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學部和工材學部“優先發展領域及主要研究方向”

近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公佈了八大學部“優先發展領域及主要研究方向”,材料人摘錄了化學學部和工材學部相關內容整理如下:

化學學部和工材學部“優先發展領域及主要研究方向”

化學科學部優先發展領域

(1)化學精準合成

主要研究方向:新試劑、新反應、新概念、新策略和新理論驅動的合成化學;非常規和極端條件下的合成化學;原子經濟、綠色可持續和精準可控的合成方法與技術;化學原理驅動的合成生物學;特定功能導向的新分子、新物質和新材料的創造。

(2)高效催化過程及其動態表徵

主要研究方向:構築特定結構和功能催化材料的新方法與新概念;催化活性位點的調控;原位、動態、高時空分辨的催化表徵新方法與新技術;催化反應機理和過程的新理論方法。

(3)化學反應與功能的表界面基礎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表界面結構與電子態的新穎特性;表界面修飾和反應性的調控;分子吸附、組裝、活化與反應;外場調控與表界面反應性能增強;多尺度、多組分複雜界面電化學體系;新介質體系中的膠體以及界面現象;表界面過程研究的新理論和新方法。

(4)複雜體系的理論與計算化學

主要研究方向:強關聯及激發態的電子結構理論新方法;針對大分子和凝聚相體系的低標度有效算法;針對複雜體系,發展多尺度的動力學理論,包括量子動力學、量子-經典混合以及經典動力學。

(5)化學精準測量與分子成像

主要研究方向:新的分析策略、原理與方法;超高時空分辨光譜技術與成像分析;多維譜學原理與技術;單分子、生物大分子和單細胞的精準測量、表徵及操控;活體的原位和實時分析;生物傳感與重大疾病診斷;公共安全預警、甄別與溯源;大科學裝置的應用;極端條件下的化學測量與分析。

(6)分子選態與動力學控制

主要研究方向:高效分子振動態製備技術和基於相干光源的探測技術;多原子反應動態學;表界面化學反應動力學;分子振動激發態、電子激發態及非絕熱動力學;多元複雜體系的動力學測量及模擬。

(7)先進功能材料的分子基礎

主要研究方向:新型功能材料體系的分子基礎與原理,以及多尺度結構及宏觀性能控制;高性能和多功能新材料的創制,這些性能與功能包括面向能源、健康、環境和信息等領域的光、電、磁、分離、吸附、仿生、能量儲存與轉換、藥物輸運、自修復、極端條件應用等。特別注重我國特色資源的研究和深度利用。

(8)可持續的綠色化工過程

主要研究方向:複雜體系化工基礎數據的精準測量與建模;限域空間或極端條件下的質荷與能量傳遞和反應;複雜化工體系介尺度理論與方法;基於原子經濟性和宏量製備的化工過程及過程強化技術。

(9)環境汙染與健康危害中的化學追蹤與控制

主要研究方向:複雜環境介質中汙染物的表徵與分析,多介質界面行為與調控;大氣複合汙染控制;灰霾形成機制與健康風險;水和土壤汙染過程控制與修復;持久性有毒汙染物環境暴露與健康效應;環境中抗生素及抗性基因的傳播與控制;放射性物質的環境行為與防控。

(10)生命體系功能的分子調控

主要研究方向:以細胞命運調控為主線的分子探針設計、合成及應用;生物大分子的合成、標記、操縱、動態修飾、化學干預及其相互作用網絡定量化;小分子對生物大分子的系統調控;重要生物活性分子的發現與修飾(文本複製於“口袋科研”公眾號);重大疾病治療的先導藥物發現和靶點識別。

(11)新能源化學體系的構建

主要研究方向:碳基能源的高效催化轉化;燃料電池、二次電池和超級電容器等電化學能量儲存與轉化系統集成;高效太陽能電池材料設計與製備、器件組裝與集成的光電轉換過程化學;纖維素類生物質選擇轉化和生物燃料電池。

(12)聚集體與納米化學

主要研究方向:分子聚集體中的基元協同作用;大分子、超分子和納米結構的精確構築和調控;大分子凝聚態結構、動態演變及其理論與計算方法。

(13)多級團簇結構與仿生

主要研究方向:團簇的精準製備、本徵性質表徵和理論;團簇的動態生長、機理、結構和性能;團簇多級結構的構築與協同效應;仿生團簇的生物功能和高效化學活性。

工程與材料科學部優先發展領域

(1)亞穩金屬材料的微結構和變形機理

主要研究方向:發展新型具有特殊性能的非晶態合金體系;複雜合金相的結構和性能研究;結構特徵與表徵方法;結構與熱穩定性;變形機理及強化機制;脆性斷裂機理及韌化;深過冷條件下的凝固行為及晶體形核和生長過程研究。

(2)高性能輕質金屬材料的製備加工和性能調控

主要研究方向:輕質金屬材料(鋁、鎂、鈦合金和泡沫金屬等)合金設計、強韌化機理及組織性能調控研究;先進鑄造、塑性加工以及連接過程中的工藝、組織和性能調控的基礎理論研究;使役性能與防護基礎理論研究;燒結金屬孔結構控制基礎研究。

(3)低維碳材料

主要研究方向:低維碳材料的結構特徵及其新物性的物理起因;低維碳材料中電子、光子、聲子等的運動規律和機制;低維碳材料的可控制備原理與規模化製備方法;低維碳材料的新物性、新效應、新原理器件和新應用探索。

