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90後年輕女性:你的"假精緻",只是"生活不夠好"的掩蓋物

中國女性對"精緻"的追求

前段時間和朋友法國旅行的時候,發現她特別愛去巴黎春天買包。不停地拉著我穿梭在各大奢侈品店裡,毫不眨眼地消費,出手的闊綽程度令我膛目結舌。美其名曰:買到就是賺到。包上標籤要顯眼,顏色也要鮮豔,能讓人一眼看出她很"貴"。

寫給90後年輕女性:你的

朋友說我活得太60後,一點都沒有當代女性的覺悟感,與精緻二字壓根不沾邊。於是我訊問,做一個精緻女孩需要什麼?她迅雷不及掩耳的指了指自己,kenzo的外套,三宅一生的褲子、Gucci的毛拖、斜挎的包包則是Dior,護膚品不是Lamer就是SK2,口紅更是需要成堆的購買。

要知道,我這個朋友月薪不足一萬元,在上海這點工資只夠生存罷了。相比我身上的優衣庫和NIKE,她那些包包上晃晃晃的Chanel標籤讓我疑惑不已,為啥同樣身為北漂一族,她卻可以如此大手筆消費?

後來才知道,朋友光鮮亮麗的生活,基本靠預支來支撐。看到好的東西,先買了再說,錢不夠,拆東牆補西牆,慢慢還就是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每個女生都被"要求"好好愛自己。非得用精緻的、閃著光的昂貴精品來證明自己的不平凡。

寫給90後年輕女性:你的

買一兩件奢侈品,是品味的必要彰顯,是社交的閒暇談資;也是生活態度的重要表達。那些看起來肉疼的奢侈品,正慢慢成為噹噹代女性努力生活的勳章。

樸實無華反倒是成為當今社會一個怪異現象,不夠精緻約等於不努力生活。大眾趨勢下更是造就了另一批人,他們不想被社會流行所淘汰,也想看起來努力一點,在手頭不寬裕和不想預支的抉擇中,他們開始接受"SuperA全球郵"的仿製品。包包是精緻生活的重要物件,因為它的標籤太明顯,區別於藏於衣領的Valentin噢,區別於印在鞋底的RV,它直觀清晰讓人能感受到你的精緻。

寫給90後年輕女性:你的

中國"偽精緻"的前身——韓國

所以當中國的仿製手袋在攻破法國奢侈品的原料製作後,它的銷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每月銷量可達到三萬餘隻,更是被精緻鼻祖的韓國網紅們納入囊中,她們的體面觀念與奢侈品相互依存,美麗與昂貴等價。前不久,一位韓國的時裝搭配博主就在錄製volog的時候,自行爆出在她的Hermes鉑金包系列基本上全是中國"SuperA全球郵"的仿製品,因為一隻入門款的鉑金包過於昂貴,而且在韓國的網紅社交圈使用仿製手袋是一件很常見的事情,她們依附於光鮮亮麗賺錢,仿製帶來的體面無疑是最省錢的。

韓國人的精緻恐怕你早有所耳聞,他們"偽精緻"文化比中國早了20年以上,去過首爾旅行的人應該能知道,在韓國中年女子都是帶妝上街,衣著體面;其整容行業也是超乎尋常的發達,每隔兩條街就能看到美容的診所。

寫給90後年輕女性:你的

精緻?奢侈品的牟利手腕

當搖鈴鐺的時候,巴甫洛夫的狗就流口水,但這最初是用食物關聯教出的反射。當追求"偽精緻"的消費人群聽到奢侈品牌的時候,追逐商業消費社會價值認同感的人們就開始興奮,全然忘了所有奢侈品牌都是從路邊攤一點點做起來的。

其實這也可以說是各大奢侈品牌的影響手腕,他們將身份、地位、精緻與Chanel、Dior、Gucci、賽琳、普拉達掛鉤,讓消費者甘願前往。而中國和韓國可以說是助長消費品成長的工具,"精緻生活"成就著奢侈品。

寫給90後年輕女性:你的

百年曆史的法國、意大利奢侈品,其實都是名不見經傳的地攤貨,從求生到求富,只是一個營銷故事罷了。百分之九十的品牌溢價,消費者也知曉,萬元手袋可不就是為標籤買單嗎,它又與精緻有何干系?昂貴的商品與精緻,不就是奢侈品牟利的虛張聲勢?

什麼是真的精緻?

之前看到作者拾遺寫的一篇文章,提到了上海的名媛鄭念——《上海生死劫》的作者。

她方位展現了什麼是由內而外的精緻。鄭念因為長期留學供職國外,被閒雜人說有重大劍蝶嫌疑。因而在沒有任何審判的情況下,在看守所飽受6年多折磨。看守人員發現,這個過著腐朽資本主義生活的老太婆,依舊把獄中生活過成了"資本主義"味道。

寫給90後年輕女性:你的

她借來掃帚,把監牢打掃得乾乾淨淨。還給存水用的臉盆做蓋子防塵,甚至還編了一套運動操,讓自己保持清醒。每當看守員嘟囔著嫌麻煩時,她就振振有詞地背出語錄:"以講衛生為光榮,不講衛生為可恥。"讓看守員無言以對。

她把狼狽不堪的獄中生活,過成了"詩和遠方"。鄭唸的精緻是時時刻刻的自律,是竭力保持的體面,內心與外表不衝突,皮囊跟靈魂要契合,整個人才有氣質。而這才是我們該追隨的"精緻",不是嗎?

文末我希望沉迷在精緻美夢中的大多數,能夠早日覺醒,讓高溢價奢侈品在風雨飄搖中寬幅震盪,在大潮裡緩慢的走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