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賓的埃爾弗賴萊島在進行改建之後,被命名為德拉姆堡,有著“不沉的戰列艦”和“混凝土戰列艦”等美譽。
德拉姆堡是由菲律賓陸軍工程兵和5000名勞工歷時四年建造完成。建成後長達110米,寬度達到了44米,安裝了兩座特製的雙聯14英寸口徑M1909火炮炮塔,分別被命名為“馬歇爾”炮塔和“威爾遜”炮塔。這種火炮是為德拉姆堡要塞專門設計的,並沒有安裝在其他海防要塞或者是戰艦上。
兩座炮塔分別位於混凝土澆灌的要塞頂部,呈揹負式佈置。前部的炮塔位於下層甲板,擁有正面230°的射界。後部的炮塔位於頂部甲板,擁有理論上360°的射界。所有的火炮都擁有15°的仰角,射程可達17.5公里。威力巨大的穿甲彈頭可以對來訪的敵方戰列艦構成嚴重威脅。
除了威力驚人的主炮外,“不沉的戰列艦”還擁有兩座6英寸/152毫米口徑的副炮。這種炮是當時美國輕巡洋艦上標準的主炮,也作為戰列艦上的副炮使用。
2座副炮採用炮廓炮的形式佈置在要塞側面的岩石崖壁上具有一定的射界。島上後來又加裝了兩門76毫米高射炮進行對空防禦。
德拉姆堡真正的防禦措施是令人目瞪口呆的混凝土裝甲。艦體頂部覆蓋有厚達6.1米的鋼筋混凝土,周圍的混凝土厚度則高達7.6米~11米。
也就是說,無論是當時的火炮武器,還是現在的導彈武器,就算是投到廣島的原子彈,對這座鋼筋混凝土打造的“戰列艦”都不可能造成完全摧毀。
這艘“混凝土戰列艦”為了確保可以有效運作,共有大約240名軍官、士兵在要塞工作。除了表面陣地上的一些木製房屋外,他們真正的生活區、發電機,指揮室和彈藥庫等都位於鋼筋混凝土堡壘的深處。
這艘“不沉的戰列艦”其厚重的裝甲也在戰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初期,日軍為了能有效地奪得德拉姆堡,派重型轟炸機對該堡進行了強烈轟炸,使用150毫米的榴彈炮進行全面的對轟。然而為期五個月的轟炸日本海軍還是沒能拿下這艘“戰艦”,甚至沒有沒有造成任何傷害。
一直到1942年5月6號,遭受到幾個月轟炸的德拉姆堡美軍守軍最終因為兵彈盡糧絕選擇了投降。
1945年初美軍反攻德拉姆堡,在軍艦轟炸機配合轟炸之後,沒有起到任何效果。
美軍指揮官想出用石油火攻的辦法,美軍部隊隨即派遣工兵登島,向堡壘中灌注汽油和柴油,使用定時器引燃。引燃後碉堡瞬間升起了大量濃煙,碉堡裡的所有日軍指揮官以及士兵全部死亡,美軍則毫髮無傷。
閱讀更多 虎翼說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