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原生家庭摧毀的孩子,連做一個普通人都難


前天晚上,我在朋友圈裡看見這樣一條動態:

“我希望我平平淡淡、普普通通,沒有大疾病的過完這一生。”

佛系青年的喪溢於言表,可惜我是個壞人,所以我在下面評論道:

“這不叫平平淡淡,這叫無敵幸運星,一輩子生過大病的概率是72%。”

我有很多朋友剛大學畢業,他們帶著稚氣未脫的懵懂,這些懵懂的第一體現就是認不清普通人到底是什麼。

網上所謂的普通人生指的是什麼?有大V這麼總結道:

父母開明、沒有家暴,完成九年義務教育,沒有遭遇到校園欺凌,也沒有遇到過天災、車禍,沒有被詐騙團伙騙走財產,沒有遇到性侵、搶劫,沒有窮到過房租困難,更不會患重病。

恰好生在城市,會用智能手機,沒事打打遊戲追追劇,這輩子沒做過壞事,如果可能,還會有一個恰好夠愛的人。

明明是少數人的一生,你們卻管這叫普通人。

被原生家庭摧毀的孩子,連做一個普通人都難

1、人生的開始

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我們覺得我們生在這世上都是不同的,這種不同是高人一等的不同。即便被生活虐的像條哈士奇,不得不安慰自己,說寧願平平淡淡、過普通人的生活時。實質這個普通人,也依舊高過了大多數的眾生線。

如果出生像是一臺機器被上了發條,那給我上發條的父母對我下達的第一個指令就是:“做人上人。”

隔壁家的小孩是我的競爭對手,有一次回家,我在門外聽到,他的父母與我的父母幾乎說著一模一樣的話。

“今天考了多少分?”

“97分。”

“有沒有人考98、99的?”

“有......”

“那為什麼別人可以就你不行!”

沉默,最終又歸於寂靜。裡面的人怒氣未消,而我們卻又沒做錯什麼。

為什麼別人可以就你不行?

這個問題其實很難說清楚,但並不是說不清楚,只要你承認——父母之間的差距,帶來的眼界、見識、習慣,以及價值觀導向的差異,單靠下一代努力很難自己彌補。

被原生家庭摧毀的孩子,連做一個普通人都難

2、成長的責難

我們通常把這種差異稱之為原生家庭的差異。原生家庭這個詞其實在互聯網上沒火多少年,它的狹義定義是指那些沒能成為中產階級的社會中下層父母,一個殘酷的事實也由此誕生:如果你的父母屬於社會中下層,那他們能教導你的其實寥寥無幾,因為早在十幾二十歲的時候,他們在與同齡人競爭的時候就已經輸了。作為失敗人生的擁有者,他們對人生的瞭解也近乎失敗的,對於下一代的人生,他們很難提出有效的建議。

因此,我一度覺得這個世界上大多數自以為是的家長是不配生孩子的,誠然,有不少年輕人覺得自己人生幸福當然無所謂,但這世上大多數人面對“為什麼別人都可以就你不行”,面對抹平一切教育資源和父母品行的差異,而只剩這一句責問時,我想他們可能一點也不想生而為人。

倘若人在出生之前就能進行選擇,考慮到自己父母的容貌、學歷、思想和經濟條件,大多數父母都會發現,他們面對同齡人其實沒什麼優勢。他們引以為傲的“我是你父親”、“我是你媽”、“我在為你好”,只是空洞又廉價的自我認同,由於少年時期便輸給了同齡人,並在此後數十年也沒能追趕上,因此他們只能在自己的後代上找回一點存在感。

“你問我為什麼別人都可以就我不行,那你怎麼不問問你憑什麼能擁有一個什麼都行、樣樣功課都能給你拿第一的孩子?”

就是這樣的父母,當他們教不出一個優秀的孩子時,就會找一個替罪羊來掩飾其失敗,它可以是小說、是電視劇、還可以是偶像、是早戀、是遊戲。唯獨不能是他們教出的孩子不優秀,僅僅是因為他們教不出一個優秀的孩子。


被原生家庭摧毀的孩子,連做一個普通人都難

3、與世事言和

當然,面對這種矛盾,你可以盡情的怨憎、痛恨,叫囂上天給你的一切是多麼的不平等,但理性而冷靜,又恰到好處的概括,應該是這樣——“我們終其一生在等父母一句道歉,而他們在等我們一句謝謝”。

想想,我們身上到底發生了什麼?

有多少人怨憤自己家庭的不平,造就了自己自卑、怯懦、敏感、脆弱,沒有愛與寬容,勇敢、自信、堅強、從容的氣度,彷彿離自己十萬八千里。比起那些從小在愛與寬容的環境下長大的孩子,他們像瘸著腿走路一樣,兩撥不同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奔跑,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也必將落於人後。

你的父母沒有給你這樣的利器,那種名為“愛”的,可以讓你不斷地戰勝比你強大的人的利器。

但你看他們,他們暴躁、痛罵、想愛又不懂愛的樣子,可真可憐啊。

結語

在這世上,誰也不是兩世為人,作為父母,在孩子降生之初應該這樣告訴他:

“對不起,我也是第一次當人,對於父母這種需要指導孩子如何當人的高難度職業,我很緊張,也很喜悅,希望你以後多多指教。”

總有一天,我們也會為人父母,面對人生中的總總難題,還須察覺與清醒。

想要了解更多專業、好玩、實用的心理學知識,歡迎關注專注為您推送心理學精選內容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