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方式】

我們之間的最大的差距不在於學歷、能力,而在於思維方式的不同。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思維是什麼?

思維,新華字典中解釋為人腦對客觀事物間接的和概括的反映,包括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通常指邏輯思維。人的認知形成過程肇始於對直接經驗或間接經驗的感知,正如信息加工,感知即為首先輸入大腦的信號,觸碰到大腦之後,經過大腦CPU的“運算”加工處理形成對事物的認知,運算過程也可稱之為抽象、概括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思維,它是認識過程中的高級階段,其目的在於探索與發現事物的內部本質聯繫和規律性。這樣“學院派”的思維解釋有點高深玄乎,簡單用拆字組詞的方式去解釋思維,應該是思考的維度,對一個事物的認識應該從哪些方面對它進行加工和理解,以達完全融於自己的認知體系當中。例如對於一個蘋果的認識,我們可以從表觀顏色、口感脆度甜度、觸感的軟硬度等方面對它加以理解,經過大腦處理,形成我們對這一實體存在的觀念認識,在大腦中形成一個抽象的烙印,之後再看到蘋果便可以一眼辨識。

【思維方式】

關於對這世界的感知,主觀唯心主義開創者貝克萊認為世界是可以被感知的,即我們可以在大腦中形成對世界的認識,但是我們所感知到的不是實體的存在,而是他所謂的“靈”,因為他認為我們能感受的只是感覺材料而已(顏色、觸覺、味覺……),不是實體存在本身。他是一個絕對的經驗主義者,不管什麼事情他都想試一試,他想知道上吊是什麼感覺,然後就去上吊了,幸得朋友趕到,救他一命。現實中也有這麼有趣的人,十足的經驗主義者,想知道死亡是什麼感覺,就去喝安眠藥;想知道約炮是什麼感覺,就真去嘗試和實踐;還有人想理解妓女的內心,便去站在紅燈區招攬嫖客……

兩種思維方式

方式是指行動所採用的方法、樣式。思維方式即應該被理解為思考問題的方法、樣式,用什麼樣的方法去思考、認識事物。根據面對事物、認識事物的出發點,筆者將思維方式分為目的導向型和“無緣無故”型

目的導向型思維方式是一種更加偏向理性的思考問題方式,面對事物,它的出發點是要達到某種“功利性”目的,這樣的思維方式大多存在於一些成熟而明確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的人的思維當中,這樣的人務實肯幹,設定了目標之後,拆分規劃每一步,腳踏實地、按部就班的朝著目標邁進。就像現在企業招人的晉升通道,就是在給這樣目標明確的人一個絢麗的藍圖。以十年為限,我知道未來我是要成為“地區區總的男人”,所以現階段我需要在經營崗位積累豐富的基層經驗,瞭解產品線,時間需要3-5年;之後轉為職能線,學習管理的理論和實踐知識3年;然後是總部發展2年,從一個集團整體去縱觀它的發展脈絡和管理體制,能夠幫助他更好的從大局觀把握一個地區的經營走向,並有助於其理解和執行總部決策。擁有這樣思維方式的人唯一的缺點就是冷酷而沒有溫度,目標是既定的,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他們不可能是一隻溫順的小綿羊,任人宰割,他們要成為規則的制定者,統領全局,成就千秋霸業。

“無緣無故”型思維方式更趨向於一種感性的思維方式,朱光潛在他的《談美學》一書中寫道“美是一種無所為而為的玩索”,對於美的理解不帶有任何的功利性目的,它就是一種感覺,一種什麼都不為的“品嚐”。面對一處風景,置身其中,體味寧靜,感受山川河流帶來的縱貫古今的歷史感,古來征戰、朝代興衰更替、人煙熙攘生死,在這不變的山河之間是如此的渺小與不足掛齒,再過意難平的思緒,也會被這遼闊雄壯的大自然撫平,這就是美,它是一種基於自身已有認知的想象,品味美的本身就是目的。在這樣的思維方式指導下進行選擇的人,大多性情平和,隨性而熱愛大自然,他們與世無爭,像陶淵明一樣出世,種豆南山也怡然自得。他們執著於熱愛事物的本身,從事物本身發掘樂趣,這種樂趣就是他們堅持從事同一工種的原因,像毛姆小說中追求月亮的高更,更易成為一位在自己領域深挖的專家。“無緣無故”型思維方式它的出發點不是“功利性”的沽名釣譽、升官發財,而是出於對事物感覺上的喜好,這樣思考問題的人不會去違背自己的心意做事,喜歡就做,不喜歡就撤,事物本身所富有樂趣才是他繼續的原動力。但是,情緒化導向的選擇,往往會造成很多的煩惱,想問題做選擇過於簡單而不負責任,衝動一時爽,需要強大的內心,自我調節。

世間是一個動態發展和轉換的過程,關於這兩種思維方式,會並存於同一個人的大腦當中,並會隨著經歷、閱歷的豐富而隨時轉化。後來的我越來越發現,世界的豐富多彩就是因為它沒有絕對,看待問題和做出選擇都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自圓其說,哪有什麼唯一的真理和標準,都TM是個人自我經驗和喜好的選擇結果,也正因如此,才更覺得人總該堅持些什麼,那便最是可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