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在1161—1162:告訴你一些少為人知的歷史細節


辛棄疾在1161—1162:告訴你一些少為人知的歷史細節

作為一個“辛迷”,一直關注著電影《辛棄疾1162》的公映。

雖說元月2號電影已上線,但在悅華所居的N線小城,什麼時候能看到還未可知。不過還好,網上陸續發佈了一些剪輯,總算一解眼渴。

通過這些片斷,悅華總體感覺片子拍的還是不錯的——起碼這個選題抓的好,因為1161至1162年對青年辛棄疾而言太重要了,這一年間,改變了他的一生。

能抓住一個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刻去表現,這樣的電影應該不會太差。

其實,1161—1162,不僅屬於辛棄疾,還屬於金與宋兩個王朝,甚至可以說,它影響到了兩個王朝的國勢與國運。

這一年間,辛棄疾完成了人生的一系列高難度動作:高舉義旗、追隨耿京、決策南向、擒拿叛徒、南歸宋廷。

這一年間,金主元顏亮正在發動那場蓄謀已久的對宋戰爭,但在金王朝內部,一場篡權奪國、眾叛親離的陰謀劇同時上演。

這一年間,南宋朝廷既在為生存而暫振雄風,也在為苟活而機關算盡……

下面,悅華就帶領大家回到那段歷史,瞭解一些少為人知的歷史細節,關於辛棄疾的,還有兩個王朝的。

辛棄疾在1161—1162:告訴你一些少為人知的歷史細節

01、辛棄疾為什麼要一心南歸?

1161年,當22歲的辛棄疾在家鄉山東歷城四鳳閘舉起反金義旗的時候,他的祖父辛贊故去還不滿三年。

辛贊有可能死在了金國的開封知府任上。這是個重要的位置,因為開封是北宋故都,這也足見金人對辛讚的信重。

在電影《辛棄疾1162》中,金的王爺完顏拔速勸降辛棄疾時說,“我和你祖父是故交”,這是有所本的。

那麼這樣一位“貴公子”為什麼會決意反金歸宋,並且之後傾其一生寄意恢復呢?

——還得從辛贊說起。

  • 辛棄疾幼年喪父,被祖父一手帶大,深受祖父影響。

辛棄疾渡江後曾在寫給宋孝宗的《美芹十論》劄子中講道:

“大父臣贊,以族眾,拙於脫身,被汙虜官,留京師,歷宿、亳,涉沂、海,非其志也。每退食,輒引臣輩登高望遠,指畫山河,思投釁而起,以紓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憤。常令臣兩隨計吏抵燕山,諦觀形勢……。”

這就是告訴朝廷,他的祖父辛贊之所以出仕金國,是受族眾所累,情非得已;即使在任,也常向自己灌輸與金“不共戴天”的家仇國恨。

不僅如此,辛棄疾還說,祖父曾經兩次讓他去金都燕京(今北京)“諦觀形勢”,瞭解軍事佈防,以至於自山東至河北沿途的城郭山川,他都瞭然於胸——

“(城郭)或背水,或負山,官寺帑廩位置之方,左右之所歸,當悉數之。”(程珌《丙子輪對劄子》)

由此可見,在祖父的言傳身教下,辛棄疾的愛國思想早已在心中生根發芽,這是他南歸的思想基礎。

辛棄疾在1161—1162:告訴你一些少為人知的歷史細節

  • 在《宋史》辛棄疾本傳中,記載了一則有趣的故事,叫“筮仕南歸”。

辛棄疾少年讀書時,曾與黨懷英同學。党懷英大辛棄疾7歲,兩人關係很好,又都詩文俱佳,因此時號“辛黨”。

後來,兩人在一起用蓍草算了一下各自的前途:

“始筮仕,決以蓍,懷英遇坎,因留事金,棄疾得離,遂決意南歸。”

意思很明白,党懷英得了“坎”卦,所以決定留在金國——1162年辛棄疾渡江南歸後8年,党懷英進士及第,慢慢地成為金國的文壇領袖,地位有點像《慶餘年》裡的莊墨韓。

而辛棄疾得的是“離”卦,字面意思是“離開”,往深裡講,“離”屬“丙丁火”,喻指南方——於是辛棄疾“決意南歸”。

這個故事讓悅華一下子想到小說《白鹿原》中白靈與鹿兆海入黨的情節。在兩黨合作期間,這對戀人孩子氣地用拋銅元的方式決定加入哪個黨派,結果陰差陽錯,他們最終選擇了各自的反面……

拋銅元的情節是小說筆法,而辛棄疾“筮仕”的說法見諸正史,也為宋末謝枋得等人所證實,當屬事實。但是,僅把辛棄疾的南歸講成“命運”的安排,實則是貶低了他。

鄧廣銘先生在《辛稼軒年譜》中說的好:

“稼軒幼秉家教,即刻刻以復仇為念,其舉義南歸斷非待偶然之卦爻而決者,謂以此而促成其事則可,謂其事全繫於此則未免於誣矣。”

不知電影《辛棄疾1162》中涉沒涉及這一情節,悅華以為用這個“梗”會大大增加電影的深度。

以上涉及到的這些歷史細節,點明的是作為“個體”的辛棄疾在1161—1162年一系列行動的動因。

而時代的因素在辛棄疾擒拿張安國這一事件中表露更加突出。

辛棄疾在1161—1162:告訴你一些少為人知的歷史細節

02、耿京是怎麼死的?