(4)新型無機功能材料

主要研究方向:基於微觀物理模型和物理圖像的高溫超導機理研究與應用;多鐵性材料的合成和磁電耦合機理與應用;超材料的結構設計原理及其新效應器件;阻變材料的物理機制和器件憶阻行為的可調控性及原型器件研究。

(5)高分子材料加工的新原理和新方法

主要研究方向:高分子材料加工中結構演變的物理與化學問題;高分子材料非線性流變學,以及高分子加工不穩定現象的機理;高分子材料加工的多尺度模擬與預測;高分子材料加工的在線表徵方法;微納尺度加工等新型加工方法,以及基於原理創新的加工技術。

(6)生物活性物質控釋/遞送系統載體材料

主要研究方向:生物啟發型和病灶微環境響應載體材料;疾病免疫治療藥物載體材料;核酸類藥物載體材料及其遞送系統;具高靈敏度、組織和細胞高靶向性及信號放大功能的分子探針,以及診-治一體化的高分子載體材料及其遞送系統。

(7)化石能源高效開發與災害防控理論

主要研究方向:實鑽地層物化特性和岩石力學;油氣藏開發,複雜工況管柱與管線,複雜油氣工程相互作用及流動;開採條件下巖體本構關係,多相、多場耦合的多尺度變形破壞機理;極端條件下開採機器人化的信息融合與決策。

(8)高效提取冶金及高性能材料製備加工過程科學

主要研究方向:冶金關鍵物化數據;選冶過程物相結構演變;反應器新原理與新流程,低碳鍊鐵;高效轉化與清潔分離,二次資源利用,高效連鑄;高性能粉末冶金材料;多場作用下的金屬凝固;界面科學;冶金過程高效利用。

(9)機械錶面界面行為與調控

主要研究方向:界面接觸與粘著機理;表/界面能形成機理及應用;受限條件下界面行為調控;運動體與介質界面行為;生物組織/人工材料界面行為;生物組織界面損傷與修復。

(10)增材製造技術基礎

主要研究方向:高效、高精度增材製造方法;先進材料增材製造技術及性能調控;材料、結構與器件一體化製造原理與方法;生物3D打印及功能重建;多尺度增材製造原理與方法。

(11)傳熱傳質與先進熱力系統

主要研究方向:非常規條件及微納尺度傳熱的基礎研究;基於先進熱力循環的新型高效能量轉換與利用系統;生物傳熱傳質基礎理論及仿生熱學;熱學探索-熱質理論的微觀基礎及其與宏觀規律的統一。

(12)燃燒反應途徑調控

主要研究方向:基於燃料設計和混合氣活性控制的燃燒反應途徑調控研究;非平衡等離子體燃燒反應途徑調控研究;以催化輔助、無焰燃燒、富氧燃燒和化學鏈燃燒等新型燃燒技術為主燃燒反應途徑調控研究;基於尺度效應的燃燒反應途徑調控;基於物理過程控制的燃燒反應途徑調控

(13)新一代能源電力系統基礎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新一代能源電力系統的體系架構及系統安全穩定問題作用機理(包括智能電廠和智能電網等方面);電工新材料應用及新裝備的研製、運行和服役中的相關科學問題;多種能源系統的互聯耦合方式(文本從“口袋科研”Copy而來);供需互動用電、能源電力與信息系統的交互機制;系統運行機制與能源電力市場理論;網絡綜合規劃理論與方法。

(14)高效能高品質電機系統基礎科學問題

主要研究方向:電-磁-力-熱-流體多物理場交叉耦合與演化作用機理;“結構-製造-性能-材料服役行為”的耦合規律和綜合分析方法;多約束條件下電機系統及其驅動控制;電機系統的新型拓撲結構、設計理論與方法、製造工藝、控制策略。

(15)多種災害作用下的結構全壽命整體可靠性設計理論

主要研究方向:多種災害(地震、風災、火災、爆炸等)作用下的土木工程結構全壽命可靠性設計理論與方法;多種災害作用危險性分析原理,工程結構時、空多尺度破壞規律,高性能結構體系與可恢復功能結構體系,防禦多種災害的結構整體可靠度設計理論與方法。

(16)綠色建築設計理論與方法

主要研究方向:建築形體、空間、平面和構造與綠色建築評價指標體系的耦合作用規律;不同地域綠色居住建築模式、公共建築和工業建築綠色設計的原理、方法、技術體系和評價標準。

(17)面向資源節約的綠色冶金過程工程科學

主要研究方向:外場強化下的資源轉化機理和節能理論;非常規介質特別是高溫熔體中強化反應傳遞過程的機理和調控機制;物質相互作用的特殊現象和反應機理、熱力學與動力學調控機制(文本從“口袋科研”Copy而來);多因素多組元固/液/氣界面結構及界面反應;反應器內及各種物理場下的化學反應、物質、能量傳輸的耦合機制;資源利用過程中的高效、低碳排放轉化的共性科學問題。

(18)重大庫壩和海洋平臺全壽命週期性能演變

主要研究方向:深部岩土破壞力學;庫壩和海洋平臺材料性能演變;庫壩和海洋平臺多相多場耦合與性能演變及災變風險;庫壩和海洋平臺的實時監控與防災減災。

來源材料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