的心意而為即可。

第七步,完成計劃安排,擺脫高期待值。這一步,我也覺得值得商榷。前期我們都已經將習慣行為分解成不能再分解的小目標了,哪裡還來的高期待值呢?

第八步,留意習慣養成的標誌。我們養成習慣的目的,一是想每天,或者說定時去做某件事,那麼去做就好了。我們不需要去區分是養成階段地有意識地做,還是養成後自發地做。二是我們想將這種行為融入我們的生活中去,讓我們不需要用太多的意志力去做某件事,而是用習慣去推動。前者是刻意去做,需要意志推動;後者則是自發去做,我們身體與思想都幾乎不會產生抗拒,輕鬆自然。當我們還在想自己是否養成了習慣的時候,此時大約有90%的可能是還沒有養成這個習慣。

微行為,好習慣,大成長

除了這8個步驟之外,《微習慣》也給我們一些額外的建議,讓我們進一步增加行為養成習慣的成功率。

比如說,以退為進。當自己的身體或思想對行為感到牴觸時,不要利用意志力,強硬地堅持,而是應該後退並縮小行為目標,以減少我們身體或思想對其的反感,然後再徐徐推進。

我們的微行為是最小的行動單元,完成起來毫不費力,很多人都會自覺或不自覺的多完成幾個。時間一長,就會給我們一個錯覺,以前的目標訂的太低了,往上調一點吧。《微習慣》對此說不,我們寧可超額完成,也不要盲目擴大目標。目標只是一個數據,在紙上好看,有沒有用要落到行動上。因此,相比勉強完成計劃,超額完成計劃,不僅令人心情愉悅,實際效果卻一樣。

微習慣,將目標行為分解到小到不能再小的單元,意味著我們完成它的可能性極高,幾乎不可能失敗。對於嘗試了很多方法去培養自己習慣卻失敗的人而言,微習慣策略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