  • 義軍首領耿京的崛起簡直就是個奇蹟,而他的失敗也是悲劇性的。

這個在歷史上生年模糊山東濟南府農民,起兵時手下就6個兄弟,到最頂峰時麾下卻有25萬人馬,而實現從“1”到十萬量級的爆發式增長頂多也就用了2年而已。

不僅如此,他手底下還有很多精兵猛將。

整個1161年,先後有老鄉辛棄疾、蔡州賈瑞及僧義端、張安國、邵進等帶隊伍投奔他——後二者如果不叛變的話,也會成為南宋朝廷冊封的官員——南宋有份冊封名單,僅耿京的屬下可“歸正”為南宋將官的就有200多人。

耿京死得也很憋屈、可惜。

1162年農曆閏二月,張安國與邵進密謀,攻殺了耿京。

說憋屈,是因為作為25萬大軍的統帥,就這樣輕易地被屬下殺掉了。

說可惜,是因為宋廷冊封他為天平軍節度使、節制山東河北兵馬的詔書,就在路上……

在1162年農曆新年前,他聽從了掌書記辛棄疾的建議,決心歸附南宋,並派賈瑞、辛棄疾帶隊南下面聖,商討南歸事宜。

結果他就這樣死在了詔書抵達的前夜,25萬的隊伍也隨之土崩瓦解,霎間。

辛棄疾在1161—1162:告訴你一些少為人知的歷史細節

  • 其實耿京真正的死因是金、宋兩個王朝的雙重謀殺。

首先對耿京而言,成也完顏亮,敗也完顏亮。

在耿京起義時,弒君上位的金主完顏亮,已經統治淮河以北十年之久,日益膨脹的野心讓他意欲發動了一場戰爭,來實現他的“投鞭渡江”“立馬吳山”的志向。

至於戰爭是因柳三變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還是南宋朝廷美貌的劉妃而起,其實都不重要。

可是自信爆棚的完顏亮,在發動這場一意孤行的戰爭時,一定沒有想到,中原百姓早已受夠他了。

被苛捐雜稅、兵役勞役壓迫的在生死線上延口殘喘的北方漢人,隨著他南征的一聲號角,立刻形成燎原之勢——對耿京而言,起義最初也沒有什麼偉大目標,只不過是過不下去了而已。

還有完顏亮想不到的,就是王朝內部也受夠他了。

他一離京,群臣很快發動政變,擁立完顏雍(金世宗)為帝——從完顏亮離京到他的統治被推翻,不過2個月時間。

完顏亮的結局:死在長江邊的瓜洲渡。中箭後一息尚存的他,最終被譁變的親兵用弓弦勒死。他死時,他的這個堂兄弟完顏雍正在赴京的路上。

金世宗很快大赦天下。他宣佈:“在山者為盜賊,下山者為良民。”

這一招夠狠毒。25萬義軍中像辛棄疾那樣堅定南歸的人畢竟少數,更多的是不滿暴君的農民,還有見風使舵的投機者。

想要安土重遷的農民拋家舍業南渡,本來就屬於幻想,更何況他們反對的是暴君、暴政,一旦有一個“聖天子”出來,不管是漢還是女真,還他們土地和“良民”身份,他們為什麼不下山?

因此很多人立刻放下武器,“保歸田裡”。在這人心浮動時,“貪虜重賞”的張安國與邵進們,攻殺了耿京。

能不能這樣說,從根本上看,耿京是死在金的“反間計”上呢?

辛棄疾在1161—1162:告訴你一些少為人知的歷史細節

說耿京死於金、宋的聯合謀殺,我們看南宋的表現即知

辛棄疾之所以建議耿京歸宋,一是我們一上節分析的情形,二來也看到義軍已經處在了分崩離析的邊緣。在“到哪裡去”的問題上他遠比農民耿京更清醒。

耿京最初並未打算讓他出使。“二當家”賈瑞說,我是粗人,到了京都不會說話,得找個文化人一起去——辛棄疾是不二人選。

於是在1162年正月,一行11人奔赴江南。甫一渡江,恰逢宋高宗趙構“親征”至建康(南京),於是一行十八日(一說十九日)至建康,即日(一說第二日)即受到趙構的接見。趙構龍心大悅,當即宣佈補授耿京等200餘人官職,並派使臣二員執官誥節鉞去山東義軍處舉行招撫儀式。

史載,去招撫的二使臣名叫吳革、李彪。

與南宋朝廷少有的高效相比,招撫使們的行程卻出現了延宕。

建康至山東,陸路約1000裡,辛棄疾一行來時用了18天。那麼兩位招撫使用了多長時間?

