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於對實際戰況的考慮,曼施坦因堅決反對希特勒提出的這一戰術

在1943年的東部戰場上,北方和中央軍團依靠步兵、工程師、大炮和堅固的防線,防止蘇軍一次又一次進攻,

出於對實際戰況的考慮,曼施坦因堅決反對希特勒提出的這一戰術

曼斯坦指揮下的南方集團軍依靠裝甲部隊大膽靈活的機動防禦,阻止了蘇聯的進攻。

即使是步兵和炮兵部隊也總是處於機動狀態。他們沒有像北方和中央那樣的固定的主要防禦線,他們的力量不足以進行這種防禦。

這是曼斯坦反對“死板”防守戰術的根本原因。他的兵力不足。

該集團軍的前線長760公里,但只有32個師。即使他們裝備齊全,也很難保持這麼短的戰線。

出於對實際戰況的考慮,曼施坦因堅決反對希特勒提出的這一戰術

此外,自1942年以來,南翼的戰鬥一直處於不斷的轉變之中。雙方互有攻防。戰線的不斷轉變,使曼斯坦無法像其他戰線一樣,

同時,希特勒還禁止在前線後方預先修建工事,因此南翼德軍不能進行“陣地戰”式的純防禦。

曼斯坦主張在南翼使用他成功的“移動行動”。在戰略防禦的框架內,德軍仍以機動作戰為主要手段,在部分地區發動強攻,打殲滅戰。

經驗表明,在機動作戰中,蘇軍的傷亡與德軍幾乎不成比例,蘇軍的傷亡遠遠高於德軍,甚至達到幾十比一的差距。

出於對實際戰況的考慮,曼施坦因堅決反對希特勒提出的這一戰術

至於單純防禦的不可取性,最好的例子是中央集團軍集團軍1944年的災難。

這支軍隊完全是按照希特勒死板的防禦意圖安排的。即使側翼被突破,也不能撤退。結果,20多個師被殲滅,50萬人喪生,全軍集體崩潰。

其根本原因是,由於兵力不足,蘇軍很容易實現突破和深入發展。德軍被大量包圍殲滅,使後方防線重建的可能性喪失。

中央陸軍集團軍的防禦以前是很好的,但是為了加強對南翼的防禦,中央陸軍集團軍的大量部隊被調到南翼,這直接造成了集團軍防禦的薄弱。

這證明,德軍不足以進行全線防禦作戰,只有一方可以輸給另一方,所以對於東德軍隊來說,機動作戰是更好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