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集子」2019,我的電影十佳

引言

又一年過去了。

直到寫這篇文章才發現,今年一整年都沒有寫過“影視集子”這個欄目,導致這個欄目中,“2018電影十佳”接下來緊跟著就是“2019電影十佳”,充分說明我今年的觀影量大幅下降了,沒法再寫合集欄目,只能寫單片欄目了。

這得到了我今年的豆瓣報告的確認,反正沒去年多。

「影視集子」2019,我的電影十佳

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下半年整個世界電影市場的作品質量感覺都不如去年同期質量高;另一方面是我的業餘時間也不如以前那麼多了。

不過今年我還是在對電影的理解上有所精進的,也算有所得。

下面就說說我的“所得”,還是老規矩,先把電影分類型,每個類型一部片(我一直覺得跨類型比較電影是沒有意義的,那樣的話只有主觀好惡,而沒有客觀標準)。另外有幾點要說明:

第一,影片類型劃分的依據基本採用了比較通用的商業片類型,大多數來自維基百科;

第二,很多電影是混合了多個類型片元素的,這裡只以它最突出的那個元素作為其所屬類型。

第三,對我比較瞭解的類型,今年增加了“入圍影片”展示,這都是在我基本上看盡了當年該類型的電影的基礎上挑選出來的;而沒有“入圍影片”這一欄的話,就說明我還不瞭解。

1.動作/冒險(Action/Adventure):《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美國)

「影視集子」2019,我的電影十佳

入圍影片:《疾速備戰》《安娜》《惡人傳》

2008年,我上高二下學期,已經一隻腳踏進高三,一切都開始緊張起來,沒有什麼比“高考”更重要。就是在那年,可能是快暑假的時候,在一個溼熱多雲的下午,我在家鄉小城的一座國營鋼鐵公司的老舊大禮堂門口,從百無聊賴的售票員那裡接過10年沒變過樣式的電影票,走進能容納數百人卻空蕩蕩的大禮堂,在年久失修的黯淡的大銀幕上看了《鋼鐵俠》。

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其實這部讓影片參評對其他影片也不太公平,因為這部電影本身就是用11年、21部長片熔鑄出來的。它所蘊含的信息遠超過其他影片。所以它在我的心目中擊敗了《疾速備戰》《安娜》《惡人傳》等一眾爽片。恰逢今年一票IP要麼表現糟糕(《X戰警:黑鳳凰》《黑衣人:全球追緝》《星球大戰9:天行者崛起》),要麼表現平平(《哥斯拉2:怪獸之王》《終結者:黑暗命運》),所以本片成為了當之無愧的娛樂之王。

它是故事的結局,是為看過故事的人準備的。它用了最完美的收官方式,給了我們唯一的結局——除此之外我想不到還有別的可能。

我和很多粉絲一樣,用11年等了MCU一個結局,自己最無憂無慮的時光也來到了一個終點。MCU已經像“星戰”、“星際迷航”、“變形金剛”、“指環王”、“哈利·波特”等系列一樣,成為了一代人的共同記憶。

2.科幻(Science Fiction):《流浪地球》(中國)

「影視集子」2019,我的電影十佳

入圍影片:《吾乃母親》《星際探索》《雙子殺手》

相信我,“科幻”已經越來越是電影中的稀有物種了。從廣義上講,我們當然也可以把上面那部《復仇者聯盟》也算到科幻中,不過它並不能算狹義的或是傳統的科幻。

有人認為有技術細節的“硬科幻”就是傳統科幻,其實也不是。

引用劉慈欣的一句話:“真正傳統的科幻小說,它的目的就是科幻本身,沒有別的。”

那何為“目的是科幻本身”?就是故事的主題是科幻的根本主題:展示作者對現實中客觀存在的整個世界以及人與世界關係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在科學誕生以前的通俗創作中,討論這個主題一般由神話承擔;在科學誕生以後,科幻變成了這個主題最合適的通俗創作載體。

