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不可及》,從敘事、主題和人文關懷三角度全面解析電影魅力

一個有態度的吃瓜群眾


觸不可及》,從敘事、主題和人文關懷三角度全面解析電影魅力


引言:


《觸不可及》是一部2011年11月上映的法國喜劇電影,卻曾讓很多觀眾流淚。由著名導演奧利維·那卡什執導的這部電影預算並不高,沒有任何好萊塢動作大片的炫酷噱頭,用950萬歐元成本,創造了法國影史奇蹟。《觸不可及》曾經連續兩個多月佔據法國票房冠軍,打破了經典愛情電影《泰坦尼克號》的紀錄。


這部取材於真實事件的優秀電影,斬獲2011年東京電影節最佳影片金麒麟獎和最佳男主角獎項。本片兩位主演:弗朗索瓦·克魯塞和奧瑪·賽,雙男主憑藉入木三分的傳神演繹和默契配合,同封影帝。(想起了16年周冬雨和馬思純憑藉雙女主電影《七月與安生》同獲金馬獎影后)


如果僅從電影的喜劇定位來看,很多觀眾覺得單純逗人發笑的電影,如果品味不佳、笑點尷尬,便會失去藝術價值,難登大雅之堂。但其實很多根植於人文哲思、意蘊深厚的喜劇片卻成為電影史上的藝術經典,經久不衰。


從電影史的角度看喜劇:


回望電影的百年發展史,喜劇片作為諸多類型片當中的“香餑餑”,用自己獨特的輕鬆詼諧、圓滿結局,贏得了觀眾喜愛。好萊塢喜劇的風靡、成龍功夫喜劇的流行、香港和大陸的賀歲片不斷迭代,刷新春節檔票房紀錄……這些現象無疑體現出了喜劇電影受眾廣泛,歷久彌新和極大的藝術張力。


法國著名劇作家莫里哀說:“喜劇的責任,就是通過娛樂來糾正人的缺點。”如果一部喜劇電影用人性、人情來作為幽默的內核,把崇高和滑稽在深層形態上進行結合,把主人公高尚的道德和閃光的人性進行外化,那麼也必然會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遇見你之前》、《遺願清單》等優秀喜劇電影,用幽默的方式對死亡、友誼、愛情、尊嚴和生命價值進行探討,令觀眾獲益匪淺。剛剛橫掃奧斯卡四項大獎的韓國電影《寄生蟲》,也是喜劇外殼下對社會、階層甚至政治的現實隱喻。


這部《觸不可及》同樣借用喜劇的幽默來講述悲劇命運的主人公。種族、階層、貧富差異巨大的兩位男主,都有自己觸不可及的靈魂禁地和現實困境。


誠然電影的故事足夠精彩,但如果僅從這個層面解讀經典,未免過於單薄,很難深刻體會影片真正的藝術魅力。因此,本文將從電影的“敘事結構、主題呈現、人文關懷”這三個方面,從微觀到宏觀為大家深度解讀。


一、真實事件改編,電影精妙細緻的敘事


《觸不可及》取材自真實故事,法國導演奧利維·那卡什把一個法國富翁的自傳《第二次呼吸》改編為這部電影,迷戀跳傘的白人富豪熱愛冒險,卻因為一次事故而高位截癱,他不得不高薪聘請全職看護。


但是富翁不按常理出牌,應聘者當中,不乏專業知識和經驗兼備的人才,他卻執意選擇毫無經驗,剛剛出獄的貧民窟黑人混混。但是這樣一場看似隨意的選擇,卻引出了一場深刻的彼此救贖。


當真實動人的故事被搬上大銀幕,攬獲東京電影節大獎,成為當年法國電影票房冠軍,片尾也貼心地展現了影片的原型人物(極致催淚)。


觸不可及》,從敘事、主題和人文關懷三角度全面解析電影魅力


本片的成功除了故事過硬,也離不開電影精妙細緻的敘事性特色。導演牢牢抓住了故事發展的核心矛盾和兩位男主身份的反差,並以此為初始發散點,向觀眾展示真實質樸,源自生活細微之處的人性美,沒有炫技和濫用高科技效果,也沒有火爆的動作場面來吸睛。


故事的敘述,簡潔、流暢,幾乎沒什麼調動好奇心的跌宕起伏,但貫徹全片的那種娓娓道來的口吻,卻出乎意料地深入人心。我們就先從敘事學角度分析這部經典電影,解讀它的敘事藝術性。


