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生活生活36計”2

孫小榮工作室2019年原創人文旅行圖書《有一種生活叫日照——旅遊生活36計》,已由中國旅遊出版社出版發行。通過尋訪日照,選取36個典型場景,將日照生活具象化;創作36篇文稿,讓日照生活場景化;記錄36個故事,讓日照生活人格化,來展現“有一種生活叫日照”的場景體驗。“小榮說”連載系列文稿,與讀者分享36種日照生活。


疫情當前,宅家多日,聊以美食慰平生——

想喝一碗羊湯慰平生 |“日照生活生活36計”2

3000多年前,當銀杏種子被孕育萌動之時,羊已經被先民馴化成為六畜之 一。周朝時,羊是貴族才能享用的美味。甲骨文的“羞”字用象形圖案描繪出一人謙恭獻羊的場景。從那時起,“珍饈佳餚”就有了羊的一席之地。


隨著羊逐漸被允許民間飼養,羊肉得以普及且製作之法日益精湛。人們對於羊的認知也從飽腹到養生需求。《本草綱目》中就記載道:“羊肉能暖中補需,補中益氣,益腎氣,開胃健身養膽明目,治虛勞寒冷,五勞七傷。”而民間又有“藥補不 如食補,食補不如湯補”的說法,羊肉湯因其滋補之效深受人們的歡迎。


如今,全國各地似乎都有一道關於羊肉的做法,烤全羊、紅燒羊肉、羊肉泡饃、手把羊肉、羊肉粉、涮羊肉······對於羊的全面開發也早已是百花齊放,羊頭、羊肘、 羊骨、羊肋、羊尾皆成名菜,可謂是上得了國宴又入得了民間。

想喝一碗羊湯慰平生 |“日照生活生活36計”2

“一起去哈個羊肉湯”


在莒縣,能讓上到耄耋老叟下至帶著咿呀學語娃娃前仆後繼的事情,除了去賞千年銀杏樹秋色美景,還有就是去任記的全羊館了。對於當地百姓而言,銀杏樹幾乎可以被認作莒縣的形象,就是浮來山下見證諸侯之盟的4000歲銀杏樹,它的傳奇足以支撐起莒縣古老的歷史。喝全羊湯最正宗的那一家就是任記,從爺爺小時候被長輩牽著手直到爺爺抱著孫子走,莒縣家庭裡幾代人都是被這一碗羊湯熬著歲月濃淡,是莒縣人不可替代的溫暖記憶。


作為“山東老字號”的任記全羊館總店就位於莒縣銀杏大道600號。雖然這裡 是總店,但實際上店鋪面積並不大,上下兩層加起來也只有300平方米。相比現在動輒上千平方米的“家宴酒樓”顯然過於侷促。樓下大廳是四人臺的椅座,樓上為包間,在上樓梯的牆面上掛滿了各種榮譽牌匾、名人合影、書畫題詞,印證著這家老店悠久的歷史。


莒縣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個說法:莒縣城南有兩大去處,一個是莒縣博物館,另一個是博物館對面的任記全羊館。莒縣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是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遺存的禮器——陶尊上的一個單字,被稱為漢字的祖型。古文字學家於省吾先生解釋為“旦”字,它比甲骨文出現還要早1500年,是中華民族5000年前由矇昧進入文明的重要標誌。任記全羊館之所以也具有代表性,是源於當地的生活習慣。在莒縣,人們早晨的問候是從一句“一起去哈個羊肉湯”開始的。


是的,莒縣方言裡,“哈”就是吃喝的意思,這個極具動作感的詞語卻充滿了 性格化和表情化的意味,“哈飯”“哈酒”“哈羊湯”,生動體現出莒縣人熱情豪爽的性格。


莒地自古就有“六月初六吃伏羊”“煮羊祭山”之說。六月初六是一年之中最 熱的一天,選在這一天進補,會更加促進人身體的新陳代謝,提高免疫力,羊肉的 功效也會事半功倍。有的人家也會選擇在這一天宰殺煮熟後的羊致敬山神,眾人分食獲得平安和富足。


想喝一碗羊湯慰平生 |“日照生活生活36計”2

在北方清冷的早晨,推門進入羊湯館,帶著羊肉特有的鮮香和流竄在屋內沉 浸多時的熱氣一起撲面而來,鑽入口鼻,熟悉的氣味猶如老朋友一般踏實。一屋子人坐起一起,總有一兩個熟悉的面孔,來一碗熱氣騰騰、鮮嫩肥美的羊湯,胃也暖了,情也有了,人也精神了,這一天才算是正式開始了。


莒縣全羊湯區別於其他地方的一大特點,就是煮全羊。羊肉為主材,再放入羊骨提鮮,搭配上羊肝、羊腸、羊肚、羊血等羊下貨,足將十幾只整羊分塊後燉入鍋中,羊湯融合了箇中部位的精華,香味互通,燉出來的羊湯味道才會鮮上加鮮。


《說文解字》中記載:“美,甘也,從羊從大。羊大而肥美即為美。”因此,羊的形 體、毛色、尾巴都決定了肉質的美味程度。而選羊也成為全羊製作的關鍵,任記全羊店採用的羊只全部產自沂蒙山腹地的品種山羊。


在沂蒙山,山羊每天十幾個小時在山林間奔跑,食百草採葉尖,飲山泉水,呼吸最新鮮的空氣,沂蒙山的藍天碧草、甘甜溪流貢獻了鍾靈毓秀的純淨自然地。不僅羊肉醇香、鮮美無比,同時大自然的植物精華補充了豐富的營養物質,讓山 羊具備了更高的食補價值。


