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忙,大別山區傳統方式培育香菇,“發汗”最重要


對於皖西大別山區的山裡人來說,今年的春耕時節有點特殊,和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大多數山裡人還沒有外出務工,農田裡的農活差不多幹完了,總要找點事做做,於是就有了這麼多1米多長的椴木。

在過去,皖西大別山區有很多培育香菇、木耳的人家,都是自己吃,除非培育的很多的,拿出去賣,我記得小時候買了一次香菇,是一個阿姨挑著籃子賣的,2塊錢一斤,香菇的味道很濃郁。

培育香菇和木耳的基木是有所去別的,香菇在楓樹上會結的多,而木耳不僅可以在楓樹上結,也可以在楊樹上結。培育之前都要在端木上打孔。

山裡人一家一戶培育的少,所以不需要自己接種,都是買的現成的接好菌種的菌棒。

孔的粗細其實並沒有太大的講究,主要根據菌棒的粗細來決定的。正常來說,菌棒的大小不會比手指粗多少。

孔打好以後,就可以把菌棒安在端木上了,香菇和木耳的菌棒是有區別的,香菇的菌棒是細小的木屑,而木耳的是手指粗細的木棒。

給每一個孔裝上菌棒是一個考驗人耐心的事情,一根一米多長的端木上多達60多個孔。

裝上菌棒以後,還要用手使勁的往裡面擠壓。

要確保每一根樹,每一個孔都被塞進菌棒。

最後還要要木槌壓實,輕輕的捶打,使得孔洞裡的菌種和端木密切接觸。

圖為培育香菇的椴木,裡面已經塞滿了菌種。

最重要的一步就是“發汗”了,用乾淨的塑料薄膜覆蓋端木,從而提高溫度促進菌絲的生長,發汗的關鍵是在於孔洞周圍長出白色的菌絲,一般來說這個過程要15天左右,發汗既不能太過,也不能不足,那樣都會導致香菇和木耳的產量受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