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部、商务部、体育总局:加大力度帮扶文体旅游、住宿餐饮等行业


文旅部、商务部、体育总局:加大力度帮扶文体旅游、住宿餐饮等行业

近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召开,发布会的主题是:加大力度帮扶住宿餐饮、文体旅游等受疫情影响严重行业。商务部服贸司司长冼国义、文化和旅游部市场管理司司长刘克智和体育总局经济司副司长彭维勇就帮扶小微企业、开放文旅设施、支持体育产业等回答了媒体记者提问。

▌文化和旅游部市场管理司司长刘克智

文旅部:加强统筹调度,及时采取行动

疫情发生以来,文化和旅游部按照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的各项安排,加强统筹调度,及时采取行动,主要做了两方面的工作:

一是全面加强文化活动及场所的管控。文化和旅游系统所属文艺院团全部停止组织文艺演出活动,所属的演出场馆、剧院停止组织接待文艺演出活动,全国公共文化场所包括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停止对外开放,原组织安排的文化活动或取消或延期。各地网吧、游艺、娱乐场所全面停止营业,全面停止了审批营业性演出活动和交流性演出活动。

二是全面加强旅游经营活动的管控,全面停止了旅行社及在线旅游企业经营旅游业务,停止组织所有国内和出境的团队旅游业务,全国旅游景区也停止对外营业。经过共同努力,有效地防止疫情通过文化和旅游途径传播和扩散。

旅行社保证金已退还34.62亿元

疫情发生以来,旅游行业受到严重的影响,旅游企业也面临着经营困境,文化旅游部高度重视,2月5日印发了相关的通知,决定向旅行社暂退部分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暂退的范围为全国已依法缴纳保证金、领取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的旅行社,暂退标准是现有缴纳额的80%。各地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按照要求确定了专人专班,建立了工作台账,主要加强与各银行联络,为旅行社提供服务。

据统计,全国有3.9万家旅行社,截至2月25日提出暂退质保金的共35200家,占旅行社总数的90%。应退保证金总额达到80亿人民币,现在已经退还了34.62亿元。从反馈的情况看,暂退保证金的政策有效地舒缓了企业现金流的压力。

为文旅企业疏困解难

我们与多方共同努力为文旅企业疏困解难。

一是推动出台扶持政策,我们与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民银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税务总局等部门密切沟通,积极推动惠及文旅行业的扶持政策出台,涵盖资金支持、金融政策、税费减免、降低成本、政务服务等五个方面,特别是针对文旅行业出台了延长旅游企业2020年度亏损的结转年限,对提供文化体育、旅游娱乐等服务所取得的收入免征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不得盲目抽贷、断贷、压贷等专门政策。

二是加大资金支持力度。2月6日,配合国家发改委下达了文化旅游提升工程2020年度第一批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安排了33.37亿元,共支持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343个。

三是丰富在线服务方式。为方便文旅企业及时了解中央和各地出台的疏困措施,我部对这些政策在部官方网站按照地区和类型的政策措施进行分类,便于企业查询。

旅游景区恢复开放疫情防控

当前,各地在科学有力地做好疫情防控,同时也在有序推动分区分级,精准复工复产。部分地区的旅游景区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有序开放。旅游景区具有人员聚集性强、流动性大的特点,旅游景区的恢复开放,应当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坚持分区分级的原则,根据疫情防控的总要求,对旅游景区开放条件和必要性进行全面地评估,不宜搞“一刀切”。疫情高风险地区旅游景区暂缓开放,疫情中风险和低风险地区景区开放由当地党委政府决定。

文化和旅游部相关司局发布了《旅游景区恢复开放疫情防控指南》,指导各地旅游景区控流量、防聚集、严防护,重点做好景区员工健康监测和管理、景区公共卫生和场馆的防控、景区游览管理、异常情况处置等工作,推动各地景区继续实施疫情防控,稳步做好恢复开放的工作。

确保境外旅游团队安全返程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文化和旅游部高度重视,立即组织了解境外旅游团队情况,特别是对在境外的湖北团队游客信息进行了全面核查。我们要求各组团社主动与我驻当地使领馆联系,做好境外旅游团组的信息备案工作。同时,我们将相关信息及时通报了海关总署等部门,一方面确保境外旅游团队安全返程,一方面协助做好游客入境防疫工作。