1) 敘事學與電影敘事一波三折的緣分


電影首先是一種藝術; 儘管技術發展和其他趨勢風雲變幻,電影的首要任務是保持創造性和文化的實際價值。——雷米·富尼耶·郎佐尼


因為電影呈現方式的特殊性,闡述故事或思想只能採用畫面而非文字形式,所以長期以來人們對於電影藝術的評析賞鑑,更多是從美學角度出發,而非敘事學角度。最初的電影敘事也並未引起敘事學研究的重視。


敘事學理論最早發源於弗拉迪米爾·普羅普,在法國結構主義影響下得到了迅猛發展,並被託多羅夫命名為 “敘事學”。巴特《敘事作品機構分析導論》、 布雷蒙《敘事可能之邏輯》以及格雷馬斯的《結構主義語義學》,三大著作被認為奠定了敘事學的基礎。


法國結構主義敘事學代表人物熱奈特著有《敘事話語》,在前輩基礎上,一舉把敘事學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後期,經典敘事學受到了後結構主義理論的挑戰。直到1997年和1999 年,

戴衛·赫爾曼兩次提出了相對於結構主義敘事學的 “後經典敘事學”,為敘事學的發展打開了新的一頁。


後經典敘事學以尋求新的學科範式為特徵,反映了 “新興技術和方法論”,跨越了 “文學敘事的侷限”,表現出對 “新興媒體和敘事邏輯”的興趣。


“敘事學是指敘事組織的話語、文學、編史學、繪畫、電影以及其他領域的任何主要方法。”事實上,早在1966 年,巴特就認同了這一觀點,只不過偏執於從結構主義文本分析的經典敘事學長期以來忽略了敘事學與電影的結合。


但幸好,在這部法國電影中,我們看到了敘事學和喜劇電影的完美結合。


2) 電影清晰的敘事線索


《觸不可及》既然沒采用好萊塢大片那種久經沙場的成功模式,想叫好又賣座,只能把而故事的敘述發揮到極致,尋求突破。


1、 敘事的主體和真實性


從敘事主體角度來講,電影採用第一人稱手法,敘事者是兩位主人公黑人德瑞斯和白人富翁菲利普,而受述者則是觀眾。


從真實性角度來看,“由真實故事改編”在影片開端就有所展現,結尾真實原型人物出鏡,更是對此加以呼應。但也因為故事真實,電影的敘述必須和故事達成完全一致,觀眾不再需要揣摩故事發展,也不再允許導演和編劇發揮過多的誇張藝術想象,但也意外拉近了敘述者與受述者的距離。


電影用這樣親切的口吻來敘述,把日常又珍貴的人類情感,深深印到了每一個觀眾心裡。


2、敘事的三要素


根據熱奈特的敘事學理論,我們可以將敘事分為三部分: 時間、語式和語態。


<1>時間順序很好理解,就不做贅述。從形式上,也分為倒述和預述兩種形式。《觸不可及》採用了預述的方式,畢竟在影片的最開始我們就知道了兩位男主結為好友。但導演為了保留懸念,增強電影精彩程度,從故事細節上下了功夫,突出了兩男主身份和地位的反差,把兩個主人公的真實命運隱藏。


兩人起點的巨大差異和終點的同獲幸福,電影的開始階段就開始蓄力刻畫。在講述主人公往事的時候,導演還運用穿插了倒敘手法,讓整個敘事從時間角度,既兼顧了清晰的條理,又達到了輕鬆活潑。


<2>語式是指敘事者描述故事的方式。基於熱奈特提出的距離和聚焦兩個概念。


所謂距離,就是敘事對於事件的模仿程度。影片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所以導演對於距離問題必須慎重。首先,導演將演員的身份定義為 “有限視野敘述者”,即敘述者身份等同人物。其次,在個別情節中,導演還穿插 “全知敘述者”和 “視角外敘事”的身份。


給大家舉幾個例子,菲利普那個

性感美麗的女秘書,導演反覆利用視角外敘事為德瑞斯和她的曖昧關係保留懸念,提供笑料(那個邀請泡澡的情節笑炸),直到最後才揭開其同性戀的身份。女秘書在德瑞斯告別之際,也不忘逗他。