這樣一來,一個矩陣和幾個典型例子就能很好地幫我們大致理解“科幻”這個概念:

「影視集子」2019,我的電影十佳

有了這個矩陣我們就可以發現,今年的絕大部分“科幻片”,也就是上面提到的那些IP,其實都扎堆於這個矩陣的右下角(包括《雙子殺手》,不過它對技術的探索是很可貴的)。這個角,其實恰恰是四個角中最不“科幻”的一個角。

這就讓幾部居於其他格子的作品顯得尤為珍貴了。首先是《吾乃母親》,比較偏左下角;然後就是《星際探索》《流浪地球》,比較偏右上角。

而《流浪地球》在我這裡勝出,除了因為其格局更宏大外,還有因為一些主觀原因:它是幾十年來首部“硬科幻”,是幾十年來首部科幻商業大片,而且在文化層面是一部純正的中國科幻。可以這樣說,在《流浪地球》之前,我從來沒有奢望這三條能由同一部電影來實現。要知道,後面的《上海堡壘》可是隻做到了“是一部科幻商業大片”這一條。

這就是《流浪地球》的分量,在中國科幻史上有分量,在2019年的世界科幻電影中亦有分量。

3.歷史/傳記(Historical/Biopic):《愛爾蘭人》(美國)

「影視集子」2019,我的電影十佳

本片用長達三個半小時的篇幅、橫跨數十年的劇情,描繪了美國二戰後有組織犯罪的重要人物弗蘭克·希蘭的後半生。影片以他的視角,展現了彼時叱吒風雲的黑幫教父羅素·布法裡諾、工會領袖吉米·霍法、司法部長羅伯特·肯尼迪等人,併為當年震驚全美的古巴豬灣事件、吉米·霍法失蹤案等各種政治事件提供了一種內部人士的解讀。全片堪稱一部美國20世紀60-70年代的風情畫。

感謝Netflix,因為這部長達三個半小時的電影絕對不可能在商業院線上映。只有讓觀眾這樣事無鉅細地經歷那段歷史,觀眾才會感受到那段歷史的宏大和個人的渺小。在影片結尾,弗蘭克風燭殘年,所有的“老戰友”都死去了,他們曾經一呼百應,如今卻不為人知。老弗蘭克時常悔恨自己走上不歸路,最終子女離去、晚年孤身一人。這三個半小時,恰使觀眾與他一樣產生“人生如夢,轉眼即逝”之感。

在戲外,這也是羅伯特·德尼羅、阿爾·帕西諾和喬·佩西的重聚首。這恐怕將是最後一次。

4.劇情(Drama):(盧斯)(美國)

「影視集子」2019,我的電影十佳

《盧斯》無疑是近年來美國最重要的黑人電影、種族電影、政治電影。與它相比,入圍奧斯卡的《逃出絕命鎮》已然成了小兒科。

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個童年生活在非洲戰區的孩子,被一對美國白人夫婦收養並帶到美國,為他取名“盧斯”,意為“光”。他的白人父母和黑人老師都對他寄予厚望,而他也確實不負所托,成為高中裡的尖子生。然而有一天,當盧斯以一位提倡暴力抗爭的革命家為題寫作論文時,文中的暴力思想令其黑人老師哈利特非常擔心,並偷偷搜查他的儲物櫃,結果發現了非法煙花。很快,事情向失控的方向發展。

雖然這只是一個發生在校園裡的故事,卻有一種異常驚悚的感覺——一方面這可能得益於原生態的非洲配樂,緊湊密集的鼓點亦步亦趨,彷彿要將你獵殺;另一方面這可能是因為在貌似單純的、一團和氣的校園裡,所有人都戴著偽善的政治正確面具。

