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水有道,水清三明


  三明,地處福建省中部,閩江上游,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得益於三明市對河長制的不斷探索創新,讓這“一分水”美得令人心醉。一汪汪清澈的河水儼然濃墨重彩的天然版畫,鳥翔魚躍,生態向好,造就了一幅流動的山水畫卷。

  

治水有道,水清三明

  三明是一個老工業基地。曾幾何時,工業產值帶來了發展自豪感,但也給三明帶來了不能承受之痛。靠水吃水,竭澤而漁,環境變差,河流汙染,甚至一度造成閩江之源出現水質危機。

  

治水有道,水清三明

  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間深入三明調研時指出,“綠水青山是無價之寶。”“你們要畫好山水畫,紮實抓好山地開發,做好山水田文章。”擲地有聲的叮囑為三明加強水環境治理、走綠色發展之路指明瞭方向。

1、 2009年大田縣開創福建省實行河長制的先河,為三明市探索以河長製為主要抓手的綠色發展之路提供了智慧方案。

2、2014年,在總結大田縣做法的基礎上,三明在全市主要流域推行河長制,初步形成“河長牽頭、部門協作、分級管理、全民參與”的河湖保護管理新模式。

3、各地也形成了一套有地域特點、顯治理成效的治河模式:將樂縣的親水、護水、治水、管水“四水模式”和“水質競賽”,尤溪縣“最美河流”和“最差河流”評選,泰寧縣“以河養河”模式,寧化縣小流域水岸共治“169”工作模式,建寧縣河長制網格化管理等舉措,都有力促進了河長制工作落實,為治河、護河發揮了重要作用。

  

治水有道,水清三明

  攥指成拳,以法治水,是三明市河長制工作的一大亮點。

  

  為改變以往多頭執法推諉扯皮的狀況,2012年12月,大田縣在全省率先成立生態綜合執法局,各鄉鎮配套成立綜合執法分局,集中水利、國土、環保、林業、礦業、安監等部門在生態管理領域的行政處罰權,實行“嚴管、勤查、聯動、重罰”,全面履行環境生態監督檢查職能,結束了“幾個大蓋帽管不好一件事”的歷史。

  2018年1月,沙縣在總結大田縣綜合執法機構建設經驗的基礎上,以森林公安隊伍作為生態綜合執法的主體力量組建生態綜合執法局,實現了水環境汙染違法案件的快查、快辦、快審、快結,成為生態綜合執法升級版。

  不僅如此,三明市以流域生態環境管護為契機,推動公檢法銜接,強化與公安、檢察院、法院的聯動互動,並將檢察院納入河長制工作成員單位,全程參與跟蹤督辦,督促行政執法部門依法規範履職。

  目前,三明12個縣(市、區)已全部成立生態綜合執法機構和檢察院駐河長辦檢察聯絡室,並且設立駐河長辦法官工作室,為流域治理和河長制運行提供更加堅強的執法保障。

  

治水有道,水清三明

  與此同時,三明市積極開展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提升治河實效。2017年以來,結合中央環保督察反饋的突出問題,堅持問題導向,創新開展了以治理工業汙染、畜禽養殖汙染、涉砂汙染、城鄉生活垃圾汙染、小水電汙染為主的五項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攻堅行動,並將其納入效能督查和績效考評。

  截至2019年年底,全市共完成重點廢水排放企業汙染治理 134 家(處),改造和提升養豬場 1076 座,取締和拆除非法涉砂點 1199 處,建設汙水管網 427 公里,退出和改造電站 1418 座。

  隨著科技的發展,智慧河湖建設更為三明河湖管理插上了信息化的翅膀。

  2018年3月,三明在市級層面建立全市統一的河長制數字指揮平臺,覆蓋全市12個縣(市、區)100多個鄉(鎮、街道),切實解決了河湖管護工作中遇到的責權劃分難、協調溝通不順、制度落實與管理不到位等一系列問題。全市2000多名河長、1700多名河道專管員履職情況實現一體化、全覆蓋、動態式管理。

  

治水有道,水清三明

  社會參與,公眾監督,是三明河長制工作的另一特色。

  微信公眾號、“隨手拍”、e三明等多種公眾參與通道,讓責任單位在“放大鏡”和“聚光燈”下行使權力,自覺接受來自各方面的監督。

  同時,三明市充分調動社會各方力量,圍繞河長制進學校、進社區、進鄉村、進企業,一批批“百姓河長”“企業河長”“百姓護河志願者”應運而生,實現了由“政府治水”向“全民治水”的轉變。

  山澗汩汩清流,匯聚閩江千里滔滔。

  以河長制守護河湖健康的三明,

  為保護閩江之源作出的貢獻不可估量。

  2018年,三明轄區考核斷面水質全面達到或優於Ⅲ類,徹底消滅Ⅳ類及以下水體,這在福建省尚屬首例。

  2019年1-9月我市水環境質量位列全國333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第23名,水質提升情況排名全國第21位,成為福建省首個進入國家地表水考核斷面“水環境治理排名前30位”和“水質變化情況排名前30位”雙榜單的設區市。

  

治水有道,水清三明

  水環境的改善帶來“生態紅利”的釋放。

  大田縣在河長制基礎上發揮特色產業優勢,榮獲“中國高山茶之鄉”“中國油茶之鄉”“中國洛神花之鄉”等國字號品牌。

  將樂縣依託山水優勢,旅遊產業迅速發展,2018年接待遊客200.66萬人次,旅遊總收入20.64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0.4%、36.4%。

  泰寧縣大龍鄉探索建立的“河長制+漁業合作社”模式,既解決了河道管護難題,也使漁業、鄉村旅遊業不斷髮展壯大。

  鍾靈毓秀,水清三明。在河長制的呵護下,生活在“中國綠都”的三明人,不用追求詩和遠方,推開窗戶就可以享受“浮生得閒”的美好和快樂。立足新起點,三明市將繼續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生態文明理念,深入推進河長制,呵護好這一方水土,讓綠水青山造福後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