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身潮,虐的不是狗,是錢包?


單身潮,虐的不是狗,是錢包?


4人同行,1人單身

2月13日,情人節前夕,國金證券出爐一份針對國內8090後單身人群的消費研究報告。結果顯示,2017年全國單身人口總數已經佔總人口的15%,高達2.2億。這相比於同年3月初西南證券提供的數據,一下子多了近2000萬。相比生育率再創新低的2018年,全國單身狗的人數很可能已經超過2.2億,也就是說假若4人同行,其中1人單身的概率超過50%。

目前,國內的千禧一代正將第四輪單身潮推向一個新高度。相比前三輪或因政策影響、或因離婚人口激增而被動單身潮,這一輪是自主選擇而來的;而主要群體,是一群自我意識極強的高學歷、高收入、工作忙、有情趣的8090後。強烈的享樂意識是這群單身狗的標籤,而顛覆的觀念就是他們最顯著的特徵。

對這群享受一個人的生活的人群而言,他們熱衷消費、看淡儲蓄。沒有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精打細算,也不必在去一次馬爾代夫or吃一個月泡麵間掙扎。他們捨得為自己消費,並注重消費過程中的體驗感、傾向社交化、個性化的產品需求被許多商家看到,盒馬鮮生、單身公寓、mini烤箱電飯煲、呷哺呷哺等各行各業的新零售業態花招百出。

月入6000,花1萬5

年輕人的收入,低於你的想象。另一份名為《2017年年輕人消費趨勢數據報告》顯示,年齡處於20歲至35歲之間的年輕人月平均收入為6726元,只有50%左右的人超過8500元,而有超過40%的單身狗月均收入區間在6000元至10,000元之間。不過國金證券指出,月均6000元至8000元,可能是單身狗確切的收入情況。

但更為扎心的是,這群追逐夢想和財富自由的有志青年,很可能是月光到透支的群體。在一線、新一線城市的單身狗,月均可支配收入8000元起步1萬5封頂,而在二三四線城市,大部分單身青年的可支配收入在2000元至5000元之間。

錢都花到哪裡去了?2017年,化妝品、服飾、小家電、旅遊、看電影、遊戲電競等具備娛樂社交屬性的消費成為了國內消費趨勢變化的重要的重要去處,不過即使有了好看的皮囊和有趣的靈魂,你還欠一個“死宅”的標籤才成成為一隻合格的單身狗。

宅,對現實世界的疏離感強,精神寄託在虛擬物品、人物及手辦等衍生物上,線上生活比現實生活的佔比極高。對一眾宅男神、宅女神來說,飲食首選一定是叫外賣。美團2017年的數據顯示,20歲至30歲之間的人群貢獻了當年約65%的訂單量,飲食支出已經成為僅次於房租和房貸的第二大生活。

3大需求,1個風口——單身經濟

通過對消費的追求來表達生活方式、確定身份地位和尋找人生意義,這樣的消費主義實際上是一種變相的自我認同實現的過程。興起於上世紀20、30年代的美國,如今消費者的理念已經不能簡單地藉助人口結構和收入區間來粗放地定義和劃分。他們需要商家去洞察:

單身狗的消費是有休閒需求的。他們樂於將情感寄託在虛擬時間中,智能手機的普及和迭代更換給了他們很好的硬件保障。給單身狗一部手機,讓他叫遍全世界的外賣。所以手遊走紅、重度遊戲的走紅、知識付費的走紅,是那些基於用戶情感需求,同時滿足其對優質內容、付費習慣的產業才能凸顯的商業價值。

單身狗的消費是有陪伴需求的。單身狗喜歡養貓、喜歡養狗、喜歡用一切萌萌噠的方式來解決單身時的孤單寂寞。與生俱來的社交屬性令線下一些適用於朋友閨蜜聚會的中高檔場景快速走紅,典型如海底撈、盒馬鮮生等餐飲類產業。

單身狗的消費是講究個性化的。假如把單身群體細分下去,會發現有人購物喜歡網上下單,有人喜歡社區小店,有人喜歡小包裝的產品,有人喜歡大賣場的量大價優。單身群體願意為個性化支付溢價,這是一種消費觀念是夾雜著生活方式和觀念變遷的,產業的渠道如果能隨之在環境和性價比上下功夫,將能迎接好這個單身經濟的大風口。

總而言之,單身經濟這個新詞足以表達了國內產業巨頭們對單身狗的關愛。隨著國家工業化進程步入尾聲,投資和出口拉動空間減少,整體宏觀經濟承壓的情況下,消費升級將單身經濟打造成一座金礦,它就在那裡,只等著有洞察力和遠見的人來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