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這個男人,動漫迷背上了“御宅族”的罵名?


因為這個男人,動漫迷背上了“御宅族”的罵名?

一直可以聽到,圈內也好,圈外也好,都把動漫愛好者們稱作“宅男”和“宅女”,那麼“宅男”也好,“宅女也罷”,這些個稱呼到底是怎麼來的呢?

此“宅”並不是是彼“宅”

因為這個男人,動漫迷背上了“御宅族”的罵名?

很多人覺得,動漫迷喜好宅在家裡看動畫,不喜歡出門,也不喜歡出去和別人交流,所以被稱作“宅男”或者“宅女”,實則不然;宅男宅女的“宅”,其實並不是說宅在家裡的意思,而是源於日語“御宅”,お宅。

這個詞在日文裡,是第二人稱的一個說法,相當於“您”,那什麼時候,這個詞開始被形容動漫迷的呢?那要回溯到1980年代,一個叫作中森明夫的作家,他是當時的一個專欄作者的,喜歡寫一些關於偶像的內容,也寫一些小說,被稱作“偶像評論家”,1980年代,他參加當時的動漫展,用お宅來和一些喜歡動漫的青年打招呼,翻譯成中文,就好像在說,“您尊姓大名?”“您們的同人漫畫真厲害啊……”這樣的感覺,然後他把這些記錄下來,發表在雜誌的專欄裡,並且用相當尺度的負面言語來描繪宅男,對於宅男有著類似“不修邊幅”這樣的評價,獲得大量的反對聲音,他將這些人稱之為“お宅”。

因為這個男人,動漫迷背上了“御宅族”的罵名?

這就是當時的那位專欄作者,如今也是臉上寫著蒼老,不過當時也引發到大量的阿宅的不滿,因為作為一個次文化雜誌的專欄作者,卻用帶刺的言語唾棄,並且起了“御宅”這個不雅之號,導致後來的動漫愛好者,逐漸就被日本人稱作了“御宅族”。

御宅族還真“宅”

因為這個男人,動漫迷背上了“御宅族”的罵名?

實際上,如果是一個熱心的御宅族,沒準還真“宅”不起來,偶像宅經常需要趕場追自己的本命,動漫宅要趕著追Comic Market,一年還有兩次,遊戲宅需要趕一些遊戲的發售日去排隊買限定的遊戲作品,真的很愛好一樣東西,你還是得花時間出門去“追”它的。

我個人認為,真正讓御宅族越來越宅的,是網絡的出現;當以上這些事情只要點點鼠標翻翻網頁就能完成的時候,偶像宅都懶在家裡看偶像的錄像,動漫宅上網找同人漫畫,遊戲宅也只需要在網上預購限量的作品的時候,御宅族,才真的成為了“御宅”族。

對於御宅族的歧視

因為這個男人,動漫迷背上了“御宅族”的罵名?

對於御宅族的歧視,筆者剛才說了,80年代,專欄作者中森明夫對於所謂“動漫迷”給出了犀利的批判,並且用“お宅”這個詞特指了動漫愛好者們,但是這些都不至於讓御宅族受到社會的另類眼色的看待。真正的問題是在於80年代末期發生的宮崎勤事件,這位變態的連環殺手奪走了數個幼小的女孩子的生命,這個惡性事件的發生,讓社會和媒體把目光聚集在動漫迷的身上,實際上,宮崎勤被警方搜查出的幾千盤錄像帶中,只有極少數的內容是和成人動畫有關的,結果卻被媒體過度放大,最終一下子引發了輿論對於御宅族的聲討,整個動漫行業都深受打擊。

因為這個男人,動漫迷背上了“御宅族”的罵名?

而如今,網絡發達,對於“御宅族”的歧視,不再是源於一些少數的惡性事件造成的惡劣影響,而是因為一種偏見。

首先,動漫、遊戲等的愛好,屬於一種次文化,而享受著主流文化的人們,難以理解對於動畫、遊戲的痴迷,我說過,偏見都是來源於無知,或者說是“不想知道”,因為知道的少,或者不想去了解,所以會帶有偏見。就好像你知道和艾滋病人握個手是絕對不會傳染到艾滋病的話,那你多少可以豁然一些,去解開對於他們的偏見。不理解御宅族的人,其實也來源於這種偏見。


因為這個男人,動漫迷背上了“御宅族”的罵名?

不過說實話,就國內的次文化的傳播力度,或者國人對於動畫、漫畫、遊戲的瞭解,我覺得還不至於到“歧視”的程度,如果有的話,大概是某個同年齡層會發生的事情,你的奶奶輩爺爺輩可能只是覺得你看動畫很幼稚,最多就這個水平,但卻不會因為你對著美少女手辦流口水而產生一種生理的厭惡。

因為這個男人,動漫迷背上了“御宅族”的罵名?

我覺得真正有普遍性的歧視的,還是對於御宅文化有相當領悟的日本,才有那種歧視級別的偏見。但是由很矛盾,因為御宅文化本身就出自日本,最發達的也是日本,但偏見最重的也是日本,日本人領略了“宅”的厲害,但是喜歡做御宅一族的也最多。

總結:

宅男真的宅在家裡嗎?準確來說區分御宅與否不該單說是不是喜歡宅在家裡,不過對於有些人來說,他們對於御宅族的偏見是根深蒂固的,至於是不是要讓很多人瞭解御宅文化,解除偏見?我覺得沒必要……你不可能要求大眾來接受你的小眾文化,沒有了解就會產生偏見,你阻止不了這種偏見,是因為根本沒有人想要了解你,看到這裡你肯定會覺得,“就是因為有你這種言論,大眾對御宅的偏見才會更深!”,不過對於御宅來說,被這麼看待根本無所謂,我們會對自己的興趣和愛好負責,也會執著於自己的興趣和愛好,讓偏見什麼的都見鬼去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