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8萬字和一句話:著名作家李佩甫的寫作人生!


50年、8萬字和一句話:著名作家李佩甫的寫作人生!


50年、8萬字和一句話:著名作家李佩甫的寫作人生!‖老家許昌

採訪整理‖邢婷婷 李正穹

圖‖胡思遠

讀好書

是豐富和清洗自己的最佳捷徑

可以讓人生變得更加寬闊

我其實從來沒想過要當一名作家,是讀書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跡。

我出生於河南許昌的一個普通工人家庭,家裡往上數三代都不識字。小時候,家裡唯一有字的東西就是半本黃曆,連真正意義上的書都沒有。但我卻從小就愛讀書,字都沒認全的時候,就到處找書看。我上小學三年級的時候,已經是我們家識字最多的人了。當時,我有個同學,他父親是清華畢業的,家裡藏了好多書。我就經常拿塊糖或者橡皮,跟這個同學換書看。

到青少年時期,我同時辦了許昌市裡四個借書證,有縣圖書館,市圖書館,工人文化宮圖書館和地區圖書館的,到處借書看,凡是能找到的書都看。

書籍為我打開了外面的世界。那會兒,窮人家的孩子哪知道什麼是麵包,更甭提吃了。但我卻很早就在書本里“吃”到了。在書中,我看到善惡,看到是非,找到了人類精神生活的標尺。書籍還為我們攤開了一個個生活的沙盤,在你還沒有遭遇到挫折、苦難的時候,如果你看了這些書,你會發現,在此後的生活中,你不會恐懼和驚慌,因為你已經見識過了。

雖然喜歡閱讀,但自己從小沒有很大的志向,也沒什麼文學夢。我曾下過鄉,種過地,後來考上技校,又進工廠當工人,開過各種各樣的車床。本以為自己會成為一名技術工人,但過程中由閱讀開始轉向嘗試寫作,不斷投稿改稿。1978年,我在省級刊物上接連發表了3部短篇小說,拿了35塊錢稿費。正因為這3部短篇小說,我被調入文化局成為了專業創作人員。

所以說,我能夠從工人大雜院裡走出來,成為一名靠“筆頭”吃飯的人,要感謝閱讀。我覺得自己很幸運,歪打正著、陰差陽錯地找到了自己喜歡而且能夠做的事情。找到了這支“筆”,我就得好好握住它。我曾經給人說過,對我來說,除了這支筆不能丟掉,其它的一切都可以。

我小時候生活條件差,讀書是“野路子”、“亂讀”,不太系統,有什麼讀什麼。大量閱讀之後找到一些精華,但還是比較盲目的。現在讀書條件比我們那時好得太多,國門打開之後各種文學作品都湧進來了,可以有選擇、有系統地進行閱讀。

閱讀最重要的,還是要讀好書。讀書可以開拓人生的格局和見識。在書本當中,你可以看到底線在哪裡,可以知道什麼是好,什麼是壞,這很重要。比如,你不可能走完所有地方,見識很多不熟悉的人,但你都可以通過書本熟悉,增加見識,擴大人生的格局。讀書,特別是讀好書,是豐富和清洗自己的最佳捷徑,可以讓人生變得更加寬闊。都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但真正想走遍世界還是很困難。然而通過讀書,卻可以實現坐在家裡遊遍世界。


50年、8萬字和一句話:著名作家李佩甫的寫作人生!

中國社會進入了一個

現實比文學更精彩的時代

文學這種創造性勞動,不僅僅是現實生活的簡單描摹。它來源於生活,而又高於生活,是一個民族語言的先導和方向,是民族精神上的標尺,對人類精神走向起著導向作用。

當前,中國社會進入了一個現實比文學更精彩的時代。社會生活急劇變遷,各種千奇百怪的事情都可能會發生,常常使人目不暇接,甚至目瞪口呆。對當代作家而言,一方面趕上了如此多元、複雜以至駁雜的時代,堪稱幸事;另一方面,這又對準確把握生活提出了更高的標準。作家們要拿出更好的作品,我覺得思考的時間遠遠不夠。

此外,嚴肅文學也遭受著網絡化的衝擊。現在進入了一個全民寫作的時期,人人都可以在網上發表自己的一點感受、一點想法或經歷,各種文字鋪天蓋地席捲而來。但我覺得,網絡上的一些東西更像是一個個故事,或者一種經歷,還不能叫創作。

當然,多元化、全民寫作一方面是好事,另一方面也可能導致一些好的文學作品被淹沒。文學還是有標尺的。什麼是標尺?時間。好的文學作品需要歷經時間的淘洗。文學一旦失去了應有的水準和品格,失去了應有的境界和探索精神,失去了文學語言應有的思辯性和想象力,結果必然是庸俗化的泛濫。

這種情形下,更需要作家們的堅守和創新。堅守,是文學的品格和態度。創新,是文學的精神和方向。要做到這兩點,作家一是要深入到生活當中,還有就是要提高認識時代和生活的能力。

認識生活的能力是高於生活的。作家需要用認識的眼光照亮生活,用獨一無二的表述方式表達生活,並將自己的觀察、思考和認識融入其中,創作出來的東西才能稱之為文學作品。打個比方,一個老農民可能生活很豐富,但他不一定能看清農民,寫清農民。


50年、8萬字和一句話:著名作家李佩甫的寫作人生!