對於德利斯的身世描述,導演的刻畫很精彩,先是德利斯的養母以視角外敘事身份的斥責,讓觀眾認識到一個片面的德利斯,揭開混混的身份; 緊接著菲利普的律師以全知敘述者身份描述細節,什麼剛從監獄出來之類的,從而使受述者觀眾加深對德瑞斯的負面印象,為進一步在敘事中形成反差做好鋪墊;。


最後再由德瑞斯自述收尾,為人們揭開了德瑞斯充滿傷痛的成長經歷,先抑後揚,最大程度激起了受述者對於德瑞斯的心疼。這部電影的成功,導演在距離角度的把控絕對功不可沒。


聚焦一詞也是基於熱奈特的理論,是對敘述視點的選擇。聚焦可分為零聚焦、內聚焦和外聚焦三種形式。從本片敘述手段分析,導演採用的是內聚焦的形式,即敘述者等於人物的敘事辦法。


在本片大部分時間裡,都採用了固定聚焦的模式,即焦點在兩名主人公的巨大反差當中。種族、膚色、貧富、修養、個性、階層和教育截然不同的兩人,矛盾簡直無處不在。音樂品味、思維方式、生活習慣以及戀愛觀念都在不斷碰撞。兩個主人公的矛盾是故事的主線,也是導演聚焦的焦點。


或許是為了增強喜劇效果,導演為觀眾安排了很多焦點切換,獨特的法式幽默。舉個例子,菲利普的女兒和“雞毛撣子”男朋友分手,失落大哭,德瑞斯見錢眼開,用自己簡單粗暴的方式處理了小孩子的矛盾,還有德瑞斯看到菲利普花大價錢買“鼻血畫”,自己也搗鼓了一幅畫,還被菲利普賣出去了。


觸不可及》,從敘事、主題和人文關懷三角度全面解析電影魅力


導演的焦點切換讓觀眾在探究電影主題的同時,感受了很多意外的樂趣。影片最後,導演徹底轉換焦點,德瑞斯迴歸家庭,另覓工作,幸福的女主人公埃莉諾出現,影片的最後,當菲利普在餐廳裡看著埃莉諾出現,那種出其不意見到心上人的表情,瞬間讓我流淚。覺得演得真好

,那一雙笑中帶淚的眼睛和微微抽動的嘴角,將菲利普的緊張與歡喜演繹地淋漓盡致。


<3>語態是指敘事行為的發生時間和事件發生時間兩者的關係。這部電影導演採用的是 “事後敘述”和 “同步敘述”相結合的模式。採用事後敘述是因為本片是由真實故事改編,電影第一要務就是重現真實故事發生的過程,因此所敘述事實也天然地屬於事後敘述。


同步敘述的運用是因為導演要盡力提高電影的可看性。沒辦法,電影既是藝術又是商業,得賣錢,有票房壓力。事後敘述容易引起受述者的乏味感覺,所以導演在電影中穿插了很多幽默元素,打造了一個令人忍俊不禁的喜劇。


還用諸如招聘、追求女秘書、學畫畫、跳傘、聽音樂、和筆友見面等獨立的小故事片段把電影串起來

,讓人們暫時忽略故事的已知結果,而專注於享受觀影。影片開頭的打賭飆車也是吸引觀眾一探究竟的一大原因。


二、涉及社會、種族、階層和人性的深刻主題表達


《觸不可及》能夠長期佔據豆瓣TOP25的位置,和電影簡單故事背後的深刻主題關係匪淺。一個癱瘓富翁和小混混的相遇,影射出關於社會、種族、階層和人性的深刻反思。


影片中的主人公來自兩個天壤之別的社會階層,貧富差異巨大,黑人和白人的鮮明對比,暗示了他們就是不同世界的人。但他們在彼此接觸的過程中,從質疑到信任,從陌生到熟稔,從排斥到依賴,還有許多的感動,成就了一段“互相救贖”的溫情故事。


喜劇的外殼下,除了菲利普和德瑞斯的誠摯友誼,導演還拍攝了很多寫實畫面,

在銀幕上展示法國非裔生活的場景,讓觀眾在觀影歡笑的同時,可以有一定程度的社會反思。這部電影無論是商業性、藝術性還是社會性都非常出色,當年觀看人數超過2000萬,轟動一時,還讓整個電影團隊還得到了法國總統薩科齊的接見。


