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親——一位土生土長的陝北農民

春節將近,每到這個闔家團圓的節日,腦海裡總是浮現兩個畫面,一是父親、母親在家裡忙碌準備年茶飯的身影,另一個是掛在陝北天空那盞紅彤彤的太陽,像一幅色彩鮮豔的年畫,交相輝映出節日的喜慶。陝北高原山區溝壑縱橫,山脈險峻、雄奇,山村貧瘠、閉塞,然而這並不妨礙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對美的尋找和對外面世界的想象。惡劣的自然環境造就了陝北人民能吃苦、憨厚、老實的性格和頑強的生命力。著名作家路遙和賈平凹就是從這片熱土上走出來的才俊青年,他們的作品講述這片熱土上發生的故事,刻畫一個個鮮活的陝北人民形象,展現陝北人民生生不息、頑強拼搏的生命狀態。

我的父親就是一名地地道道的陝北人,當我還是個孩童的時候,我不喜歡他,甚至有些時候還有點恨他,現在到了而立之年,我由衷的敬佩他。空閒時間時時想起他,回顧他的一生可真是不容易,佩服他面對困難的勇氣和對待生活的態度。

他是一位有情懷、有肚量的陝北老農民、是一位經歷磨難,但從不屈服的父親、是一位脾氣火爆,但富有同情心的大哥、是一位富有江湖豪氣,特別講義氣的朋友、是一位你不讓我蓋羊圈就分分鐘滅了你的鄉黨。

現在父親經營著他熱愛的“事業”,父親一輩子像熱愛生命一樣熱愛兩樣東西,動物和高粱燒酒。家裡目前養著常見的所有動物,小貓、小狗、牛、羊、雞、鴨、豬……..每當家裡的動物生育小動物的時候,父親總是扮演一位操心接生婆的角色,整夜整夜不睡覺,守在待產的動物身邊,當小傢伙出生,他總是像對待小孩一樣,餵奶,半夜起來蓋被子,十分溫柔。家裡小孩都特別喜歡回老家,那裡有很多他們親密無間的“朋友”,可以不寫作業、不背古詩,盡情地享受和小動物在一起的童年時光。

父親現在陝西省榆林市榆陽區城大圪堵村槓房開了一個家庭式燒酒坊和一個牛、羊場,還有五畝的農場。這是父親地盤,上面哪怕是一個螺絲釘大小的事都是他說了算。農場裡面種著蒸燒酒的原材料紅高粱和餵雞和鵝、牛和羊的飼料玉米和青草。父親的酒生意特別紅火,酒香不怕巷子深,每次酒從蒸籠裡流出來,慕名前來買酒的人絡繹不絕,基本是搶購一空。父親為了慶祝生意的圓滿交易,這個時候總會宰羊殺牛把到場的人全部都好好的招待一頓。家裡地方比較小,只有生我那年蓋得三間小平房,後來慢慢父親的酒名聲大了,來倒酒的人越來越多,家裡現有的地方招待起客人有些擁擠,父親為了不讓湊紅火的人被“排擠”,跟哥哥籌錢蓋了一幢蒙古包,擁有一幢自己的蒙古包是父親的夢想,父親早年窮苦的時候去內蒙給人家做過皮襖,看到內蒙人民坐在蒙古包裡吃著烤肉、喝著油茶。父親覺得這樣的日子很美,從那時起擁有自己的一個蒙古包成為了父親的夢想,就這樣父親的蒙古包夢想實現了。我估計大家會好奇,你父親賣酒生意那麼紅火,為什麼還要向你哥哥籌錢蓋蒙古包,大家不知道,我父親可不是一個純粹的生意人,因為生意人有的精打細算的習慣他一點也沒有,他做生意從來就是不打不算。蒸燒酒用的高粱是自己種子,種高粱用的種子是去年留的,羊是羊媽媽生的,牛是牛媽媽生的,雞是雞蛋孵化的。父親一直覺得他沒有成本,生意做起來也非常任性,基本到了年底都是兩手空空,但是他絕對不會灰心,停止他的生意。

父親招待的顧客一年比一年多,在城市周邊就體驗了正宗的內蒙古生活,燒酒、烤雞、烤鴨、燉羊肉、紅燒牛排等等,客人自然覺得划得來。就這樣湊熱鬧的人慢慢的比買酒的人多了,可是父親還是這樣樂此不疲的招待著。我們會時不時的提醒父親,這樣您太辛苦了。有些時候還會埋怨父親,家裡沒有家的樣子,像一個公共食堂。可是父親不覺得累,父親說只要別人吃的好、喝的好,說一句程大的酒好,我就心滿意足了。現在慢慢明白每個人的選擇都有它的原因,沒有經歷過何談感同身受,或許父親現在對肉和酒的痴迷是因為過去受的苦太多了。