平原是我的家鄉

也是我的寫作領地

以人民大眾為寫作方向,對我來說是天然的。

我雖出身於工人家庭,卻跟鄉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我從小在平原上長大,家裡所有的親戚幾乎都是農民。我中學畢業後也下鄉當了知青,後來還當過生產隊長之類,下去掛職鍛鍊過。自從搞專業創作之後,我每年都下去走一走,跟鄉人們一起生活一段時間。所以,我對鄉村、對平原非常瞭解。我熱愛自己的家鄉,希望這塊土地上的人們能生活得更好。

平原是我的家鄉,也是我的寫作領地。作家都有最適於自己寫作的領域,就是寫他最熟悉的事,這樣寫起來才能左右逢源。對於我的寫作而言,我很早就定位在寫我的平原。開始也就是幾個縣,後來它逐漸擴大到我心中的平原,變成一種虛擬的平原。

作家寫作也離不開時代生活。如果脫離了,就不可能寫得那麼真切。當前,生活正在發生巨大變化,對作家來說也是個考驗。作家只有不斷深入生活、認識生活,然後才能拿出無愧於時代的好作品。

中國,特別是中國農村,當前正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在的農村跟過去的鄉村完全是兩回事。尤其是城市化進程,是農民的又一次解放。

有一年我寫《生命冊》的時候,到鄉下住了三個月。住的其中一個村據說原來是一個大村,很喧鬧,有3000多口人。但有一天晚上八九點鐘,我圍著村子轉了一圈,沒碰到一個人,只碰到一條狗。我最近又到一個縣轉了一圈,發現現在農村基本只剩三分之一人口還住在村裡,且大部分都是老人和孩子。

大批農村人口流向城市,尤其是年輕一代。這種流動一般是一人帶一家,一家帶一族,一族帶一村,從各個方向大量流向城市。我最近專門採訪了一個賣胡辣湯的,他竟然在鄭州帶出一百多口賣胡辣湯的。

歷史上,農民從來沒有受到過現在此般重視。我最近還去了四個村子,村裡都配備第一書記。有一個村裡打了67眼機井,全是縣裡拿錢,村裡的公路基本都是縣裡拿錢修的。現在農村正發生著很大的變化,跟過去的老印象完全不一樣了。現在平時村裡沒什麼人,一到過年,大批人開著車回去,還比誰的車好。村裡房子都建得很好,但就是沒人住。有一些農村確實是逐漸衰敗了,因為人口留不住,大家還是要走向城市。

這種城市化進程是不可逆轉的,當然也是進步,是走向文明。現在,大家希望鄉愁這個精神還在,鄉村記憶的美好、傳統文化的精神還在。所以說是物質上逃離鄉村,精神上留住鄉愁,正確的表述應該是這樣的。


黨員幹部沒有底線意識和規則意識

就很容易濫用權力

《平原客》裡梅陵縣的原型是鄢陵縣,我之前曾經去過。後來為了小說的寫作,我又去了三次。採訪時,我無意中走到李德林原型出生的村子。村裡人告訴我,這個副省長當年每次回家時,離家2裡地就會下車,自己步行回去。他一般都會在口袋裡裝上幾包煙,見了老鄉你讓一支我讓一支,口碑特別好。到後來我採訪的時候,他的口碑依然很好,老百姓都說這個人是個好人。我問他為啥出了事?老百姓說是風水問題,他家蓋房蓋到“坑”裡去了。這是老百姓的理解。

這麼一個百姓口中的“好人”,為什麼會慢慢變成一個“壞人”,甚至殺人犯呢?我覺得這不光是他的問題。中國三四十年來發展變化巨大,在這個過程中全民都裹進去了。

我們這個國家當年是計劃經濟,計劃經濟往市場經濟過渡是沒有參照系的,基本是摸著石頭過河。這個過程中,我們缺的是規則和規則意識,這是最重要的。我們的規則都是一步一步、一年一年不斷重新建立起來的。在建立規則、不斷修正的過程當中,就會出現一些問題,包括腐敗問題,這是不可能避免的。

人不可能沒有私心,但是有了規則就會有底線。現在是市場經濟,市場經濟強調等價交換。在這種情況下,黨員幹部一個是要靠文化素養、靠信仰,再一個就是樹立規則意識、底線意識。