黑人老師哈利特總是力圖改善黑人群體在這個國家的形象,所以可以毫不猶豫地因為其他黑人學生的一點小錯毀掉他的前途,但面對盧斯這個“黑人希望”,她選擇了私下通知其父母;而但她認為盧斯“無藥可救”時,又決定把他像其他“無藥可救”的黑人學生一樣摧毀。

盧斯的白人父母力圖向大家展示“美國夢”可以成真,決心將盧斯的形象維護到底。

至於煙花到底是誰的、真相為何,反而是最不重要的了。在眾多牽涉者各有所圖的隱瞞、欺騙中,想要追查真相也變為了不可能。

沒有人在意盧斯那個簡簡單單的“做一個普通的、不完美的黑人小孩”的想法。

電影對極端偏見和極端政治正確都進行了批判。前者以刻板印象視人,後者則打著為人好的旗號強迫人跳出刻板印象,不跳都不行。如果說極端偏見是“真小人”,極端政治正確就是“偽君子”。如果說二者有什麼共同點,那就是都不是真正的自由;恰恰相反,它們扼殺自由。

5.恐怖/驚悚(Horror/Thriller):《燈塔》(加拿大/美國)

「影視集子」2019,我的電影十佳

入圍影片:《仲夏夜驚魂》《睡夢醫生》《禁閉男童》

比起2018年,2019年恐怖、驚悚片呈現出一個比2017年還要精彩的大爆發,頗有點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意味。

首先,商業娛樂恐怖片大量生產,力求製造刺激,如《禁閉男童》《高草叢中》《準備好了沒》《倒計時》等。Netflix甚至專門把十月份作為“顫慄之月”,一口氣推出了多部恐怖、驚悚片。

其次,還有一些商業恐怖片進行創新,試圖融入其他類型(恐怖喜劇片《忌日快樂2》《喪屍樂園2》),或是探討一些更嚴肅的主題(政治,如《我們》《喪屍樂園2》;人性,如《寵物墳場》;生活,如《小丑回魂2》《睡夢醫生》)。

最後,是藝術恐怖片,如《仲夏夜驚魂》,還有《燈塔》。這些電影並不像商業娛樂恐怖片那樣提供一個來龍去脈通俗易懂的故事,也不像商業創新恐怖片那樣探討一些新穎的主題。它們以影像、配樂、音效,講述一個曖昧不清的混沌故事,營造心理上的驚悚氛圍。與傳統恐怖片突發、短期、多頻次的驚嚇不同,這類電影更偏好緩慢、長期、漸進滋生的不安感。

《仲夏夜驚魂》的導演阿里·艾斯特,我去年選了他的《遺傳厄運》作為年度最佳恐怖片;今年我選了《燈塔》,導演羅伯特·艾格斯也不是生面孔,他的上一部作品是2016年上映的《女巫》,當時也大受好評。

《燈塔》的製作頗為復古:它用35mm的黑白膠片拍攝,1:1的畫幅(沒錯,一個正方形)。這使得觀眾從看到本片的第一眼起就心生古怪。不過這個復古的拍攝方式倒與故事的時代契合:十九世紀末的加拿大,一個遠離海岸的小島上有一座燈塔。一個年輕人乘船來此,作為已經在此多年的老守塔人的副手。島上環境惡劣、工作繁重,兩人的關係也不甚融洽:老守塔人性格古怪,而且總是拒絕年輕人上塔的請求。島上、燈塔內,似乎有一些超自然的事情在發生。漸漸地,年輕人分不清真實與虛幻,一切都在向瘋狂發展。

「影視集子」2019,我的電影十佳

這個設定有點像《閃靈》:與世隔絕的工作場所、瘋狂的人,甚至用來行兇的斧子都格外相似。此外,電影還融入了希臘神話與克蘇魯神話,對性、權力與命運進行了一番隱喻。電影最終也像克蘇魯神話那樣,並沒有對一切古怪之事給出任何答案,而觀眾反而會比觀影之初更加一頭霧水。也許有的觀眾無法接受如此先鋒的作品,但是對喜歡光影或獵奇的觀眾來說,本片不失為一部佳作。

