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动物”的本义一一<承上>

而一旦放下这些东西,政治的德性之光就会焕发。正如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说的,“如果没有一种超越个人或集团利益的胸襟,没有一种推动社会进步和为人民谋福利的境界,对于新的思想观念就会患得患失,畏缩不前”。结果只能是,看到的处处是问题,想到的处处是防备。但现实的世界其实并不是这个样子。良好的政治生活,最先成就的是以政治为职业的人物。

对于普通民众而言,良好的政治生活也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我们已经深受社会生态不健康之苦够久了,继续在“逐利”的道路上狂奔,我们的生活照旧会在缺少价值呵护的底线附近徘徊。一旦不健康的社会生态固化之后,选择变得如此逼仄,我们随之陷入了各种利益算计的简单游戏之中(拼爹、搞掂文化、道德最小化竞赛、体制外和体制内的选的等等)。理性人的假设变成了“赤裸裸”的现实。

从逻辑上说,良好的政治生活是为了促进人们共同体的感受,以对人的价值的尊重,焕发出对于国家、社会的“一体感”。简而言之,就是政治上的”以人为本”。我们从来不缺乏“乡土情结″和"爱国主义",在关健时刻总能发挥其凝聚力,但对国家、社会的“一体感”却是脆弱的。这种"一体感"需要的是"润物细无声"的日常生活的滋养,而非一朝一夕所能功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