“二十幾年前,我們用的羊都是100斤左右的大羊,現在的羊每隻在50斤左 右。一方面是山羊的品種需要升級換代,另一方面口味也越來越大眾化,我們的羊沒有羶味,羊肉越煮越香,湯鮮濃郁,最受到女人和小孩歡迎。”說這話的是任 記全羊館的“第十代掌門人”任秀峰。


據莒州史料記載,明朝洪武年間,任秀峰的祖先從山西移民至莒地,隨著這個家族而來的還有祖傳煮羊的秘方,就此,任記全羊湯就在這裡紮下了 根。“ 當時,就有‘開鍋十里香,飛鳥相與還’這樣一句話來形容我們祖上那口朝天大鍋煮羊湯的情景。”


“任記最輝煌的時刻是進入了紫禁城。隨著任記朝天鍋煮羊湯的名聲越來越 響,已經成為當時官府派飯之選了。後來機緣巧合,劉墉也嘗過我們的羊湯並向乾隆推薦‘任記全羊’,出現在宮廷大宴‘千叟宴’之上,據說有1550碗之多。”說起任記全羊的歷史,已近不惑年齡的任秀峰滿目自豪,臉上的皺紋也舒展開來,煥發著自信的光彩。

想喝一碗羊湯慰平生 |“日照生活生活36計”2

人在異鄉,胃留故鄉


湯是一鍋全羊的靈魂,煮湯的火候、時間除了那祖傳的秘方之外,還有百年傳承下來的手藝,想要獲得這種經驗無他,只能靠時間的積累和異常辛苦的勞作。


凌晨3點,任秀峰一家人齊上陣,將前一晚剃好羊骨和用鹽水“殺清” 的內臟準備好。一口直徑一米多長純鐵鑄的朝天鍋延續著百年傳統,先用大火燒湯,待湯沸後改用文火煨,直到整鍋湯呈現乳白色,這個過程大約需要2小時。湯即將煮好出鍋,但起鍋的步驟也非常講究,並不是馬上就可以盛湯,而是要在起鍋前,先把鍋蓋打開,讓煮好的羊湯再滾六七分鐘,這樣做不僅可以除去羊羶味,同時也迅速保留住了羊肉特有的甜香味。吃過任記全羊的人都會感嘆味道純正、口感軟糯。

想喝一碗羊湯慰平生 |“日照生活生活36計”2

全羊煮熟後,羊肉和羊下貨撈出,瀝乾水分,切成小塊,屆時根據食客需要裝入純羊雜、羊肉或羊雜兩摻都可以。等一切準備妥當,清晨第一批來吃早點的人們已經推門進屋了。


我們好奇所謂的老湯是何時添加。“老湯當然要加,但不是在早晨,我們早上的湯都是新熬出來的,直到中午才會再加入老湯。即便是夏天,放置久的老湯可以像大油一樣凝固住,即使不經任何製冷,也不會腐壞,這就是老湯的作用。”


當從大鍋中盛起滾燙的羊湯倒入碗中,一碗全羊湯就算新鮮出鍋了。搭配全羊湯的特色硬麵食大餅。在莒縣羊湯館裡,湯可以一直續,大餅也可以免費吃。


之所以說是硬麵,是由烤烙工藝決定的,首先是麵食製作,需要不斷在和好的麵糰里加入大量生面粉,用手是幹不來的,需要加入槓子來來回回壓制幾十遍,這樣出來的麵糰已經被密密實實地壓過數層了;接下來是製作時間,一口鍋只能烙出一張大餅,烤烙1個多小時才能出鍋,散發著濃濃的麥香。直徑約50釐米的圓形大餅厚度約2釐米,外皮呈均勻的黃色,並且被壓制出各種好看的花紋。咬一口餅皮乾硬酥脆,餅瓤香軟有嚼勁,就著羊湯,將切成條塊的大餅撕成小角浸入羊湯中,肉湯的鮮香裹著大餅的麥香,唇齒間全是軟糯濃密之味,或者幹嚼大餅再紮實地哈上一口鮮湯,自然是回味無窮。


莒縣全羊湯的最大特色是為了不破壞羊湯的鮮美,或者說是自信地將原汁 原味交給食客,羊湯中不會放入任何作料。卻會在湯汁外準備上數十種不同風味 的小料佐以食之。比如香菜、大蔥、辣椒、食鹽、韭花、孜然、胡椒粉、芝麻醬、香油、醬油、食醋等。哈一碗莒縣全羊湯,不必用勺子,就如當地人一樣,咬一口乾香的大餅再端起碗來結結實實喝上一大口羊湯,這種古老、質樸而獨特的原始吃肉方式,最讓人能感受到“本真”二字的意義所在。


如今,任記全羊館在全國有20多家分店。推出紅葉含霜、百草還園、梧桐子、 算盤子、風頭冠、舞門鎖等70多種全羊菜品。2014年,任秀峰的兒子任凱雷成為 任記全羊加工技藝第十一代代表性傳承人。


對於許多離鄉的遊子而言,少年時曾用的那個熟悉的大碗,一口氣喝下六碗 羊湯早就成為對故鄉的美好回憶。而如今遊子歸來,故鄉依舊,再哈上兩大碗羊湯,足慰平生。


想喝一碗羊湯慰平生 |“日照生活生活36計”2

《有一種生活叫日照 旅遊生活36計》

出版社:中國旅遊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9年12月 第1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