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知識:探索宇宙暗物質與電磁波理論

賀俊傑/文

科普知識:探索宇宙暗物質與電磁波理論


暗物質暗能量在科學界已經論證了很長時間了。其實宇宙空間是沒有絕對真空的,它充滿了暗物質暗能量。如果是絕對真空,光和電磁波將無法傳輸,引力波也不復存在,因為失去了導體。

暗物質其實也是一種微粒,根據理論計算,應該是基本粒子的五千萬億分子零點零零零一都不到。目前人類根本無法觀測到,也沒有任何儀器可以測到。

科普知識:探索宇宙暗物質與電磁波理論


而且暗物質不止一種,初步估計少說也有上萬種。人類目前研發的對撞機,和暗物質根本不在一個檔次上,猶如在宇宙深處萬億光年的地方觀測地球上一隻小小螞蟻,徒勞無益。

不過有科學家認為:探索宇宙暗物質暗能量的奧秘的關鍵所在,應該要了解電磁波理論。

量子力學的波粒二象性揭示了物質的形態與物質的實在性是意識的變現。

哲學上,人生意義的剖析揭示了人類創造就是意識創造,人生需求就是意識需求。意識決定了物質,意識也決定了生命。

所以,一切物質也都是意識思維的載體,而意識思維正是一切物質所存在的現象,什麼樣的物質就有什麼樣的形態和性質,那麼就會表現出什麼樣的意識思維。

原始電磁波以電磁風暴的形式構建起質子和中子“星球”,質子、中子構成原子核、原子核與電子構成了原子,電子在運動中發送光子,實際上微觀的原子結構就如一個宏觀的宇宙模型。

宇宙時空起源完美的球形光磁能量體的膨脹,然後通過意識構建起宇宙時空。

如上的這一電磁波理論只是有形理論,我們能看得見摸得著。那麼暗物質暗能量是否與這一理論一致呢?按道理應該是一致的,只是現在無法觀測到,無法證實。

宇宙中有大約三分之一是暗物質。中微子就是一種暗物質粒子,它的質量應當非常小,在暗物質中只能佔微小的比例,絕大部分應是所謂的中性的弱作用重粒子。它們究竟

是什麼目前還不清楚。理論物理學家猜測,它們可能是超對稱理論中的最輕的超對稱粒子,是穩定的,在宇宙演化過程中像微波背景光子一樣被遺留下來。

科普知識:探索宇宙暗物質與電磁波理論


暗物質暗能量單靠傳統的科學實驗和理論研究並不能解開其神秘面紗,電磁波理論可以簡單的形象的解釋暗物質暗能量方面的一些道理。

我們知道電磁波就是光,光與電磁波是同一事物的兩種叫法。這裡的光不只是指人類肉眼可見光,而更多的光是人不可見的。電磁波的傳播速度就是光速。光具有波粒二象性,也屬於一種暗物質。

原始電磁波以電磁風暴形成質子的球型結構,由於磁力線帶正電荷,因而質子的一端帶有正電。這組電磁波分成了兩個部份,一個是電子,是質子的磁矩和周邊虛光子的組合,因而電子是以概率波的形態而會發生衍射。

電磁波是光與磁結合的單元能量和動量體,電磁波存在一個結構模型和運行模式,所以電磁波是一個單元邏輯門,它在三維時空的傳播模式就是一個單元邏輯,而電磁波的聚集就是一種邏輯算法。

電磁波就是按照邏輯算法構建起宇宙的時間與空間及宇宙中一切物質。

邏輯算法是思維意識的基礎。按照弦理論,宇宙是弦振盪的海洋,我們假定宇宙就是一個電磁波振盪的海洋,因為電磁波是一個單元邏輯門,那麼宇宙時空就是由電磁波的幾何邏輯算法構建起來的,邏輯是意識思維的基礎,因此具有邏輯的宇宙就是一個意識宇宙,從而時空也是存在意識的。

更準確地說:意識是電磁波表現出來的三維時空波動效應,電磁波是意識的單元載體,電磁波會集體產生邏輯算法形成意識並構建起宇宙、宇宙的時空、宇宙中一切物質。

科普知識:探索宇宙暗物質與電磁波理論


因為宇宙中一切物質都是以電磁波這種能量的存在形式,那麼物質發送的可見電磁波就構成了物質的外形態即粒子性,而物質發送的不可見電磁波就構成和物質的內在屬性即波動性。

而電磁波就是意識思維模型,所以物質的兩而性都只是一個意識形態,只是可見與不可見之分而已。而可見與不可見也只是相對於我們的意識來說的。而相對於其它意識生命,並不一定也是這樣認為的。

愛因斯坦的一個最偉大最重要成果,就是發現了質量與能量之間的內在關係,並對這種關係進行了定量描述,這就是著名的愛因斯坦質能方程式E=MC2。趨勢論的唯一理論前提就是:假設能量與質量之間存在數量轉換關係,即類似於E=MC2這樣的方程式成立或存在。

根據這一理論推導出的暗物質和暗能量被稱為二十一世紀現代物理學和天文學晴朗天空中的兩朵烏雲,揭開暗物質、暗能量之謎,無疑將是人類認識宇宙的又一次重大飛躍,必然會導致一場新的物理學革命。


科普知識:探索宇宙暗物質與電磁波理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