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大的休息室和“一畝三分地”的由來——故宮遊(二)

上一篇,我們從午門進入故宮,遊了太和門和太和殿,我們知道了皇帝上早朝的地方並不像電視劇演得那樣在舒舒服服的金鑾寶殿中,而是在室外露天的太和門外,而被百姓俗稱為金鑾殿的太和殿側是舉辦大典的地方,這一篇我們來遊一遊皇帝的“休息室”——中和殿。

世界上最大的休息室和“一畝三分地”的由來——故宮遊(二)

在從太和殿去往中和殿的路上,幾尊滿身被刮花的鎏金大缸吸引了很多遊客的目光,這大缸可不光是擺設,它們是故宮最早的消防設備之一。因為故宮是木質結構,極易發生火災,所以人們就想出了在門前放置大缸以便及時救火的方法。每年10月到來年2月,還會給大缸穿上棉套,蓋上蓋子以免裡面的水凍上了。零下的日子,還會在缸下燒炭加溫。

世界上最大的休息室和“一畝三分地”的由來——故宮遊(二)

從明代帶清代,故宮裡曾有三百多口大缸,名曰“門海”,有鐵、紫銅和鎏金銅三種材料所做,可惜這樣那樣的原因,現存只剩下百餘口。在這些缸裡,要數擺放在太和殿兩側的四口大銅缸,和乾清門外兩側的十口大缸體型最為巨大,被稱為“鍍金海”大銅缸,這幾口鎏金銅缸均是清代鑄造的。而東、西六宮庭院裡所擺放的是體積比較小的紫銅缸或鐵缸了,鐵缸大部分是明代鑄造,明代缸兩耳均加鐵環,樣式上奢下斂,古樸大方,注重實用功能,而清代缸則是兩耳加獸面銅環,腹大中收,多了一份手工藝的味道。

世界上最大的休息室和“一畝三分地”的由來——故宮遊(二)

缸身上無數的刮痕是八國聯軍進北京的時候,為把鎏金銅缸上面的金子颳走所致。這些刮痕既是清王朝走向衰落的象徵,也是曾經民族傷痛的見證。

世界上最大的休息室和“一畝三分地”的由來——故宮遊(二)

太和殿後的中和殿看起來像是個尖頂四方的小亭子,規模比剛才的太和殿小了太多,因為這裡是皇帝從後宮出來後,去太和殿或天壇、地壇、社稷壇、太廟等其它地方舉行大典前的休息室,並在這裡先接受主持慶典的官員朝拜和奏事。作為一個小憩的地方,中和殿恐怕是世界上最大的休息室了。

世界上最大的休息室和“一畝三分地”的由來——故宮遊(二)

明清兩代時,每年春分,皇帝都要親領文武百官到先農壇行藉耕之典,即先祭祀先農神,然後親自耕地,稱為藉田禮,以祈求五穀豐登,同時給天下百姓做榜樣。皇帝耕的那塊地叫“演耕田”,因為明朝的時候有十三個省,所以“演耕田”有一畝三分那麼大,而這也就有了我們今天常把“自留地”俗稱作“一畝三分地”的由來。皇帝在去先農壇之前,就是在中和殿閱讀祭文和查看一會兒要耕種時的種子和農具的。

世界上最大的休息室和“一畝三分地”的由來——故宮遊(二)

19米高的中和殿雖是外朝三大殿中最小的,但浮雕雲龍紋御路、踏跺、垂帶淺刻卷草紋一樣都不含糊。殿內外簷均飾有金龍和璽彩畫,天花為瀝粉貼金正面龍。殿內設地屏寶座。門窗的形制則取自《大戴禮記》所述的“明堂”,避免了三座大殿的雷同。

朱棣剛建成故宮的時候,中和殿叫“華蓋殿”,後嘉靖時遭遇火災,重修後改稱“中極殿”,現在天花內的構件上還遺留有明代“中極殿”的墨跡。清順治元年(1644年),清皇室入主紫禁城,第二年改中極殿為中和殿。“中和”二字取自《禮記·中庸》:“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道也”之意。外朝三大殿中,中和殿也是唯一一座可供皇帝一人靜靜思考的地方。

世界上最大的休息室和“一畝三分地”的由來——故宮遊(二)

除了以上講的這些,皇帝還會在這裡閱視家譜。清代每七年纂修一次皇家家譜,纂修工作完畢後就會在中和殿上舉行儀式,送呈皇帝審閱。皇帝的家譜叫“玉牒”,不過玉牒並不是真用玉製成的,也是用紙張書寫,只是為了強調皇家的高貴才稱為玉牒。玉牒御覽後,就要舉行隆重的存放儀式。

世界上最大的休息室和“一畝三分地”的由來——故宮遊(二)

此外,給皇太后上的徽號也是皇帝在中和殿裡閱讀擬好的奏摺。所謂“徽號”是皇家的一種尊號,皇帝、皇后的名字需避諱,但徽號不需避諱,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可以叫。皇帝為了表示孝道,在壽慶和節日會給皇太后上一些吉祥的稱號,像我們熟悉的“慈禧”就是徽號,不過徽號通常都很長,畢竟是所有的溢美之詞,慈禧徽號的全稱是: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祟熙 。所以中和殿也不光是純粹的休息室,而是皇帝做各種準備功課的地方,做個好皇帝可並不容易。

世界上最大的休息室和“一畝三分地”的由來——故宮遊(二)

下一篇,我們講外朝的最後一座建築保和殿,想了解更多故宮遊可點擊:

不想跟團!也不想窮遊!怎麼用最經濟的費用在旅途中享受最棒的體驗?更多既舒適又全面的自助遊、自駕遊,盡請關注遊走在感性與理智間的“饕餮小娘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