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上下两千年文明的发展轨迹,都在这个你从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当我们谈起渔具

2010年,波克游戏公司推出了一款以深海狩猎为题材的休闲竞技游戏《捕鱼达人》,此游戏一出,一度风靡全国,人人下海捕鱼。直至今日,关于此游戏的续集、改版仍源源不断地出现在市场上,版权问题更是一直纷争不断。

这些纠纷,多少也是游戏成功的佐证。除去游戏精彩的关卡设计不说,其成功的因素,是与瑰丽神秘的水下场景、丰富的鱼类种类,以及带给玩家的超乎真实的深海捕鱼体验这三点绕不开的。

把捕鱼作为一种休闲娱乐活动,其实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比如,最为我们熟知的姜太公钓鱼。

中华上下两千年文明的发展轨迹,都在这个你从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中国是典型的农耕文明,但这种文明若无大河文明的贯穿,只会是琐碎的小文明。中国古代海洋也是农业性的,强调“以海为田”,而不是“以海为途”。

江河湖海在我们的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既为我们生存所提供所必须的资源,又因其辽阔深邃、不可掌控的特性而在文化上充满遐想的空间。

中华上下两千年文明的发展轨迹,都在这个你从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鱼是水对人民的盛惠。人们对锦鲤祈福叩首,也津津乐道鱼肉的鲜美;借江舟垂钓来表明自己淡泊明志的心境,也靠海中捕鱼来填补困窘的生活。

渔业文明比农耕文明更早出现,我们的祖先从原始的手动捕鱼到利用捕鱼工具,捕鱼工具从石质、青铜到铁质,再到各种现代化材质,中华上下两千年文明的发展轨迹在渔具中展现。

渔具是历史的物证,它是今人的闲情志,也是古人的工具史。

中华上下两千年文明的发展轨迹,都在这个你从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捕鱼的方式多种多样,历史图像中着墨最多的莫过于垂钓。一瓢轻舟,一杆钓竿,随波荡漾,自由东西。垂钓作为—项娱乐活动的普及,与封建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息息相关。

桓宽在《盐铁论·剌权》中有语:“贵人之家,临渊钓鱼,放犬走兔,隆材鼎力,蹋鞠斗鸡”。

西夏榆林窟的壁画中就有童子带鱼竿携伴出游的图,图中童子姿势惬意,游乐之意跃然。

中华上下两千年文明的发展轨迹,都在这个你从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南宋画家马远所作《秋江渔隐图》,绘一渔夫在渔船的船头抱着桨酣睡,在他身后是竹编的拱形船篷,在船篷之上,还插着一根鱼竿。渔舟停泊在芦苇丛中,时有微风吹浪,波纹细密,在秋日的暖阳下,身着白布衣的渔夫进入了梦乡。

中华上下两千年文明的发展轨迹,都在这个你从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到了清代,获鱼图已成了贵人们的赏景,并且花样颇多。

下图是一件清宫的紫檀插屏,屏心画面中田园、房屋、山石、人物星罗棋布,画面中以象牙雕房舍人物,以点翠作山石田园,景物由近及远,层次分明,颇具立体感,生动地表现出南方水乡的秀美景色。

中华上下两千年文明的发展轨迹,都在这个你从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还有刺绣。该图的罾设在背靠山石的一处水滨,渔夫在水上用木板架起了平台,还做了竹篷遮风挡雨,篷后有几株芦苇,空中还有白鹭飞过,罾已沉入水中,只露出四条弯曲的竹竿,渔夫守着罾,将头靠在臂上,似有倦意。

这渔夫是一位菩萨所化,旁边有善财童子在参拜,其事见于《华严经》,善财童子曾向五十三位高人请教,终于修成正果。

中华上下两千年文明的发展轨迹,都在这个你从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除了这些渔获图外,也有人因垂钓声誉素著。明代严子陵,三拒光武帝之聘,垂钓于富春江畔,其钓台遗迹至今仍存。

中华上下两千年文明的发展轨迹,都在这个你从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但千万别以为手持钓竿的只有贤者和隐士,大盗也不甘寂寞。

明代画家陈洪绶所作《水浒叶子》中,混江龙李俊也是左手持钓竿,右手搭额朝前观望。此画本是酒牌,将水浒人物与酒令文字巧妙搭配,形成戏谑嘲讽、幽默风趣的文字游戏。

中华上下两千年文明的发展轨迹,都在这个你从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垂钓之乐,司空曙用一首《江村即事》表达的淋漓尽致: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渔具——一种世代相传的生活印记

在进入到农耕文化以前,捕鱼打猎是人们重要的谋生手段。相比较于狩猎,捕鱼除了需要一定的技巧外,它的危险性小,劳动量低,是祖先们获取食物的主要方式之一。

在渔网出现之前,先民在海滨及江河的捕鱼方式还处于原始的阶段:所谓一击、二突、三搔、四挟。

中华上下两千年文明的发展轨迹,都在这个你从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击,就是用树枝、石块等将鱼类击伤或击毙。