父親出生在陝北榆林山溝裡的一個小村莊裡,奶奶是原來地主家的小姐,名副其實的大家閨秀,爺爺繼承祖上做皮襖的手藝,是個手藝精湛的皮匠,爺爺給奶奶家做皮匠的時候,奶奶的父母將奶奶許配給爺爺,奶奶嫁到爺爺家,來到這個窮苦的山村裡,猶如天上掉到人間,奶奶的孃家經常會接濟爺爺家的生活。奶奶很好強,一心想通過自己勤勞的雙手改變爺爺家窮苦的日子,很努力營務莊稼和家裡的牲口,那個年代裡,一個人即使你有多努力都跳不出命運的安排,爺爺是一個不求上進,好吃懶做的人。不可避免的爺爺和奶奶會發生很多的爭吵,父親也自然不是在一個和睦的家庭中長大。

奶奶生了十個孩子,在父親前面還有一個孩子,很小的時候去生病去世了。父親的出生讓奶奶倍加珍惜,所以奶奶給父親起名“拴”,二叔叫“栓牢”。自然父親成為了家裡最大的孩子,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爺爺不擔事,父親自然而然成為了奶奶不可以或缺的小幫手。那個年代,飢餓和貧窮困頓著每一個人。奶奶經常給我們講,她剛生完小孩,還在餵奶,經常餓的暈倒,摸點麻子吃後清醒了繼續操持家務和莊稼。苦難能造就一個人,也能把人逼瘋。爺爺受不了家裡的窮苦,去趕走西口的潮流,走了就沒有音訊。走的時候最小的叔叔只有一歲。

也就是那年母親出現在父親的生活中,母親出生在離父親村莊不遠處的另外一個村莊裡,母親長相一般,但是農活很好,她是我這輩子見過最有承載力的女性,我由衷的佩服她。她什麼苦難都受過,很堅強很樂觀地迎接著、面對著生活帶給她的一切苦難和不幸。父親和母親結婚後,與奶奶分家單獨生活。就在這個時候,最後一根稻草徹底壓垮了奶奶,奶奶精神出了問題,徹底瘋了,不省人事。奶奶家有還有八個需要照顧的孩子,二叔、三叔都在讀書,因為奶奶的狀況只能放棄學業,回家務農。父親有一萬個不願意可是也沒辦法。父親成為了家裡唯一的希望,那年父親只有17歲,還是個孩子。窮人家的孩子根本沒有時間慢慢長大,因為生活會讓你一夜長大。這個時候父親便開始了自己做生意的生涯。父親早期的生意就和動物打交道,父親會從當地的鎮上買回來一兩隻羊,讓母親餵養一段時間便在拉到鎮上賣掉。差價非常的少,但是可以補貼叔叔、姑姑的生活。同時父親身兼多職,是當地有名的皮匠,還是村裡大隊隊長。同時還要給奶奶看病,奶奶精神出了問題,看了好久都沒有效果。

苦難的生活不可能全部都是苦難,總會有希望和驚喜,父親們村駐村幹部覺得父親年輕有為就給了他一個指標上學。上學一直是父親的夢想,可是生活往往給你一個糖,緊接著給你一棒,讓你清醒清醒,父親如果上學去了,一家老小就沒法生活。父親把上學的機會讓給了二叔,成就了後來我們家有才的二叔,能說、能寫、能畫、能唱,知識可以改變命運,讓你可以操控你的生活。

在這個世界上往往知識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同時一個人又可以改變一個家族的命運。二叔從西北農林大學學成歸來,分配到到市裡林業局上班。工資雖然不高,但是給整個大家庭帶來了希望,家裡狀況不管從經濟上還是精神上都有所好轉。這年父親母親也迎來他們的第一個女兒,常聽母親提起這個女兒,她聰明伶俐,很懂事,惹得全家人歡喜,特別是奶奶特別喜歡這個孫女,奶奶的病情也有所好轉,奶奶的病是苦難的生活造就的,生活好轉只要不受刺激就不會犯病,神志也正常了許多,還能做簡單的家務。父親的臉上也多了幾許笑容,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如何定義一個男人是好男人,現在我的理解是這樣的,不是你擁有多少財富,不是你擁有多高的權位,而是面對苦難的生活,不低頭、不氣餒,揹負家庭責任勇往直前。父親就是這樣的人,在生活最困難的時候,村裡好多人說給父親出主意,把小叔過繼給別人,男孩好過繼,可是父親都婉然拒絕,父親現在提起那個時候都會十分的傷心,眼角溼潤顫抖地說:“那個時候他捨不得呀”。小叔給我的感覺一直不像父親的弟弟,而是像兒子。小叔後來當兵走的前一天晚上,那時候我大概七八歲的樣子,現在我都清晰地記著父親徹夜難眠,淚水打溼了整個枕頭面。我一直認為只有苦難也可以造就如此深厚的情感,讓人動容的情感。小時候崇拜西方的自由和民主,現在才明白,過程民主平等結果未必公平民主,或許我們正在生活在世界上最公平民主的過度,因為我們中國民族經歷了太多的苦難,使得我們有了深厚的民族感情,我們總會相互幫扶,共度難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