德瑞斯偶然走進菲利普的生活,成為他的全職護理。在影片中,我們能看到白人富翁和貧民黑人生活的強烈對比的鏡頭。導演站在相對客觀的角度反映了大部分非洲移民在法國的生活現狀。細緻到他們的居住環境,生活來源,不良習氣和平時的穿著打扮。即便不是富豪襯托,他們也和當地法國人差距很大。


首先是經濟狀況的巨大對比。從黑人男主德瑞斯來看,他壯碩健康,但生活在底層,沒有穩定收入。還曾因搶珠寶店入獄半年,習慣利用暴力去解決問題。親情缺失,他的弟弟也在犯罪邊緣。目前在法國,像德瑞斯這樣生活在社會底層的非洲移民家庭很多。教育和技能跟不上,就只能靠政府補助來維持最基本的生活。


我們看到電影中,德瑞斯其實是被歧視的,菲利普朋友勸他辭掉德瑞斯,說貧民窟的人危險暴力,並且沒有同情心,這就是階層既定印象。目前非裔移民進入法國社會,大部分還處在社會的底層,無法融入法國主流社會。而他們微薄且不穩定的經濟收入不足以支撐體面的生活和完備的道德。德瑞斯在影片中帶菲利普飆車,騙警察,甚至偶爾找火辣美女”按摩耳朵“,都是他出身底層所接受的薰陶。


觸不可及》,從敘事、主題和人文關懷三角度全面解析電影魅力


其次是居住環境和衣著的對比。導演特意拍攝了德瑞斯和他的養母及弟弟妹妹們生活的狹窄公寓,就連洗澡都毫無隱私和舒適可言。這或許就是為什麼德瑞斯在看到菲利普家貴族氣息的大浴缸和臥室的時候,就把自己的所謂原則拋到腦後,趕緊接下了護工的Offer。


根據布爾迪厄在其著作《區隔》裡分析的理論,一個人的社會地位越高、收入越多,那麼該人就會選擇更有設計感,更上檔次的穿著或者生活用品。而社會地位低,經濟狀況差的階層卻只看重商品的實用性。


所以順便提一下穿衣風格的對比。應聘的片段,導演給了鞋子特寫,德瑞斯夾雜在他們當中顯得格格不入。他穿著一雙破舊的白色球鞋,而別人都是鋥亮的皮鞋。只有一次德瑞斯穿上了西裝參加菲利普的慶生會,黑人總統奧巴馬的梗就出現了。


菲利普呢,他是個癱子,但穿著打扮十分精緻,大多數時間都穿著白色襯衣搭配西裝或者羊毛衫,時不時脖子上還繫個絲巾。導演用這樣外化的方式凸顯他們社會地位及品位的差距。


這樣的鮮明對比讓觀影者不得不注意當今法國社會非裔的生活現狀和熱議的移民問題,質問當前法國政府的移民政策,期望“自由、平等、博愛”的法國國家格言能在社會生活中成為現實。影片最後溫暖的結尾也告傳達了這樣的信念:雖然在這個殘酷的現實世界裡還存在著許多問題和不公,但是每個人都可以期待擁有真誠、平等、互助的友誼,說不定就實現了呢!


觸不可及》,從敘事、主題和人文關懷三角度全面解析電影魅力


以上就是電影在社會、種族、階層方面的現實意義。那麼人性方面,又給了我們怎樣的啟示呢?


故事源於菲利普的善意和修養,這是白人富豪人性的閃光點之一。當這個黑人來應聘護工,但不像其他人那樣用“關愛殘疾人”的同情眼光看他,把他當成正常人,嘲笑他的音樂品味和幽默感的時候,菲利普就已經有所觸動。


他正需要這樣桀驁不馴,沒有同情心的人,只有這樣他才能消解自卑,覺得自己像個正常人,而不是極致脆弱的癱瘓者。導演在德瑞斯這裡用了先抑後揚的刻畫方式,觀眾在初始階段看到的都是黑人身上的缺點,坐過牢,暴力無禮,沒有同情心。但是誰也逃不過“真香定律”,

很快我們就看到了德瑞斯身上最大的閃光點,那就是“鈍感力”。


“鈍感力” 一詞來源於日本作家渡邊淳一的那本集其人生智慧之大成的《鈍感力》一書。“鈍 ” 有兩個基本意義:1、不鋒利,不快,引申為不順利。2、笨,不靈活。可渡邊淳一卻對鈍毫無貶斥之意。他認為 ,“鈍感力”是 對周圍事物的一種柔性的能力,是相對於反應激烈、張揚、剛硬而言的一種為人處世的態度。這種態度是積極向上的,蘊含著深刻的人生智慧。


