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發彈容量!手槍如此威猛?德國產100萬支,70%銷往中國

在很多抗日影視劇中,我們都能看到有一個必不可少的武器——駁殼槍。

40發彈容量!手槍如此威猛?德國產100萬支,70%銷往中國

上圖為《亮劍》中的駁殼槍,這幾乎是每個抗日劇中必有的要素

駁殼槍和ZB-26式捷克式輕機槍以及木柄手榴彈,並稱“三大件”,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抗日軍隊的武器裝備狀況。

40發彈容量!手槍如此威猛?德國產100萬支,70%銷往中國

我們熟知的這種駁殼槍,原名叫毛瑟C-96型手槍,中國人稱“盒子炮”“大肚匣子”,由德國毛瑟兵工廠的菲德勒三兄弟於1896年研製。這是擁有純正德國毛瑟血統的手槍,其子彈初速達到了步槍的水準,但由於體積過大、後坐力太強的問題,德軍並不喜歡,只是部分裝備而已。

一戰結束後,為謀求生路的德國毛瑟廠開始大面積向當時處於軍閥混戰的中國出售,毛瑟廠生產的100餘萬支毛瑟C96,其中有70%銷往中國。

40發彈容量!手槍如此威猛?德國產100萬支,70%銷往中國

【當時的中國兵工廠,或多或少仿製生產了毛瑟C96,不管是漢陽兵工廠還是鞏縣兵工廠,甚至八路軍的兵工廠也手工仿製毛瑟C96,仿製生產數量是從德國進口的好幾倍】

40發彈容量!手槍如此威猛?德國產100萬支,70%銷往中國

南昌起義,朱德使用的就是一把“駁殼槍”

為什麼中國為什麼會大量的仿製和使用駁殼槍呢?一個重要原因,是彈容量大!

40發彈容量!手槍如此威猛?德國產100萬支,70%銷往中國

沒錯,對於在戰場上的軍人來說,在可以接受負載重量的前提下,子彈當然是裝得越多越好!毛瑟M1932型手槍,就是專為中國市場打造的彈夾增容型,德國人將彈容量增加到了20發,即中國人熟悉的“20響”。

20發!一般手槍也就7-8發,20發的彈容量快趕上衝鋒槍了,這也是毛瑟槍最大的優點,其超大彈容量適合一線作戰,保證持續的火力輸出。

40發彈容量!手槍如此威猛?德國產100萬支,70%銷往中國

而中國兵工廠為了追求更大的彈容量,有的甚至增加到了40發!這麼長的彈夾讓人瞠目結舌


40發彈容量!手槍如此威猛?德國產100萬支,70%銷往中國

40發彈容量!手槍如此威猛?德國產100萬支,70%銷往中國

【駁殼槍因為耐用和火力強勁的優點,相比日軍裝備的故障百出、火力貧弱的南部14式手槍,顯然更加出色,非常適合一線軍官,深受喜愛】

40發彈容量!手槍如此威猛?德國產100萬支,70%銷往中國

駁殼槍的缺點當然也很明顯,那就是後坐力大!這非常影響射擊精度,這也是德軍為什麼沒有大面積裝備駁殼槍,而主要裝備P08/38手槍的原因。其實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很簡單,只要在手槍後部加一個木製槍托,用肩膀抵消後坐力,穩定的木製槍托加上高容彈量,讓其成為一款不擇不扣的“衝鋒手槍”。

40發彈容量!手槍如此威猛?德國產100萬支,70%銷往中國

值得一提的是,在抗日戰爭期間,還出現了專門配備駁殼槍的手槍連,這樣將手槍集中起來使用,可以充分發揮短火器的近戰優勢。

40發彈容量!手槍如此威猛?德國產100萬支,70%銷往中國

40發彈容量!手槍如此威猛?德國產100萬支,70%銷往中國

【天津大沽造船廠,將其改成毛瑟卡賓槍,不僅將後託固定,而且還在彈倉外加裝護木,充當前託。槍筒也加長,全長0.895米,高容彈量加高射速和射程可是一併兼容了】

但是所謂的駁殼槍的德國原裝版本,在中國戰場其實並不多,大多是仿製品。眾所周知,當時中國大多數兵工廠的加工條件落後,製造水平堪憂,而駁殼槍生產工藝要求較高,不僅零件眾多,而且咬合處理必須精密,國內基本做不到,所以仿製版的駁殼槍,質量參差不齊,走火、炸膛等問題頻發。在戰場上卡殼掉鏈子,讓很多人吃虧,甚至付出生命代價。比如楊子榮就因為駁殼槍的槍機在低溫下發生故障,錯失戰機而被土匪擊中犧牲。

40發彈容量!手槍如此威猛?德國產100萬支,70%銷往中國

戰爭後期,美國的勃朗寧手槍和蘇聯的TT-30/33手槍作為援助武器進入中國,駁殼槍也逐漸退到二線部隊。

但由於保有量巨大,駁殼槍依然是主要手槍之一,包括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期間,我軍依然在使用駁殼槍。上世紀80年代,依然有民警使用駁殼槍,前前後後在中國足有50年之久!在歐洲不受歡迎而短命的駁殼槍,在中國成為常青樹。

40發彈容量!手槍如此威猛?德國產100萬支,70%銷往中國

1970年,我軍研製了80式7.62毫米自動手槍,參照了駁殼槍的設計,但因種種原因並沒有進入部隊服役

【深耕戰爭史,弘揚正能量,兵說歡迎各方投稿,私信必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