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旅行意义2:说说壮游和穷游

分享《旅行的意义》第二期,第一期发在已发在头条文章中,五期题目如下:

一、旅行是带你的灵魂,去寻找生命的春光。

二、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说说壮游和穷游。

三、心灵和身体,总要有一个在路上——论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

四、那些关于旅行的作品都热雪血未冷,能带给你久违的温情和感动。

五、我们所知甚少,而这个星球却如此美好。


无论壮游还是穷游,都是走向远方的一段人生历练。

何谓壮游?壮游是为了生命的更臻完善,而选择走向远方的一段人生历练。在世界范围内这种文化一直被延续,读万卷书且不论,在“走万里路”方面,西方人不逊于中国人,他们没有“父母在,不远游”的传统,骨子和血液里有更多的亡命冒险因子,要不哪里来的欧洲大航海运动?

并不是媳妇总是别人家的好,中国也不缺少壮游文化。发明刀耕火种并亲尝百草的神农氏,化身鲲鹏同风而起的庄子;“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李白(这位老背包客几乎不停地在各地转悠);“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杜甫;游遍神州的徐霞客……哪一个不是壮游的实践者?还有不知道有没有护照和签证就出境的:卫温下夷州、玄奘赴印度、鉴真东渡日本、郑和七下西洋……这些跨海、跨国的壮游之举,哪一件不让人热血沸腾?

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旅行意义2:说说壮游和穷游


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旅行意义2:说说壮游和穷游

遗憾的是,壮游文化在近代中国突然消失了,或者说没有被很好的继承。有人说,祖辈们下南洋、闯关东不算壮游吗?我认为那算“闯”的文化。因为祖辈们年少时遍地起狼烟,是被迫去的异乡。为什么壮游文化消失了呢?因为我们的爷辈、父辈,因为历史的际遇,他们长期生活在物质贫乏或者生活动荡之中,普遍缺乏安全感,一辈子为了养家糊口在田间地头耕种,一分钱掰两半花,没有条件去旅行,整日担心断粮,一堆孩子嗷嗷待哺,不可能去体验壮游的人生。

而我们这一代80后,被金钱和权利的单一、二维价值观绑架了梦想,用房子和车子来给内心增添安全感,用金钱和社会地位作为衡量成功的准绳。大多数人都挤破脑袋进城,尤其是一线城市。很多时候,城市这两个字,就代表梦想。可是这个梦想需要金钱,需要学区房,需要汽车、需要养老金。然后就一直忙啊忙,攒不下钱来买房子,抽不出时间来谈恋爱,在城市里就这样弯腰撅着活。很多人在彷徨和忙碌中度过了自己最宝贵的青春岁月。很多人年轻的时候用时间来换钱,老了再用钱来换时间。

还好,很多人已经发现了这并不是生活的全部,正努力的在对这种绑架说“不!”。于是,趁热血未冷,趁眼中还有光芒,他们背起了行囊开始壮游,体会在路上的感受。即便风餐露宿,也是充满希望的活着,活出了不一样的自己。这样的人让我好生佩服!

什么是生活最重要的东西呢?如果你认为是以城市为代表的梦想,那当然可以去追求无止境的忙碌和成功。但更重要的东西是创造生命的无限精彩,包括精彩的旅行。

说说穷游。其实没钱也一样旅游。钱不是旅行的决定性因素,金钱决定旅行的长度和舒适度,而心灵决定旅行的深度。啥是穷游?就是说走就走,不为钱所困。先来一段古文: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这段古文映射了一个道理——穷游。看不懂的去百度找翻译:清代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穷游的例子很多啊。试问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带钱了吗?在生活中,穷游的例子也比比皆是,我们不要嗤之以鼻,要羡慕别人说走就走的勇气。那些老外背包客有钱吗?大多数都是有梦想的普通人,或者有钱也愿意体会穷游。我们在九十年代,会看到一些外国人,穿着大裤衩旅游鞋,背着一个巨大的双肩包,一句中国话不会说,力图走遍中国山川,而且这还只是他们世界之旅的一部分。后来我们知道这些人叫背包客。

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旅行意义2:说说壮游和穷游

我在2001年暑假开学去成都的路上遇到过两个背包客,一个德国的一个瑞典的,他俩也是路上认识搭伴一起走的,手拿地图要去峨眉山。因为两个人都爱看足球,我们三人就在火车上手拿啤酒一顿神侃,他俩一个是拜仁球迷,一个是沃尔夫斯堡球迷,聊了巴拉克,聊了比埃尔霍夫。还提到中国世界杯预选赛的情况,下车后我朋友来接我,把他们送到了榕城饭店,我到现在还记得。

那是新世纪之初,我第一次知道背包客。他们多半住青年旅馆,对本地人的友好来者不拒,给酒就喝,给饭就吃,有艳遇也来之不拒。中国话只会说:你好,谢谢。还有一句很长,就是:对不起,我的中国话不好,你说的我不太明白。进入20世纪后,中国经济发展了,意识也跟上去了,很多中国人也背着包走出省外乃至国外,把旅行当成了人生最有价值的投资。旅行最大的好处,不光能见到很多人,遇到很多你在故乡看不见的美食、风景和桥段,而是走着走着,在一个际遇下,突然重新认识了你自己。并且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发现了一种久违的感动。

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旅行意义2:说说壮游和穷游

说完了壮游和穷游,最后再回答一个问题:旅行和旅游到底有什么分别。

这属于小学语文区别近义词的范畴。到底有啥区别,和我爱人及友人交流后答不成共识。其实两个词没有孰优孰劣,也不能说两个“旅”有深浅程度之分,旅行和旅游共同的特点是用行动的力量来发现世界的美好。其它方面我按自己理解归纳了一下。

旅行重在“行”,强调过程,重视体验,最好的风光和心情永远在路上,要带着结结实实的疲劳去触摸品味聆听。旅行有冒险的性质,比如去骑行青藏线、去漂流雅鲁藏布江、去穿越罗布泊无人区,这绝对不能叫做旅游。但为啥还有人冒死要去呢?——因为想体会生命在最艰难处的绽放。

旅游重在“游”,游玩、观赏、消费。能做飞机尽量不坐火车,衣食住行越舒服越好。旅游的目的地基本都事先选好,前期计划和攻略显得重要,按清单列表一项一项玩好玩遍很重要。

听过一个词叫游行吧,再次印证旅游和旅行之区别。“游”是一种姿态,“行”是运动过程。大家应该明白,我费了这么多笔墨重点想说的是旅行,不是旅游。

如果生活给你出一道选择题:

A 做一个有才的人

B 做一个有用的人

C 做一个有趣的人

你当然想全选,不过只能选一个的话,我选C,因为A和B都是对他人和社会讲,C是自己和他人都乐呵。最后用苏东坡的宋词《定风波》收尾,因为这个扣题写雨天旅行的感受。 苏东坡虽然以上三点全占,但很多朋友不了解,他除了才华和济世,还是一个及其有趣的人,也喜欢旅游。他说:山间明月,河上清风,不属于任何人,而是闲者得之。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潇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