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力》:你不知道的影響力原理,正左右你的選擇

相信很多朋友有這樣的體會:

出去吃飯,明明旁邊有很多餐廳,自己卻守在一家排著長隊的餐廳門口,總覺這家的菜會更好吃。

去超市的時候,抵不住推銷員的熱情,試吃了某樣小食品,哪怕之前沒想買,走的時候也會買一點。

平時不太在意健身,但健身館免費送了多次體驗卡,當然去了之後就給各種優惠,最後我們還是花不少錢辦了年卡。

總之,生活中類似的事情比比皆是,商家的營銷手法也層出不窮。可能我們當時並不覺得怎樣,但回頭想想總感覺哪裡不對勁。

其實上述情形背後,有一些心理學影響力原理在不知不覺中發揮作用。雖然不易覺察,但卻強大到讓人不知不覺就順從,甚至被套路。

《影響力》:你不知道的影響力原理,正左右你的選擇

《影響力》一書就揭秘了人是如何被影響的。《影響力》在全球暢銷30多年,被翻譯成26種語言,還被《財富》雜誌評選為75本必讀的睿智圖書之一,並受到著名投資人查理·芒格以及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的大力推薦。

其作者羅伯特·西奧迪尼,則是全球知名的說服術與影響力研究權威,被稱為“影響力教父”。他歷時三年,像間諜一樣滲透到營銷、廣告、公關等組織的內部,研究他們讓人順從的方法,並將最前沿的研究成果集結為這本書。

全書介紹了六大影響力原理,分別為:互惠、承諾和一致、社會認同、喜好、權威、稀缺。本文將選取互惠、承諾和一致、社會認同這三大影響力武器,結合具體事例分別闡述。

一、互惠原理——引發虧欠感

有一位大學教授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隨機給一些不認識的人寄出了聖誕卡片,想測驗對方的反應,令他意外的是,節日卡片從四面八方湧了過來,全是那些陌生人寄的。這些回寄賀卡的人,大多數不清楚這位教授的身份。他們僅僅是因為收到賀卡,引發了“互惠”的力量,便回寄了賀卡。


《影響力》:你不知道的影響力原理,正左右你的選擇

這個小故事其實反應了我們身邊最強大的影響力武器之一——互惠原理。這條原理簡單說,就是人別人給了我們什麼好處,我們也應儘量回報。其實主要是因為別人引發了我們的虧欠感,使我們有想要還債的感覺。比如,我們從小就被教導要知恩圖報,甚至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

不要小看互惠原理,它的的效力非常強大,在很多領域都發揮著作用。有些要求,要是沒有虧欠感,本來是一定會遭到拒絕的,可是依靠互惠原理,很容易就讓別人點頭答應。


《影響力》:你不知道的影響力原理,正左右你的選擇

比如,贈送免費試用品這種營銷技巧就非常管用。就像在超市經常碰到的情形,試喝了一小杯酸奶,結果買了一箱酸奶,試吃了一角蛋糕,則買了一盒蛋糕。免費樣品應用互惠原理,暗中把虧欠感給調出來了。
互惠原理還有一個用法,叫“拒絕—後撤”術,也叫“留面子”法,也就是先提大要求,後提小要求,然後小要求就被同意了。

作者做過這樣一個試驗。研究人員假裝成“青年輔導項目”人員,到大學校園裡隨機問一些學生,是否願意花一天時間陪少年犯遊動物園。結果只有17%的人同意。於是,研究人員抽選了另一群大學生,先問他們是否願意在兩年裡每星期花兩個小時為少年犯當輔導員,當然,所有人都拒絕了。他們又問,能否抽出一天時間陪少年犯逛動物園,這個時候,51%的人的答應了,成功率足足是原來的三倍,由此可見互惠的威力。

那麼,在生活中,我們如何看待互惠原理的影響呢?假如別人的提議我們確實贊同,那麼就不妨接受;假如對方的提議別有所圖,我們大可以拒絕他最初的善意或讓步,這樣就可以規避互惠原理的強大影響力。

二、承諾和一致——如果回到最初,你將如何選擇

人人都希望言行一致。一旦我們做出選擇,立刻就會感受到來自內心和外部的壓力,使我們按照承諾的去做。並想方設法證明自己先前的決定是正確的。

研究人員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在沙灘上隨機選一個人,然後在離他不遠的地方躺下,拿出收音機聽音樂,過一會兒便起身去海灘散步。過然後,有假扮的“小偷”走過來偷走收音機。“偷竊”事件上演了20回,旁觀者出手阻止的只有4次。因為正常情況下,怕可能受傷害,人們是不願冒險阻止的。但研究人員稍加調整,結果便大大不同。在後面的20回重演裡,研究人員在離開時請人“幫忙看著我的東西”,所有人都答應了。在承諾和一致原理的推動下,20個人裡有19人阻止了小偷。

《影響力》:你不知道的影響力原理,正左右你的選擇

承諾和一致,在孩子教育方面也大有用處。作者研究發現,只有當外界沒有強大的壓力時,孩子才會發自內心做出承諾,並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比如,獎品就屬於外部壓力,它可以讓孩子去做某一行動,但卻不能讓孩子自覺自願地負起責任,孩子也不覺得該對它有承諾。

因此,假如我們希望孩子真心相信或者去做某件事情,賄賂或威脅沒有長久的作用,我們要找出一個理由,裡面蘊含的外部壓力越少,效果越好。它決定了孩子是短期內順從,還是做出了長久的承諾。當孩子自發做了承諾,就算我們不要求,他們也會繼續照著我們樂於見到的方式去做。

對於承諾和一致性原理,唯一有效的防禦措施就是傾聽內心的聲音:看看自己的選擇是出自真心,還是出自為了和承諾一致。比如,問自己,如果能回到最初,你還會做這樣的選擇嗎?多聽聽內心的聲音,你會找到答案。

三、社會認同——我們都在看別人怎麼做

社會認同原理指出,在做判斷時,我們會根據別人的意見行事。“別人都在做的事情肯定錯不了”,這種心態在很多場合都會出現。

《影響力》:你不知道的影響力原理,正左右你的選擇

心理學家羅伯特·奧康納對自閉兒童的研究證明了這個原理的作用。他製作了一部電影,包含了幼兒園裡11種場景,每個場景都有一個孤僻的孩子看大家集體活動,慢慢地這個孩子也積極地參與進去。奧康納從4家幼兒園挑選了一組自閉症最嚴重的孩子,給他們看這部電影。效果非常顯著。看完電影后,自閉的孩子開始跟小朋友互動,慢慢地和幼兒園裡其他孩子一樣了,6個星期後奧康納回到幼兒園,發現看了電影的孩子甚至能發起一定的社會活動了。


《影響力》:你不知道的影響力原理,正左右你的選擇

我們都知道的一個急救常識也顯示了社會認同的作用。當遇到危險時,如果有大量旁觀者在場,反而大家伸出援手的幾率最低,因為,人們基於社會認同原理在做反應,每個人都在等別人出手,而且周圍人多時,單個人要承擔的責任就減少了。因此,我們必須要明確指明一個人,衝他喊“你,穿藍衣服的那位先生,我需要幫助。請叫救護車來。”當一個人開始行動,其他人會根據他的行為來判斷自己怎麼做,也會來幫忙。如果只是呼叫救命啊,恐怕沒有人站出來。這樣的新聞事件隨處可見。


上述影響力原理沒有善惡之分,如果被善意的人善加使用,可以創造很好的效果,但如果被心術不正的人利用,則會產生負面的影響。我們掌握這些影響力原理之後,可使自己避免被套路,看清生活的真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