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老師曾出一上聯“孫行者”,一半學生沒及格,僅一人拿滿分

清華大學是中國數一數二的高等學府,從小父母就在我們耳邊嘮叨:好好學習,以後上清華。清華大學,甚至已經成為了廣大學子前半生追求的目標。然而,考上清華卻不是那麼簡單的,現在國家已經取消了自主招生,意味著那些有特殊才藝的考生再也無法享用優惠政策,考上清華也越來越難。有趣的是,清華大學曾在88年前的入學考試,出了一道“對對子”的題目。

清華老師曾出一上聯“孫行者”,一半學生沒及格,僅一人拿滿分

對子,也稱“楹聯”或“對聯”,是我國的傳統文化之一;對仗工整、平仄協調,則是對子的精髓所在。對子,是一種對偶文學,起源於桃符(古代掛在大門上的畫有門神的木板) 。明朝洪武年間,在江西省吉安市附近,出土了一尊三國時期孫權赤烏年間的鐵質十字架,其上賦有對聯:四海慶安瀾,鐵柱寶光留十字;萬民懷大澤,金爐香篆藹千秋。

清華老師曾出一上聯“孫行者”,一半學生沒及格,僅一人拿滿分

考古界認為,鐵質十字架上所刻的對聯,應該是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對聯,那時候的對聯仍是四段式,尚沒有發展為現在的兩段式。此外,對聯還與哲學中的“太極生兩儀”有關,即以陰陽二元觀念去把握事物。《老子》中記載: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對對子的過程,就是以辯證的眼光看世界的過程,也是思考人生的過程。

清華老師曾出一上聯“孫行者”,一半學生沒及格,僅一人拿滿分

陳寅恪,作為“百年曆史上四大哲人”之一,同時也是1932年清華入學考試的出題老師,自然要將對子與考試掛上鉤。陳寅恪一共出了兩個考題,第一個考題中規中矩,他只是讓考生們寫一篇作文,題目是《夢遊清華園記》;第二個考題則是對對子,上聯為“孫行者”,考生們只需在規定時間內答出即可。

清華老師曾出一上聯“孫行者”,一半學生沒及格,僅一人拿滿分

很多考生原本以為第二道題會很難,沒想到卻是個“送分題”,只要稍微動動腦就能答上來。於是,相當一部分考生的答案都是“豬八戒”、“唐三藏”、“白骨精”一類,陳寅恪一看,氣不打一處來,直接將其劃為零分。剩下的學生們一看,陳寅恪國學大師的身份果然不是蓋的,看來上聯另有深意。

清華老師曾出一上聯“孫行者”,一半學生沒及格,僅一人拿滿分

最後,有一半的考生都不及格,對上“王引之”、“祖沖之”的也算差強人意。然而,只有一名考生寫出了他想要的答案——胡適之。後來,陳寅恪解釋說,“胡”字可以理解為“猢猻”的猢,與“孫”字相對,“者”與“之”都是古典文化中的經典虛詞,正所謂“之乎者也”;此外,“行者”和“適之”,音韻也相對。多說一句,當年寫出“胡適之”的人,就是後來著名的語言學家周祖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