6.偵探/懸疑(Detective/Suspense):《利刃出鞘》(美國)

「影視集子」2019,我的電影十佳

《利刃出鞘》不管怎麼看,都像是地地道道的西方古典偵探故事改編——在美國馬薩諸塞州密林深處,有一座陰森的哥特大宅,住著一個聲名顯赫的家族。這天清晨,剛度過85歲生日的大家長哈蘭被發現死於自己的閣樓,被刀抹了脖子。警察和私家偵探布蘭科介入調查,發現似乎家族裡的每個人都有著不可告人的殺人動機。

它嚴謹地按照西方古典偵探故事謀篇佈局,充滿了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偵探風和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的懸疑風,絕對能滿足最挑剔的偵探故事愛好者的需要;同時,它又在古典的基礎上加入了很多現代元素,諷喻政治,從而完成了對古典的致敬與超越;最後,它也許受了前人的影響,但不依附於任何IP,是一個完全原創的故事——這在當下的市場大概是最難能可貴的。

7.愛情(Romance):《婚姻故事》(美國)

「影視集子」2019,我的電影十佳

實話實說,愛情片今年我只看了這一部《婚姻故事》(為了湊這篇文章)。這主要還是因為兩位主演——亞當·德賴弗和斯嘉麗·約翰遜的名頭太響了。

故事本身其實並不複雜:劇團導演查理和演員妮可是一對夫妻,彼此恩愛,有一個兒子,住在紐約。妮可一直有一個導演夢,並且想回到家鄉洛杉磯發展,卻沒有得到查理支持。由此兩人的嫌隙越來越大,最終走向離婚。

這個故事是關於三個主題的:為何離婚、如何離婚和離婚之後。它這三個主題分別聚焦離婚的前、中、後三個階段,把兩個人的撕逼與痛苦描繪得淋漓盡致,因此本片也被稱為婚姻勸退片。

但如果僅僅把本片看作描繪婚姻的“醜惡”,那就過於膚淺了。本片還是想通過講述離婚,來教會人們對待婚姻。畢竟本片的片名是《婚姻故事》,而不是《離婚故事》。

首先,為何離婚?根本原因是兩個人的權力關係與權力期望不匹配。其實這是不可彌合的,雖然表面上是居於支配者地位的查理沒有去糾正這種不匹配,但實際上他的性格與事業決定了他不可能去糾正;而妮可的問題在於“結婚太快”,同樣忽視了這種不匹配。這段婚姻的悲劇其實從一開始就註定了。

其次,如何離婚?我們看到兩個人為了彰顯“友好”,一開始約定不找律師,但妮可還是忍不住找了律師,查理不得不“應戰”。兩個人本來互相深愛,在決定離婚時還剋制隱忍、互相尊敬,但找了律師後很快衝突升級,法庭上面對協議互不相讓,法庭下爆發了激烈的互相指責與辱罵。但兩個人的修養和對兒子的愛還是最終使兩個人冷靜下來,達成了對兒子最好的協議。

最後,離婚之後?沒什麼特別的,該怎麼過日子還怎麼過。兩人輪流帶孩子,妮可找了新男友,查理找了新工作——唯一讓人唏噓的是,這是一份洛杉磯的工作——而當初那個洛杉磯的愛人卻早已不在了。

影片有太多值得回味的地方。

首先,當然是亞當·德賴弗和斯嘉麗·約翰遜貢獻的異常精彩的表演。在一段婚姻中,女人有多委屈,男人就有多無助——說的就是他倆。

其次,太多人的分離是一地雞毛,而兩人間那種雖然分開、雖有爭吵,但仍為孩子乃至彼此著想的這份體面,令人佩服。

最後,該怎樣經營好一段婚姻呢?