黑人德瑞斯的“鈍感力”體現在哪裡?貧民窟長大的黑人,沒有良好教育帶來的修養和文化也沒什麼優雅的藝術品味。但是人家行動力強啊!看中菲利普的漂亮女秘書,直接就發出邀約;鄰居多次停車堵門,能動手就不廢話;看到菲利普筆友的電話,二話不說給撥通。這樣超強的行動力背後,都是一顆強大的心臟,“鈍感力”在背後支持。


簡單來說,他不怕可能到來的打擊和困難,即使被拒絕也不會覺得難堪。面對那些不開心的事情可以忽略不計,泰然處之。就像《阿甘正傳》裡的阿甘,《功夫熊貓》裡的阿寶,艱苦創業的馬雲,都是擁有這項能力的代表人物。古往今來,但凡有所成就的人,沒有玻璃心。范仲淹老先生早就說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過於敏感的人,會因為別人一句話,領導一個眼神,就患得患失,思慮過度,時間都被消磨在黯然神傷上面了,哪裡還有勇敢追夢的勇氣和時間呢?一旦開始消極的惡性循環,就會在潛意識裡覺得自己不行,覺得自己什麼都不能勝任,就是一個廢人。神經過敏導致別人的無心之言就能腦補一出大戲,久而久之,連朋友都沒有了,因為和這樣的人相處太累了!


那麼我們該如何修煉 “鈍感力”呢?五個要點:1、迅速忘卻不快之事。2、認定目標 ,即使失敗仍要繼續挑戰。3、坦然面對流言蜚語。4、對嫉妒諷刺,常懷感謝之心。5、面對表揚 ,不能得意忘形。


德瑞斯在“鈍感力”的基礎上衍生出了獨特的個人魅力和高階心態。電影中的一個很深刻的記憶點就是菲利普的生日會,貴族朋友體面出席,聽著交響樂,在德瑞斯看來高雅但無趣。說到這裡也必須誇一下電影的配樂,除了電影化敘事登峰造極,就連音樂都極為考究,堪稱非常愉悅的視聽體驗。


生日會上演奏的是亨德爾的大協奏曲,德瑞斯幽默又獨到地點評了其中的幾首,維瓦爾第,巴赫和裡姆斯基·科薩科夫的經典曲目從這個“下里巴人”角度來看,有的是

咖啡廣告,有的是泡妞專用,有的是巴黎失業補助中心電話鈴聲,有的是動畫片《貓和老鼠》。


而德瑞斯喜歡的音樂風格在喜歡古典樂的法國貴族看來,估計就跟咱們的“野狼DISCO”差不多吧!但他身上自帶的動感活力,能很快感染身邊的人,為大家帶來快樂,這就是一種很強大的魅力和開放心態。這種心態讓他無論何時何地,和誰相處都能表現自然,不卑不亢,勇敢表達自己的觀點和喜好,不遮掩真實情感。


觸不可及》,從敘事、主題和人文關懷三角度全面解析電影魅力


正是有了鈍感力做基礎,他們才能放開手腳,坦然自若,無論是工作生活還是感情,都沒在怕的,到哪裡都吃得開。反之敏感的人,因為怕受傷害,就什麼都不敢做。這樣下去,會導致封閉的底層心態。這種底層是指精神世界的羸弱,負能量,愛抱怨,懦弱。


底層心態的表現之一就是:愛抱怨,愛諷刺,怨天尤人。把所有的不如意都歸結於外部原因,長此以往,必然更為封閉,孤寂甚至窮困潦倒。畢竟人都是趨利避害的,這樣的人,誰也不願接近。


這種底層和高階心態是指精神層面而言。畢竟片中的殘疾富豪,一開始也是敏感脆弱的底層心態,而身處貧民階層的黑人德瑞斯,卻憑藉自己的鈍感力和開放高階心態,抓住了命運給他的機會。


觸不可及》,從敘事、主題和人文關懷三角度全面解析電影魅力


他的熱情樂觀和超強行動力,推著菲利普走向人生的第二次幸福,也讓菲利普意識到不能繼續脆弱和逃避,自己的幸福要勇敢爭取。試想德瑞斯如果沒有這兩大人性的閃光點,他又怎麼能“助人且自助”,完成一次完美的靈魂救贖呢?