据统计,1月24日暂停旅行社和在线旅游企业经营团队旅游业务后,当时在海外的团队游客达到25万。这么大规模的旅游团队在境外,如何使他们安全、有序、平稳的回国,也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在外交、民航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包机、改签航班,陆陆续续让他们有序返回。在这个过程中,滞留在境外的中国游客面临着经济和心理焦虑的多方面压力,面对他们迫切回国的诉求,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全力安排他们回国。我们想,无论你在哪个远方,祖国始终在你的身后。最终,在外交、民航、海关等相关部门大力协调下,境外团队游客返回工作有序推进。截至2月25日,在境外团队游客还剩下不到90人。

公共文化场馆恢复开放

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文化和旅游部指导全国各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等公共文化机构以及国有博物馆、文保单位等文博机构,从1月24日开始采取临时闭馆的措施,在此期间,我们的公共文化机构和文博机构推出在线博物馆、在线图书馆、在线剧场等产品,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可以说是“线下关门、线上开花”。当然这也是我们长期以来公共文化和文博资源数字化工作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

同时,我们积极发挥文化艺术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作用,组织广大艺术家创作传播抗击疫情的文艺作品,为防控工作做正面宣传,为一线人员加油鼓劲。

2月25日,文化和旅游部相关司局印发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恢复开放工作指南》,就公共文化场馆恢复开放提出具体指导意见。

一是强调坚持分区分级,不搞“一刀切”。疫情高风险地区继续闭馆,中低风险地区恢复开馆工作,由当地党委政府决定。

二是拟恢复开放场馆要做好预案和相关防范措施。比如加强员工的健康监测和管理,配备必要的防护物资,做好场地的通风和设施设备的清洁消毒。

三是加强群众进出场馆的管理和服务,比如采取人员限流措施,做好入馆人员登记、体温检测,确保公共空间人与人之间安全距离的保证。原则上不举办线下讲座、培训、演出等人员聚集的活动。

国家文物局即将印发相关指导意见,要求:

一是分区分级精准施策,对低风险区,经地方政府批准后可有序恢复开放。对中风险区,室外露天场所可逐步恢复开放,室内封闭展馆、展厅等区域原则上暂不开放,对高风险区,暂不开放。中低风险区的开放单位原则上均不接待团体参观。

二是要求文物行政部门在审批项目、资金拨付方面加快进度,优先保障配合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的基本建设、考古和抢救性文物保护工程复工复业。

三是要求文博单位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做好人员健康监测、安全保护和场所通风消毒等,采取实名制预约、分时接待、错时分批入馆等举措,减少人流密度。

四是要求文博单位建立疫情防控与恢复开放,复工复业工作机制。明确每个部门和环节的具体职责,制定应急预案,提前开展演练,确保一旦发现疫情,能够做好防控应急处置工作。

维护导游群体权益

为进一步加强对导游、领队群体的关心关爱,文化和旅游部近期将印发通知,要求各地将导游、领队队伍的稳定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切实维护导游群体权益,广泛地开展线上免费培训,积极协调行业组织免除导游的会费,建立导游人员关爱机制,及时回应导游关切,做好政策服务和困难帮扶。我们也希望通过上述措施,全力保持疫情期间导游队伍的稳定,为旅游业的恢复发展蓄力储能。

▌体育总局经济司副司长彭维勇

冰雪产业备受关注

疫情发生以来,我局高度重视和关注冰雪产业的运营情况,在这里用三个对比来描述一下。

一个是最好的雪季与最短的营业,大家知道,今年部分地区降雪量比往年较多,对于滑雪场来说是减少人工降雪、降低运营成本的比较好的事情。但是随着疫情以来,1月24日各地的滑雪场陆续关闭,这大大压缩了运营时间。

第二个是最多的滑雪场与最少的客流量。近年来受政策利好的影响,社会主体投建滑雪场的积极性持续增高,目前为止已经建成770多座滑雪场,受疫情影响这些滑雪场的客流量断崖式下滑,河北的冰雪场馆接待人数较2019年下滑278万人次,这对滑雪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三是最充分的准备与最差的市场表现。去年年底京张高铁的开通对沿线的滑雪场都起到很大作用,沿线滑雪场都信心慢慢,在人力、物力和环境等方面都做了充分的准备,投资也是很大的,但突如其来的疫情令市场表现如寒冬一样非常差,雪场损失很大。

