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美的疫情下“加槓桿”:中國家用空調總庫存已超4500萬套,存量廝殺再加劇

格力美的疫情下“加槓桿”:中國家用空調總庫存已超4500萬套,存量廝殺再加劇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盧曉 北京報道

新冠肺炎疫情中,白電巨頭美的集團(000333.SZ)和格力電器(000651.SZ)均發行了近兩百億規模的債券。

3月1日晚間,格力電器宣佈擬註冊發行債務融資工具,合計額度不超過180億元(含)。需要提及的是,格力電器此前並未有過發債記錄。而在三天前,美的集團也宣佈擬向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申請註冊發行總額不超過200億元的債務融資工具。這也是其迄今為止最大一筆債務融資。

同為家電產業白電三巨頭,也都進入了兩千億營收俱樂部,格力和美的並不差錢。疫情之中,兩家公司都選擇大手筆發債的原因是什麼?而這個共同選擇又折射出家電產業將遭遇哪些變化?

齊推百億債務融資

格力電器和美的集團都從未發行過如此大規模的融資債務工具。

公告顯示,格力電器債務融資工具擬註冊額度合計不超過180億元,其中擬註冊超短期融資券的規模不超過100億元,短期融資券的規模不超過30億元,中期票據的規模不超過50億元。格力電器表示,發債主要用於公司及下屬公司補充流動資金、償還債務、支持項目建設等生產經營活動。

2017年7月,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在一場關於中國製造的演講中曾稱,“就是營銷立下了汗馬功勞,讓格力電器從1997年到今天做到1000多億也沒有銀行貸款。”而相對格力首次發債融資,Wind數據顯示美的集團2016年曾發行20億元超短期融資債券,此外其2011年之前還曾多次發行中期票據、短期融資債券等,但發債的規模最大在20億元。而在美的最新的債務融資包含超短期融資券和中期票據兩種,發行規模均不超過100億元。美的也在公告中稱,募集資金將用於滿足公司生產經營需要等。

當下被認為是發債融資的利率低點。

資深投行人士王驥躍認為,格力和美的兩家企業選擇此時發債並不是因為疫情而出現了現金流緊張,而是因為疫情提醒了現金保有量的重要性。他告訴《華夏時報》記者,目前中票短融的利率比較低,大概在3.5%左右,“比貸款利率要低,是很好的融資品種。”他同時表示,“債券或債務融資工具期限較長,可以續發,對銀行的依賴度降低,也不會擔心銀行抽貸。”作為參照,銀行貸款的基準利率為4.35%。

而從近期市場公開的幾樁超短期融資來看,期限在270天以內的超短期融債券的利率則更低。今年2月,廈門國貿發行10億元規模的20廈國貿SCP005,票面利率為2.3%。中遠海發近期在銀行間市場發行的2020年度第二期及第三期超短期融資券,規模都為10億元,期限180天,票面利率則低至1.90%。

王驥躍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債券票面利率與融資規模沒什麼關係,與公司的信用度、融資期限、以及市場資金富裕度有關,“近期市場資金是比較多。”

家電行業承壓

美的跟格力在公告中都提到融資是為了拓寬融資渠道,優化融資結構,提升公司流動性管理能力。但兩家公司在家電行業內都是“不差錢”的龍頭企業。

格力電器2019年三季報顯示,其當期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為327.3億元,同比增長117.13%。期末其母公司負債表中的貨幣資金有1298.25億元。美的集團2019年三季報顯示,其當期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為297.9億元,同比增長52.07%。其資產負債表中當期貨幣資金為524.28億元。美的此前還宣佈了52億的股票回購計劃。

從財報來看,兩家公司的財務費用也一直呈盈利狀態。2019年三季報顯示,格力電器、美的集團報告期內財務費用分別為-13.96億元和-21.14億元。

據《華夏時報》記者瞭解,格力和美的都早已成立財務公司,對上下游公司提供金融服務。其中格力電器2008年控股珠海格力集團財務有限公司,目前持有其88.31%的股份,董明珠親自擔任財務公司的法人。美的集團財務有限公司則成立於2010年7月,美的集團持有95%的股份。美的集團財務有限公司法人、董事長為肖明光。公開資料顯示,肖明光為美的集團副總裁,他上一任職務是美的集團財務總監。

在行業龍頭企業不差錢卻要加大財務槓桿背後,新冠肺炎疫情對家電製造業造成一定衝擊。據《華夏時報》記者瞭解,復工率、原材料供應以及海外市場訂單交付等是家電行業在疫情中面臨的集體困難。但更重要的是,我國的家電產業已經進入到存量市場,疫情則進一步抑制了家電品類的消費需求。

具體到在格力和美的都佔據重要地位的空調業務,2月27日,產業在線副總經理何金明表示,截至2020年2月中國家用空調的總庫存是4532萬套,“現在在庫存絕對值上是一個比較高的水位”。

但需要提及的是,空調行業的高庫存並不是因為疫情。何金明表示,2019年空調品類在內外銷上都存在壓力,其中在行業大幅降價的背景下,我國家用空調內銷仍下滑0.7%。他同時認為空調的大幅降價也打破了渠道商的空調保值預期,“大家都不願意進貨,造成空調內銷端口出貨非常困難。”

但另一方面,他也認為從去年10月份開始,銅等空調零部件的成本開始往上走。而受疫情影響,家電企業的物流、人工成本也都在往上走,“老庫存有可能是有成本優勢的。”

資深家電行業觀察人士劉步塵則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假如沒有疫情發生的話,他對今年家電行業的整體判斷也是不容樂觀,因為沒看到家電向好的動因出現。“今年疊加疫情因素,讓家電產業雪上加霜。”但他同時認為,家電在眾多行業中遭受疫情衝擊的負面影響最小,“疫情影響最嚴重的2、3月恰是空調產業的淡季。而且整個市場就這麼大。”

“疫情加速了家電行業洗牌,對一批中小家電企業來說今年是個坎。”劉步塵對《華夏時報》記者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