突,就是尖锐的树杈去叉鱼。

搔和挟,则是捕捉栖息于泥沙中的贝类的动作。

这四种动作,以及所采用的树枝石块等物,俨然是渔具的雏形。后来,先民学会了用植物纤维编织成原始的渔网,从此渔业捕捞跃入了新的纪元。

网的出现,是一件大事,渔获量极大提高,捕鱼者生产所得除了维系自身生活所必需之外,还出现了大量剩余,以物换物的原始贸易开始出现,人类社会因之有了深广的变革。

中华上下两千年文明的发展轨迹,都在这个你从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渔具的细化出现在西周。《诗经》中曾出现大量渔具的名目,可看做是西周渔具的集束式爆发。《诗经》中提到的渔具名目有网、钓、罛( gū)、罭( yù)、汕、笱、罶( liǔ)、罩、潜、梁等十余种渔具渔法,这些距今已有两三千年的渔具名称,几乎一直延续到现在。

到了汉代,我们可以看到汉画像中的汉代渔业景观,大致有徒手捕鱼、网捕鱼、叉鱼、钓鱼、罩捕鱼、鱼鹰捕鱼、水獭捕鱼等多种方法。汉代渔业的灿然勃兴,与休养生息的政策有关,也印证了当时水体环境优越,鱼类丰富多样,使渔具有了各类变体。

中华上下两千年文明的发展轨迹,都在这个你从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东晋时出现了沪,这是一种定置渔具,主要分布在今上海一带。那时黄浦江尚未形成,苏州河直通东海,沿岸居民在海滩上置竹,以绳相编,根部插进泥滩中,浩荡的竹墙向吴淞江两岸张开两翼,迎接着随潮而至的鱼虾。后来,沪成为上海的简称,在地名中保留下来。

在工具之外,古人也开始驯养善于捕鱼的动物,利用动物的捕鱼习性,有着事半功倍的奇效。

中华上下两千年文明的发展轨迹,都在这个你从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及至清末,张謇兴办实业,奏请设立渔业公司,并购买渔轮“福海号”,进行拖网捕捞,这标志着中国渔业的近代化。

沈同芳参与其事,作《中国渔业历史》,在总结清代渔具时,渔网和船舶都有了具体尺寸,体现了一种专业上的自觉。

值得注意的是,该书也提到新式的渔轮“网大船快,电灯佐之,断非粗笨浅隘旧有之捕鱼船所可较量”,蒸汽动力的渔轮福海号的效率颇为可观,“日夜换班,约每日三网,每网八小时,每二十小时多可得鱼七八千斤”。

至此,渔具的古典时代已经悄然落幕。

一个人的半岛史

现今,我们在国内谈及海洋文化、渔具历史与海怪传说,盛文强是绕不开的一个人。

中华上下两千年文明的发展轨迹,都在这个你从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1984年,他出生于青岛胶州湾的一个海岛,自幼饱受海洋文化的熏陶。捕鱼、制造使用渔具,对于岛上长大的他来说,至今依旧驾轻就熟。

除了是渔民,他同时还是一位学者。

这些年,他接触到大量海洋文化方面的古籍甚至孤本、影像资料以及海外资料,逐渐构筑出一部庞大的海洋文化谱系。

他用一支笔,建构了一个文与史交织,真与幻交叠的“半岛”图景。海洋在盛文强的笔下,被赋予了生命,有着狂悖与华美的气象。

2016年,盛文强出版了一本小说《渔具列传》,扉页是一页影印的《广渔具图谱传序》,他在序言里介绍说这本书是他在胶东民间渔村考察渔具时,从一户渔家的针线盒下偶尔得到的。

中华上下两千年文明的发展轨迹,都在这个你从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此书是一部来自民间的微型渔具史,分门别类,有着完整体系,分为舟楫、网罟、钓钩、绳索、笼壶和耙刺6个部分。作者“枕鱼斋主人”多年读书,却遇上科举制废除,于是回家贩鱼为生,此书是他为一本古书《渔具图谱》所作的注释图赞。《渔具列传》承袭此书,二次创作。

但在这本书的最后,盛文强撕开了这层虚幻。“枕鱼斋主人”的故事,是盛文强为小说设计虚构出来的一个实验性文本。“这是移形换位的自我分裂术,借此可以元神出窍,远离本体,再回头反观己身,从而获得全景视域”。

他用“自我分裂”的出场方式让此书循环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所书写的内容也与渔具若即若离,为读者表演了一场文字魔术。

但“枕鱼斋主人”绝非完全的虚幻,他或许是盛文强自己所建构的半岛图景的组成。同样的生于海边、多年读书、靠海谋生,也同样的潜伏着对于海洋的野心和渔具的精神追求。

3年后,盛文强具象化了“枕鱼斋主人”,他让《渔具图谱》从一本传说之物,变为了现实。

中华上下两千年文明的发展轨迹,都在这个你从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渔具是人们在长期的渔业劳动中建立的工具体系,时至今日,在江河湖海中仍可看到《诗经》里的渔具,足见这种传统的强大。又因国土辽阔,渔具的地区差异也极为明显。

今挑选历史图像中所出现的渔具图,汇为一编。这些图像来自古籍插图、文人绘画、民间艺术等各类图像系统,皆为主观描摹,或可窥见历史中的渔具奥秘,体察渔具的审美意蕴,同时也可作为一份人类学及民俗学的图像志。”

这是他在新书中的序言。在盛文强看来,渔具是古老的东夷部落精神的孑遗,原始渔猎精神,正是在纷繁的渔具谱系中得以具现。属于他的半岛史,也正因此而延续。

中华上下两千年文明的发展轨迹,都在这个你从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点击“更多”或扫描二维码即可购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