他們假如是二月初出發的話,至閏二月耿京被殺,走了不下一個月;並且還不是到達耿京駐地,僅僅是到達路程剛剛過半的海州(今連雲港)!

辛棄疾在1161—1162:告訴你一些少為人知的歷史細節

不僅這段路走得磨磨蹭蹭,到達海州後,兩位使臣乾脆停下不走了。

《三朝北盟會編》上是這樣記載的:

“至楚州,(吳)革、(李)彪不敢行,請在海州伺候,(耿)京等來即授告節。(賈)瑞等不得已從之。”

作為荷國重責的使臣,去安撫浴血奮戰的戰士卻“不敢行”!這是何等的懦弱!

不僅如此,讓耿京等來海州接受任命,則體現的是南宋統治者在骨子裡對“歸正人”的歧視。——所以辛棄疾的未來,從這一事件上看就已經注就了。

正是這一再延宕,當辛棄疾進入山東後,得到的是耿京被殺的噩耗。

這難道不是謀殺嗎?

就這樣,耿京和25萬義軍被金宋統治者聯合絞殺了。

街市依舊太平……

如果能夠重來,這段令人心痛的歷史會不會改寫?會不會改寫?會不會改寫??

辛棄疾在1161—1162:告訴你一些少為人知的歷史細節

03、張安國是怎樣被擒殺的?(代結語)

在電影《辛棄疾1162》中,辛棄疾帶領數十騎闖入敵營,經過一番血戰,以犧牲了戀人與朋友的代價,擒拿住叛將張安國,為耿京復了仇。

當然,電影是有所藝術化的,實際上,史料上記載的遠沒電影精彩。

  • 首先,數十騎闖金營沒錯。

離開海州去聯繫耿京的辛棄疾等,在半途聽到耿京被殺的消息後,折返回海州。在路上,辛棄疾就考慮到如何向死去的主帥覆命,以及如何給南宋朝廷交代的問題。

想當初在建康面聖時是何等的壯懷激烈,可沒想到短短的一個多月,風雲突變,20多萬義軍灰飛煙滅,這又是何等的失落與屈辱。所以他要擒拿張安國證明給朝廷——不只為自己,也為忠烈們的一腔孤忠。

到達海州後,京東招討使李寶遣統制官王世隆等隨同辛棄疾再回山東,目的只有一個,擒拿張安國。

  • 其次,擒拿張安國沒那麼驚險,甚至有點出乎意料。

有個說法,張安國當時正與金將在濟州城飲酒。王世隆一人獨騎謁入,張安國與王世隆相熟,覺得不可能,出門來看,結果被王世隆劫去。

這個說法有個硬傷,王世隆雖也是“歸正人”,但他歸正時“出兵援海道”,歸的是李寶,與張安國相熟的機率不大。

相反,辛棄疾與張安國卻是大熟,所以辛棄疾本傳中記載的是他帶領數十人“徑趨金營,安國方與金將酣飲,即眾中縛之以歸”。

辛棄疾在1161—1162:告訴你一些少為人知的歷史細節

這說明擒拿張安國以辛棄疾為首,王世隆協助可能更確切一些。

  • 還有一點,張安國在金人的眼中也非什麼值得珍惜的人物。

在電影中有一個張安國在金人面前接受牽羊禮的鏡頭:他赤身裸體,披上一張羊皮,爬行到金國王爺的腳下,宣誓效忠。

——這種屈辱不是虛構,當年的徽、欽二宗,堂堂的大宋皇帝也這樣在金人腳下匍匐爬行過。

所以,眼見著漢人劫走了張安國,與其說“金將追之不及”,還不如說他們懶怠追——少了一個張安國,也就相當於走失了一隻羊罷了。

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燕兵夜娖銀胡䩮,漢箭朝飛金僕姑。

追往事,嘆今吾,春風不染白髭鬚。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

有人認為辛棄疾的這首《鷓鴣天》是在回憶當年擒拿張安國的情景,其實不然,他只是在回憶一次帶萬人隊抗金的痛快的戰鬥。

終其一生,他的詩文從來未提及擒拿張安國的往事。

為什麼?

可能在他看來,那是一個屈辱的,令人痛心的,不堪回首的經歷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