嗨,道理大家都懂。

或者,根本就沒什麼道理?

8.動畫(Animation):《克勞斯:聖誕節的秘密》(西班牙)

「影視集子」2019,我的電影十佳

2019年誕生了很多精彩的動畫片,中國有《哪吒之魔童降世》《羅小黑戰記》等,美國有《玩具總動員4》,日本也是一如既往地高產(可惜我沒怎麼看,不然就可以做出入圍影片了)。若要做一個客觀的評價,確實很難。所以只能說說讓我感覺最好的一部了。

沒想到,聖誕節前後放出的這部西班牙動畫片《克勞斯:聖誕節的秘密》竟然是我最喜歡的一部。

這是一部童話,重新演繹了聖誕老人(Santa Claus)的起源故事。

在郵政業剛興起的時候,某個北歐小國,“官二代”賈斯帕(詹森·舒瓦茲曼飾)整日遊手好閒,是郵政學院最差的學生。他被恨鐵不成鋼的父親扭送到北極圈內的一個冰凍島嶼——斯密倫斯堡,建立起一個年吞吐量6000封郵件的郵局後才能回家。賈斯帕到達駐地後才驚恐地發現,這裡不僅與世隔絕、自然條件惡劣,而且當地人分為兩個部族整日鬥毆,根本不可能寫信。在他之前已經有無數任郵遞員落荒而逃,看樣子他這輩子也回不了家了。

「影視集子」2019,我的電影十佳

陰森可怖的斯密倫斯堡

當賈斯帕準備放棄之時,他結識了同樣是被派駐此地的教師阿爾娃(拉什達·瓊斯飾),並發現了克勞斯( J·K·西蒙斯飾)。克勞斯是一個神秘的面相兇惡的木匠,獨自住在森林裡一個滿是手工玩具的小屋裡。

「影視集子」2019,我的電影十佳

賈斯帕發現克勞斯很喜歡孩子,靈機一動:一邊鼓動孩子們寫信給克勞斯索取玩具,一邊勸說克勞斯給孩子們做玩具。在完成自己業務量的時候,他悄悄改變了小鎮愚昧的風貌:為了寫信,孩子們去上學;孩子們一起玩耍,部族間的大人們增進了理解。

當這一年的平安夜到來時,小鎮變成了一個祥和美麗的地方。但是隨著賈斯帕任務越來越接近完成,他也越來越面臨一個抉擇:是把這一切當作回家高升的手段,還是把這裡當作家呢?

「影視集子」2019,我的電影十佳

這是一部很適合節日裡與親朋好友或者愛人觀看的動畫片。可愛的畫風勾勒出夢幻般的北歐小鎮,足不出戶就可以領略北歐風情;親情、友情、愛情被輕巧自然地融入進這個聖誕老人的起源故事,簡潔而不膩,觀影后只會感到絲絲溫情與淡淡哀傷。

9.戰爭(War):《巴爾幹邊界》(俄羅斯)

「影視集子」2019,我的電影十佳

入圍影片:《少年喬喬的異想世界》《被塗汙的鳥》《1917》

去年是戰爭片小年,基本上沒誕生什麼讓人印象深刻的作品,但今年戰爭片卻突然爆發了一波。今年的作品主要分兩類,一類是側重展現戰鬥,如《巴爾幹邊界》《1917》《兄弟會》《干預》《決戰中途島》;一類是側重反思戰爭,如《少年喬喬的異想世界》《被塗汙的鳥》《隱秘的生活》。

這些片子都很棒,非常難以抉擇。例如,我也很喜歡《少年喬喬的異想世界》,在這裡想多說兩句。它講述了二戰末期,男孩喬喬(羅曼·格里芬·戴維斯)和母親(斯嘉麗·約翰遜)生活在納粹德國統治下。喬喬狂熱地渴望加入希特勒青年團,然而他本人卻是一個內向、不自信的普通男孩。他腦內幻想出了一個他所期待的希特勒形象,這個希特勒形象極為顛覆,雖然傻乎乎的但也有點可愛,是他的朋友,鼓勵他做那些他“不敢”做的事。

