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阿尔巴尼亚,战时修建了50万个碉堡,被称为“碉堡之国”

2019年5月23—6月11日,我跟随旅游团从成都出发,前往欧洲东南端的巴尔干半岛地区旅游20天。


旅游团先后到意大利:米兰、龙卡德莱等2地;斯洛文尼亚:布莱德、波欣湖、卢布尔雅那(首都)等3地;克罗地亚:萨格勒布(首都)、扎达尔、希贝尼克(世遗)、斯普利特(世遗)、杜布罗夫尼克(世遗)等5地;波黑:莫斯塔尔(世遗)、萨拉热窝(首都)等2地;黑山:杜米托尔(世遗)、莫依科瓦茨、波德戈里察(首都)、科托尔(世遗)、佩拉斯特等5地(以上5国旅游情况将在上篇介绍);阿尔巴尼亚:地拉那(首都)1地;北马其顿:奥赫里德(世遗)、斯科普里(首都)等2地;保加利亚:里拉(世遗)、索菲亚(首都)、卡赞勒克、阿巴纳西等4地;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首都)、锡纳亚、布朗、锡吉什瓦拉(世遗)、锡比乌等5地;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首都)等1地旅游(前面的游记可以在我之前发布的文章里面看到)。

D11:阿尔巴尼亚


上篇介绍到,我们结束了在黑山(共5地)的旅游,前往十国旅游的第六站:阿尔巴尼亚共和国。


进入阿尔巴尼亚,战时修建了50万个碉堡,被称为“碉堡之国”

13:30--20:00,黑山佩拉斯特--地拉那,202Km,行车6.5h。一进入阿尔巴尼亚到达第一个服务区,感觉是贫穷。服务区的货架很空,商品不多。阿尔巴尼亚是我们这一代人家喻户晓的国家。上世纪60年代,它被称为“欧洲社会主义的一盏明灯”,中国为这个欧洲最贫穷的国家提供了大量的援助,两国关系是“同志加兄弟”。虽然1976年后,中阿关系发生了巨变,但老一代人相逢,十分热情,都会伸出大姆指用中文说“北京-地拉那”。

进入阿尔巴尼亚,战时修建了50万个碉堡,被称为“碉堡之国”

我们在服务区门市旁看到一座碉堡。250万人口的阿尔巴尼亚在60年代,为了防止别国的进攻,举国之力修建了50万个高标准、能抵御重磅炸弹攻击的钢筋混凝土碉堡,全国平均5个人一个,这个国家现在被称为“碉堡之国”。在我们经过的途中险要位置,不时会出许多的碉堡群。

进入阿尔巴尼亚,战时修建了50万个碉堡,被称为“碉堡之国”

很晚才进入阿尔巴尼亚首都地拉那,自然当天旅游行程不能完成,改在第二天进行。

进入阿尔巴尼亚,战时修建了50万个碉堡,被称为“碉堡之国”

作为一座首都城市,地拉那的路灯昏暗,就像到了中国西部的一个县城。

进入阿尔巴尼亚,战时修建了50万个碉堡,被称为“碉堡之国”

到达时,正逢举行示威游行,许多街道都被封锁,我们被告知不要夜出。

进入阿尔巴尼亚,战时修建了50万个碉堡,被称为“碉堡之国”

晚餐后,我们入住地拉那市中心的四星级“多罗城市酒店”。从酒店窗口外望,外面的建筑方正,感觉和国内差不多。

进入阿尔巴尼亚,战时修建了50万个碉堡,被称为“碉堡之国”



游记太长了,就先更新到这里,想要看的话,记得关注我哦!后面的文章会继续更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