面对这个情况我们还是非常关注的,我们主要采取以下举措。

一是实施“百城千冰”计划,加大冰雪场馆建设力度,普及青少年的冰雪运动,进一步实施三亿人参与冰雪行动计划,增加冰雪运动参与人口。

二是指导各地体育部门创新举措,精准施策。比如北京已经对滑冰滑雪场所给予用水用电补贴,吉林对旅游滑雪场给予专项补助等。

三是发挥中国冰雪产业联盟的作用,搭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沟通桥梁,做好行业服务,创新滑雪场四季运营的产品结构和运营模式。通过政企一起努力,滑雪场的春天一定会到来的。

体育产业线上&线下融合

此次疫情再次证明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提质和免疫力的重要性,大家非常尊敬的钟南山院士的健身视频广泛传播,更加激起了人们对强身健体的愿望和需求。如何让大家宅出健康,体育总局及时推出了科学健身十八法、健身短视频以及动员知名运动员、教练员制作健身科普知识视频,推广居家科学健身方法等,我们注意到在抖音、快手上组织的三个居家健身活动和赛事,截至今天上午累计播放量已经超过26亿次。特别是中国女篮在奥运资格赛对阵英国、西班牙赛前在更衣室的动员,叫出了“我们是中国女篮”,“我们为祖国而战”,这都非常令人鼓舞,赢得了比赛以后喊出了为武汉加油的视频更是感人至深,不仅为全民健身、更为疫情防控增加了体育正能量。

此次疫情确实带来了机遇,催生了体育产业的一大热点,就是线上与线下的融合,这一趋势在体育培训、健身休闲、场馆服务等业态中尤为明显,线上培训、直播健身等新模式快速发展,培育了体育消费者线上的消费习惯。据统计某体育转播平台在春节期间的场均观赛人数同比增长151.4%。我们也将大力发展互联网+体育,推动电子商务平台提供体育消费服务,支持以冰雪、篮球、足球、赛车等运动项目为主要内容的智能体育赛事发展。这些新业态、新模式、新消费的不断增长对体育产业的发展一定会有更大促进作用。

▌商务部服贸司司长冼国义

新服务模式的四大明显变化

疫情催生新的服务模式加快发展,我们注意到四个明显变化。

一是线下向线上加速发展。生活服务业的数字化程度得到了较大提升,企业或者自己单独开发数字化平台,或者与大的电商平台合作,通过互联网进行业务拓展、客户沟通、订单达成、物流和配送管理。

二是服务的标准化、工业化程度提升。同时服务多个餐饮门店、餐饮企业的中央厨房在快速发展,标准化的生鲜配送,您刚才提到的一些招牌菜的外卖,标准化的半成品的配送都在迅速的增长。

三是行业融合互助。不同行业之间,平台企业和商户之间抱团取暖,相互融合、相互支持。比如餐饮企业的员工为快递、批发、零售企业服务,住宿企业为返城复工的其他企业员工提供隔离场所等等。

四是全面推广无接触配送。一些餐饮外卖平台和餐饮企业及时推出了“无接触的配送”、“安心送”、“移动食堂”,“大厨直播带货”等服务。消费者在预定、制作和配送等环节,尽最大可能减少直接与企业员工接触。

在发展新业务模式的同时,企业还在努力调整业务结构,比如,一些家政企业在居家服务受到影响,开展较慢的情况下,积极扩大或拓展在医疗机构、隔离点、公共场所、企业等对这些单位进行专业保洁和消毒杀菌服务。一些家政企业无法开展线下培训,就在线上进行培训。我们了解到,现在线上培训已经成为很多大型家政企业在疫情期间的主要收入来源。

此外,一些生活服务企业、电商平台还积极为抗疫一线提供服务保障,这种保障有些还是免费的。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月中旬末,餐饮住宿企业共为武汉等地一线抗疫人员免费提供了40余万份餐饮、逾万余间的房间。这些模式创新和业务调整,有利于在疫情防控背景下满足人民群众乃至抗疫一线的需要,有利于行业自救和发展,也反映了生活服务业信息化、品质化、便利化、融合化发展的新趋势,商务部对此积极支持。我们将进一步研究推动这些行业的数字化建设,完善流通网络,推动“放管服”改革,促进服务消费在疫情结束后尽快恢复并提质扩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