「影視集子」2019,我的電影十佳

結果,他發現母親其實在秘密為抵抗組織工作,並在家中藏著一個比他大一些的猶太女孩(托馬辛·麥肯齊)。

「影視集子」2019,我的電影十佳

母親、姐姐、弟弟,抵抗軍、猶太人、“納粹黨”,三個人在殘酷的戰爭中組成了一個有點奇怪的家庭,再加上一個幻想的滑稽希特勒,鬧出了很多笑話。

隨著猶太女孩漸漸改變喬喬的固有看法,你會覺得這是一部有點小溫馨的喜劇;納粹的不和諧存在,但是並不多。然而隨著戰事惡化、隨著喬喬失去的越來越多、隨著他那幻想的好朋友希特勒也越來越面目可憎,你會再也笑不出來,甚至會眼圈發紅(比如我)。

本片既是關於一個男孩的成長,亦是對戰爭鬧劇的無情揭露。這裡的成長與和平年代的成長不同的是,它不是通過學習習得,而是通過在戰火中失去至親至愛而實現——這是最為悲劇的事情。

說過《少年喬喬的異想世界》,我再來特別向國際政治與戰爭的愛好者正式推薦這部俄式風格濃郁的戰爭片《巴爾幹邊界》。

其實選它也是比較主觀的。我只是單純地覺得二戰影片過多,而且都是西方視角,我想換一個題材、換一個視角,《巴爾幹邊界》恰如其分;此外,戰爭是政治的延續,而這也正是一部難得地具有真實政治背景的現代戰爭題材影片。

巴爾幹半島,世界聞名的火藥桶。這裡曾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二戰結束後,著名領袖鐵托在這裡建立起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南斯拉夫聯邦;然而到1992年,這個聯邦徹底解體,僅剩下塞爾維亞和黑山組成南斯拉夫聯盟。

從1991年起,南斯拉夫內戰連連,塞爾維亞的科索沃自治省中的阿爾巴尼亞人也謀求獨立。

1996年,阿族激進民族主義者成立科索沃解放軍(“科解”),製造了針對科索沃塞族人的屠殺。

1998年,南聯盟軍隊介入科索沃。

1999年,美國聲稱南聯盟製造了針對科索沃阿族人的屠殺。北約隨即繞過聯合國安理會,空襲南聯盟,對軍事和民用設施進行無差別轟炸,科索沃戰爭爆發。

「影視集子」2019,我的電影十佳

這件事諷刺的地方就在於,北約一面用存疑的證據譴責南聯盟非人道的屠殺,一面很人道地把南聯盟炸了個稀巴爛。順便提一個大家都知道的事實,中國大使館就是在5月8日的空襲中被“誤炸”的。

同年,南聯盟被迫妥協,同意從科索沃撤軍。科索沃戰爭結束,但大國間的博弈遠未停止。當時駐紮在波黑(已經獨立的前南聯邦加盟國)的俄羅斯維和部隊迅速出擊,派出一個加強營長途奔襲五百多公里,最終領先英軍三小時,佔領科索沃首府普裡什蒂納的機場。

「影視集子」2019,我的電影十佳

北約獨佔科索沃的企圖就此被挫敗,美國總統克林頓不得不表示歡迎俄羅斯加入科索沃維和部隊。

「影視集子」2019,我的電影十佳

本片就在這段史實的基礎上,虛構了一支俄軍小分隊,在俄羅斯維和部隊抵達之前堅守機場,對抗科解組織的故事。

整部電影表現出優秀的軍事素養,例如俄軍小分隊構築“品”字形陣地形成交叉火力堅守了很長時間;電影也再現了很多真實的歷史鏡頭,如南聯盟的塞爾維亞平民在大橋上舉辦音樂會,以防止北約轟炸大橋。

