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付寶寶落地醒這顆「定時炸彈」,快來學怎麼做「拆彈專家」吧!

電影中「拆炸彈」的場景永遠是最扣人心懸的鏡頭之一,是生是死結果往往就在這一瞬間。我們這些熒幕外的觀眾也會不由自主地為劇中主角捏上一把汗。

其實這種刺激緊張的時刻,幾乎每個當媽的都或多或少的經歷過,並且感觸頗多。

「抱著就睡,放下就醒!吃奶就睡,離開就醒!」

「放寶寶到床上那一分鐘,一點都沒誇張,我大氣都不敢出」

「全程抱睡,廁所不敢上,手機不能玩,全程發呆狀態」

用圖像化應該能更好地理解上面那段文字中媽媽們的辛酸與無奈。

對付寶寶落地醒這顆「定時炸彈」,快來學怎麼做「拆彈專家」吧!

這種情況絕對不是個例。不管白天與黑夜,每次哄睡都是一場保衛戰。好不容易在懷裡睡著了,只要放到床上,「娃娃變炸彈」,瞬間炸醒。

繼續哄睡是不可能了。面對哭鬧的娃,媽媽就會反思究竟是哪裡出了問題呢?

——是娃生病了?

——還是餓了?

其實呀,娃娃的這種表現,有一個專有名詞,當過媽的都知道。那就是:落地醒


為什麼會「落地醒」?

總的來說,造成寶寶放床就醒,或是放下睡個沒幾分鐘就哭鬧驚醒的原因主要有三類:生理原因、病理原因、睡眠結構與睡眠習慣的原因。

1 生理原因

嬰兒出生時,會伴隨著一些原始反射,摩羅反射就是其中的一種。如果寶寶的頭部突然變換姿勢或後仰,或者受到巨大或突然的聲音驚嚇,他會四肢張開,脖子伸長,然後迅速收回手臂抱在身前,然後可能開始大哭。

摩羅反射在不同的嬰兒身上會有不同程度的反應,在滿月之前最常見,2個月左右以後消失。

那麼為什麼要提到摩羅反射呢?原因很簡單,寶寶落地醒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正是因為摩羅反射在「從中作祟」。

對付寶寶落地醒這顆「定時炸彈」,快來學怎麼做「拆彈專家」吧!

當放下寶寶時,其頭部位置相對於身體部分低因此而產生了墜落感,引起摩羅反射,又因為其形象地驚跳行為,故又稱為驚跳反射。

2 病理反應

對付寶寶落地醒這顆「定時炸彈」,快來學怎麼做「拆彈專家」吧!

寶寶在剛出生的幾個月,器官尚處於不斷髮育成熟的過程中。賁門括約肌發育不成熟,就容易造成胃內消化的食物,經過食道上湧,比如:剛吃完奶就吐出兩口,這是非常常見的。

一般的反流,無害也無需特別治療,隨著寶寶的成長,情況會逐漸好轉。

但少部分嬰兒,會伴隨拒食、體重增加緩慢、易哭鬧、反覆大量嘔吐、嗆咳、出現睡眠擾動,那麼就可能是胃食管反流症(Gastroesophagealreflux disease,GERD)。

有胃食管返流症的寶寶,除了標誌性的幾乎每頓奶喂完之後都會嘔吐、乾嘔、哭鬧打挺、體重不長之外,睡覺當中也會突然大哭而醒。

3 睡眠結構與睡眠習慣的原因

新生兒寶寶落地醒的問題和TA的睡眠結構有著直接關係。

對付寶寶落地醒這顆「定時炸彈」,快來學怎麼做「拆彈專家」吧!

對付寶寶落地醒這顆「定時炸彈」,快來學怎麼做「拆彈專家」吧!

嬰兒和成年人不同,最先進入的是活躍的REM睡眠。TA會不時手揮動一陣,眼皮睜開一下,蹬蹬小腿,小嘴咂吧咂吧好像在吃奶,甚至發出哼哼唧唧的聲響,看起來像要醒似的。如果媽媽不清楚新生兒期特別的這一睡眠結構,就會以為寶寶要醒了。

對付寶寶落地醒這顆「定時炸彈」,快來學怎麼做「拆彈專家」吧!

除了睡眠結構的特殊性外,睡眠習慣的養成也會繼而影響其睡眠表現。這裡特別指的是,一不留心就非常容易養成習慣的抱睡。

其實媽媽會依賴抱睡,也多是出於無奈之舉。多數媽媽基於上面前兩點談到的原因,不得不選擇抱睡來延長娃睡覺的時間。

常此以往,寶寶便養成了「無抱不睡」的習慣了。寶寶在媽媽懷裡入睡,醒來後發現換了地方(睡在床上),睡眠環境不一致,引起了TA的驚醒。這一點非常好理解,睡著是在床上,醒來發現睡在天台,如果是你也會驚嚇一番,更不要說是隻會用哭來表達的寶寶了。


如何解決「落地醒」?

5S安撫法和放床技巧

在我們之前的文章中已經多次介紹過Dr. Harvey Karp的5S安撫法了。在治「落地醒」的問題上,5S安撫法也有奇用。

襁褓包裹和側臥/俯臥用來「關閉」或者說抵消了我們前面提到的摩羅反射,從而避免嬰兒產生不必要的啼哭,提高睡眠質量。「關閉」摩羅反射相當於抵抗了一種使嬰兒產生不安的先天因素。

另外,放床時也有一些技巧可多做嘗試,如:先將屁股放床,再放頭部,不立即將手抽出,穩定1-2分鐘後在撤出雙手;抱孩子時可在寶寶頸部墊一塊毛巾,放下時連毛巾一起放下等。

豎抱,拍嗝

進食後,豎抱拍嗝20-30分鐘,不要立即躺下,也不要讓寶寶自己坐著;避免對腹部的擠壓:不要過度搖晃,尿褲不能太緊,避免吃完立即趴著或劇烈運動。

另外之前的觀念中,認為在睡覺時增加床的傾斜角度,使寶寶頭高腳低,能緩解胃食管反流的痛苦,但近年的臨床實踐已經證實,該方式並無特別的效果。並且,美國兒科學會一直堅持一歲前仰臥入睡,這裡也包括有胃食管反流症的寶寶。

嘗試昏昏欲睡就放床

媽媽即便再著急,也不能代替寶寶睡覺。完成睡眠的主體還是寶寶自己。多嘗試在昏昏欲睡,而非完全睡著的狀態下放床,就可以減少睡著後再放下產生驚醒的情況,也能避免長期抱睡而引起的負面睡眠聯想的問題。

大膽地放下,反而比小心翼翼地抱著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靜待花開

寶寶在4個月之後,睡眠結構會發生改變,逐漸趨向於成人化,入睡直接進入深睡眠。並且,摩羅反射逐漸消失,神經發育也是不斷完善,便不那麼容易「放下就醒」了。

——END——

對付寶寶落地醒這顆「定時炸彈」,快來學怎麼做「拆彈專家」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