生活中的我們呢?也要牢記鈍感力和高階心態,做一個正能量的勇敢者。就像王朔告訴自己女兒的話:“內心強大到混蛋,比什麼都重要。”現代社會很多剩男剩女,有一個原因就是內心脆弱,害怕拒絕,所以不敢去追求自己喜歡的人。但是你連嘗試的勇氣都沒有,還談什麼得到呢?


追愛需要鈍感,最好還有真誠,那麼你絕對是感情世界的強者!只有懷著一顆開放的心,才能在人生旅途中,活出精彩的自己,見識到彩虹般的人,體驗到真摯的情感,當你漸漸老去,回望自己的一生,你才不會後悔,懊惱自己從未有勇氣開始。


三、“自由、平等、博愛”的法國人文精神


首先我們要清楚,價值觀是一個歷史性概念。在公元9世紀,法國形成民族國家之後,其價值觀念與中世紀時期其他西歐國家並無差異。在大約5個世紀裡,受到宗教影響,聖徒成為人的楷模,而騎士精神則體現了人在世俗社會中所追求的價值。


在法國大革命之前的“舊制度”時期,君主、貴族的榮譽價值觀形成一種傳統,等級制度在越來越完備的同時也走上盛極而衰的道路,自由和平等的缺失導致佔據財富的資產階級要以革命的方式追求自己的權利,平等、自由、安全、財產權被寫入1793年憲法。


然而,法國大革命波瀾起伏,在之後的半個世紀中,共和國和帝制反覆更替,現代法國的價值觀經歷了漫長的形成過程,直至20世紀中葉才最終鞏固。 “自由”、“平等”、“博愛”三個概念相互之間形成對立統一的內在邏輯,這句傳播深遠的法蘭西共和國格言是幾代思想家的智慧結晶。


作為核心價值觀,它衍生出公平、正義、民主、法治、世俗性等共和制度原則,影響著普通法國人在社會生活中的價值觀。這種人文精神已經深植於法國人的血液,成為一種烙印。這部電影獲得成功也離不開法國獨特的歷史和文化淵源。


同時,源於具有深層意識統攝的價值觀及情感基調,法國民族樂觀浪漫、自由民主的生活意識,影片獲得了法國公民的一致共鳴。在金錢至上、快節奏的冰冷都市,人與人之間純粹的情感越來越少,所以電影中的真摯友誼才如此動人,讓人不禁心嚮往之。


觸不可及》,從敘事、主題和人文關懷三角度全面解析電影魅力


培根曾說:“得不到友誼的人將是終身可憐的孤獨者,沒有友情的社會則是一片繁華的沙漠。”


好的友誼不僅能讓人的情感得到和風細雨的慰藉,也能在人的精神世界給予引導,讓脆弱敏感的人走出黑暗混亂的胡思亂想,進入光明和樂觀理性的思考。並且開誠佈公與否和友情的深淺,並不能用時間長短來衡量。只要你的心是敞開的,是一個靈魂正直的人,你就更容易建立美好的友誼,擁有和諧溫暖的人際關係。


電影中,菲利普從開始的封閉內心到敞開心扉,從孤獨的世界走出來,就完成了個人的靈魂救贖。而德瑞斯從最初與社會格格不入,叛逆暴力,到後來學會關心別人,真誠奉獻,甚至學習畫畫,瞭解音樂,並在應聘下一份工作的時候以自己獨到的藝術見解得到了面試者認可,菲利普也在無形中讓他

脫胎換骨,融入社會。


影片最美妙的地方,就在於在於“它詮釋了最純粹的友誼,不論膚色,不分國界,不比貧富,只在乎心與心的契合”以及對人性中真實自我的肯定與追求,這也是該片的核心精神所在。那麼思考一下,兩者從最初的天差地別到逐漸和諧,其中的重要推動力是什麼?根本來講,就是 “自由、平等、博愛”的法國人文精神。


結語:


本片融入了專屬法國浪漫國度的濃郁人文關懷和高雅藝術品味,用灑脫獨特的法式幽默,向觀眾傳達了真摯可貴的友誼和積極向上的樂觀態度。這樣的優秀影片,在世界喜劇電影史上經典留名,實至名歸。建議大家嘗試觀影,相信我,你絕對

不會後悔


(圖片源自網絡,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