「影視集子」2019,我的電影十佳

電影還非常理智地強調了民族和解、宗教和解,強調老百姓都是無辜的。片中還出現了俄軍中的韃靼人穆斯林與科索沃阿族警察穆斯林一起在聖光中晨禱。

「影視集子」2019,我的電影十佳

全片唯一扮演了不光彩角色的就是西方勢力以及科解組織。單就這件事而言,這麼安排似乎無可指摘。

10.紀錄(Documentary):《哈馬舍爾德懸案》(丹麥/瑞典)

「影視集子」2019,我的電影十佳

達格·哈馬舍爾德(Dag Hammarskjöld),一個今天對大多數人來說都毫無意義的名字。

「影視集子」2019,我的電影十佳

他是瑞典政治家,1953年起出任第二任聯合國秘書長,在任內積極調動聯合國力量——甚至包括軍事力量——支持第三世界民族獨立。

這與我們今天印象中的聯合國截然不同。

1960年的剛果正處於分裂與內戰之中。比利時選擇支持分離勢力,它的企業“恰好”正在分離勢力的地盤上開礦;而哈馬舍爾德選擇清除在剛果的外國勢力。分離勢力的外國僱傭軍與聯合國維和部隊不斷爆發軍事衝突。

形勢越來越糟,哈馬舍爾德終究無法理清剛果的這一團亂麻。1961年9月18日,他前往剛果調解停火期間,他與隨行人員乘坐的飛機在當時北羅得西亞(今贊比亞)恩多拉附近墜毀。哈馬舍爾德與15名隨行和機組人員同時喪生。

此事太過巧合而離奇,致使很多人相信,是西方老牌殖民國家為了自己在剛果的利益,謀殺了這位富有理想、行事果敢的聯合國秘書長。但是,事件的調查一直不盡如人意,此案最終束之高閣,成為懸案。

半個多世紀後的今天,丹麥記者兼電影製作人麥斯·布魯格 (Mads Brügger) 與其瑞典私人偵探搭檔約蘭·比約克達爾 (Göran Björkdahl) 一道,試圖釐清這起懸案的千頭萬緒。

「影視集子」2019,我的電影十佳

本片的各種線索由麥斯和他僱傭的兩名黑人女秘書的對談串起,麥斯將他的調查過程娓娓道來,黑人女秘書則充當觀眾的視角,並代表觀眾提問。

通過尋訪當事人、查閱檔案,一個神秘的僱傭軍組織“南非海事研究所”(SAIMR)浮出水面:它在南非獨立運作,從西方國家招募士兵,崇尚白人至上,與西方情報機構和南非的種族隔離政府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影片雖然最終無法確切證實這個組織造成了哈馬舍爾德的墜機,但是向觀眾揭開了一個弱肉強食的可怕世界的一角:在這個世界中,小人物、大人物,沒有誰能真正左右自己的命運。當他們的身軀被歷史的車輪無情地碾過,你所能做的也唯有嘆息。

但這個故事仍舊讓人不禁思考:如果哈馬舍爾德沒有殞命長空,如果他的理念得到貫徹,今天的非洲與世界,會是怎樣一番圖景呢?

結語

十部電影說完了。當然,並不是每個類型都覆蓋到了。比如文藝和藝術,我看得不多,所以也沒法選。此外,電視劇也不像以前有時間有耐心追得那麼勤了,所以也沒有電視劇十佳了。

最後,感謝2019年誕生了這麼多出色作品——看電影,真的很快樂;感謝在微信公眾平臺、豆瓣、知乎、頭條關注我的朋友們,沒有你們我不可能一直寫到今天;也感謝我自己無論風雨,堅持創作,希望來年再漲粉。

新年快樂,2020再見。

「影視集子」2019,我的電影十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