首先是信仰問題。一個民族、一個人,信仰是第一位的。我小時候受過這種教育,當時不知道自己長大要幹什麼,但是知道自己要有犧牲和獻身精神。那會兒的教育是不得了的,在大家心目當中樹立了一種犧牲和獻身的信念,這信念來自信仰。有了信仰,就不會太計較個人的利弊得失,而是憑藉著堅定的信念克服遇到的一切困難。相反,一旦信仰缺失,就會像“無根”的浮萍,很容易被各種誘惑所吸引,迷失在“圍獵”當中。

其次是規則意識、底線意識。腐蝕都是為了各種各樣的利益。有的人為了他的生意,為了他的工程,為了他的個人問題,會想方設法把你腐蝕掉。不要小看民間的腐蝕力,它對領導幹部的侵害是巨大的。當誘惑和腐蝕蜂擁而上的時候,是全方位的、各種方法都用。這時候有沒有底線意識,能否守住底線就很關鍵。個人的文化底蘊、品格和素養,都影響著你的底線意識。

黨員幹部沒有底線意識和規則意識,就很容易濫用權力,先是犯小的錯誤,然後膽子越來越大,逐步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在這一方面,十八大以來的反腐敗工作,就起到了很大作用。全面從嚴治黨的提出,就是為黨員幹部打入了很強的制度意識、規則意識,逐漸在黨員幹部心目中形成共識。

對於社會來說,這個風氣的扭轉在歷史上從來沒有。據我觀察,以往的一些不正之風,近年來基本上是剎住了。比如,請客吃飯的幾乎很少了,再比如公車使用,現在要麼保留公務用車,但是你不能拿車補,如果拿車補就不能用公車。這個意識是強制性質的,它一次一次打入,這種信號一次一次強烈灌輸,漸漸形成一種慣性記憶,對黨員幹部、對社會都是一種正能量約束,對社會風氣的扭轉,起到很大的作用。

建立規則意識、制度意識,不是一天半天能完成的,需要常年建立,需要多年不斷強化。尤其是對於全民來說,強化規則意識非常重要,要一次一次地告訴他,這條線不能碰。


50年、8萬字和一句話:著名作家李佩甫的寫作人生!


採訪札記·他用生命書寫平原

“平原是我的家鄉,也是我的寫作領地。我熱愛自己的家鄉,希望這塊土地上的人們能生活得更好。”

一段段無需修飾就自帶文學性的回答,蘊含的是作家李佩甫對閱讀、對寫作、對平原的熱愛,更是對時代呼聲的回應。

總有人在問,這是個怎樣的時代?

“這是一個現實比文學更精彩的時代。”當李佩甫面對這個問題時,他用這樣的回答,道出一個作家觀察世界的角度和感知變化的心境。

“當前,生活正在發生巨大變化,對準確把握生活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對作家來說是個考驗。”雖然接受採訪時的語氣不急不緩,但從李佩甫的敘述中,仍然能夠感受到他對自己的鞭策——作為一個作家,就是要不斷深入生活、認識生活,拿出無愧於時代的好作品。

其實,李佩甫已經拿出過很多好作品。從“平原三部曲”到《平原客》,這位握了近40年筆桿子的作家,以家鄉河南為原點,用深刻有力的筆法寫下了無數平原人物和平原故事。

在訪談中,李佩甫談到了自己創作《生命冊》的過程,有三個數字讓人印象深刻:50年、8萬字和一句話。這部作品,李佩甫寫了3年,而準備時間卻長達50年;最開始已經寫好的8萬字,只因沒找到那句界定語言和情緒走向的開篇第一句話而全部廢掉。為了找到這一句話,李佩甫用了一兩年時間,直到又一次在鄉下連住三個月後靈感爆發。“我是一粒種子”,這句話,成為《生命冊》的開篇,開啟了這部獲得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的作品。

這個時代,大多數人都在忙於事業,急於成功。被多多少少有些浮躁的情緒包圍,很難想象李佩甫是以怎樣的耐心摸索《生命冊》開篇第一句話,更難想象用50年日積月累的人生際遇培育出的碩果,會給培育者本人帶來怎樣的欣喜與釋然……這位用生命在創作的作家,這部經歷重重磨難得到的厚重作品,能帶給人們的思考太多太多。

訪談中,有一個問題,我沒問李佩甫:“這個時代還需要什麼?”

我想,答案已經躍然紙上:在快速變化的時代,還需要一雙冷靜的眼,這樣才能將時代看得真切;還需要一顆熱情的心,這樣才能洞見時代的希望所在;還需要一支不輟的筆,這樣才能記下時代的點滴變化,匯成歷史奔騰的長河。


50年、8萬字和一句話:著名作家李佩甫的寫作人生!

(本訪談內容及圖片均來源於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採訪札記由李正穹撰文。本文原題:《寫透平原、洞察時代,著名作家李佩甫的寫作人生》。)

愛許昌老家,看“老家許昌”。 老家許昌,情懷、溫度、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